中醫(yī)古籍
  • 崇澍蕨

    拼音注音Chónɡ Shù Jué英文名Harland's Chien Fern出處

    始載于《植物分類學(xué)報(bào)》。

    來源

    藥材基源:為烏毛蕨科植物崇澍蕨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hienioperis harlandii (Hook. )Ching[Woodwardia harlandii Hook.]

    采收和儲(chǔ)藏:秋、冬季采收,去須根和葉柄,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1200m的林下或溝谷濕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tái)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植株高40-60cm。根莖長而橫走,黑褐色,密被棕褐色、披針形鱗片。葉遠(yuǎn)生,近二型;營養(yǎng)葉較小,葉柄長約20cm,禾稈色或基部褐禾稈色,基部被狹披針形鱗片,向上光滑,上面有1條縱溝;葉片通常三裂,少有為披針形單葉;孢子葉較大,葉柄長20-50cm;葉片闊卵形,厚紙質(zhì),長20-30cm,寬15-20cm,不縮狹,二回羽狀深裂;羽片10-20對(duì),互生,斜向上,無柄,闊披針形,下部羽片帶狀披針形,長10-20cm,寬4-8cm,頂端漸尖,基部沿葉軸下延成狹翅,全緣或向頂部有疏細(xì)齒;葉脈上面不明顯,下面可見,沿中脈兩側(cè)各有一行長圓形的網(wǎng)眼,向外為多角形的斜上網(wǎng)眼。孢子囊群線形或長圓形,生于中脈兩側(cè)的一行網(wǎng)脈一側(cè),與中脈平行;囊群蓋線形,革質(zhì),開向中脈或側(cè)脈,成熟時(shí)向外反卷。

    歸經(jīng)

    腎經(jīng)

    性味

    苦;涼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除濕。主風(fēng)濕痹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浸酒。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根莖:有祛風(fēng)除濕的功能。用于關(guān)節(jié)酸疼。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魚尾拼音注音Bái Yú Wěi別名溪桃、野桃(《閩東本草》),楊波葉、蒲羌癀、白波越子(《福建中草藥》)。出處《閩東本草》來源為馬錢科植物駁骨丹的根及莖葉。根、莖隨時(shí)可采。葉8~9月采為佳。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或栽于庭園。分......
  • 《中藥大辭典》:白魚尾果拼音注音Bái Yú Wěi Guǒ出處《閩東本草》來源為馬錢科植物駁骨丹的果實(shí)。9~10月采,陰干。功能主治治小兒蛔疳。用法用量白魚尾果一兩加水煎后去渣加米煮稀飯,連服三至四次。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白魚......
  • 《中國藥典》:白鮮皮拼音注音Bái Xiān Pí?jiǎng)e名白蘚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鮮草英文名CORTEX DICTAMNI來源本品為蕓香科植物白鮮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的干燥根皮。春、秋二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及......
  • 《中藥大辭典》:白雞屎藤拼音注音Bái Jī Shǐ Ténɡ別名臭皮藤、臭莖子、迎風(fēng)子(《植物名實(shí)圖考》)。出處《貴州民間藥物》來源為茜草科植物毛雞屎藤的根或全草。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林下、河邊陰濕處。分布廣西、廣東、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藤狀......
  • 拼音注音Bái Jī Zhūn來源藥材基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矩圓葉衛(wèi)矛的根和果。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Euonymus oblongifolius Loes.et Rehd.采收和儲(chǔ)藏:根,全年均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曬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