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褐蓋肉齒菌

    拼音注音Hè Gài Ròu Chǐ Jūn別名

    鐘馗菌、地雞、土菌、地蕈、杜蕈、獐頭菌、獐頭、鐘馗、馗廚、獐子菌、牛腮巴菌

    出處

    1.潘之恒《菌譜》載:“鐘馗菌即土菌也……此菌釘上若傘,其狀如鐘馗之帽,故以名之?!?.《綱目》:“郭璞注云:地蕈似釘蓋,江東名為土菌,可啖?!庇郑骸按司斏先魝?,其狀如槌及鐘馗之帽。”3.《爾雅》中馗菌注:“地蕈也,似蓋,今江東呼為土菌,亦曰馗廚,可啖之。”又曰:“大者名中馗,小者即名菌?!备鶕?jù)以上記述,可以肯定,古本草中所載的鐘馗菌是地上生,形狀較大的可食真菌,再綜

    來源

    藥材基源:為齒菌科真菌褐蓋肉齒菌和翹鱗肉齒菌的子實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rcodon fuligineo-albus(Fr.)Quel.;Sarcodon imbricatus(L.ex Fr.)Karst[Hydnum imbricatam L.ex Fr.]

    采收和儲藏:夏、秋采收,洗去泥土雜質(zhì),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混交林中地上。

    2.生于針葉林下多砂的土質(zhì)上。

    資源分布:1.分布于云南等地。

    2.分布于吉林、甘肅、新疆、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1.褐蓋肉齒菌 菌蓋直徑4-15cm,平展,中部稍下凹、淺黃色、肉色至褐黃色,平滑,稍粘。刺錐狀,較細,長1-2cm,延生,乳白色至土黃色、菌柄中生或偏生,與菌蓋同色,中實,長4-7cm,粗2-3cm。菌肉肉質(zhì),乳黃色。孢子近球形,壁表有小疣,無色透明或稍呈黃色,直徑5-8μm。

    2.翹鱗肉齒菌 菌蓋寬10-25cm,初期蓋面平并稍凸,漸平展,繼而中部下凹,被有絨毛,不久蓋皮開裂,形成褐色至紫褐色的大型鱗片,中央鱗片大,向邊緣漸小;鱗片淡粉紅色,尖端常上翹,下面平滑,呈同心環(huán)狀排列。刺錐狀,細,長3-12mm,延生,密,初期白色,后變?yōu)殇P褐色。菌柄中生至稍偏生,長3-9cm,粗2-5cm,上下等粗或基部膨大,中實,韌,平滑,初期白色,后變褐色至黑褐色。菌肉肉質(zhì),白色至材白色,稍韌,厚達1-1.5cm,味稍苦。孢子近球形,淺褐色,表面有疣,直徑5-7μm。

    化學成分

    翹鱗肉齒菌含尿素(urea),麥角甾醇(ergosterol),菌甾醇(fungisterol),甘露醇(mannitol),肌醇(inositol),鳥嘌呤(guanine),尿酸(uric acid)及多糖(polysaccharide)。

    藥理作用

    褐蓋肉齒菌有抗癌之效;翹鱗肉齒菌子實體有降低動物血中膽甾醇的作用。

    性味

    甘;平;有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抗癌。主咽痛;痄腮;瘡疥;胃癌;肝癌

    用法用量

    1.內(nèi)服:煎湯,15-30g;或加冰糖。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斑鳩菊別名豆腐渣樹、聾耳朵樹、雞菊花來源菊科斑鳩菊Vernonia esculenta Hemsl.[V. papillosa Franch.],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四川、云南、貴州。性味甘、澀,溫。功能主治消炎,解毒。主......
  • 別名暴馬子皮、白丁香、棒棒木、荷花丁香。英文名Syringae Cortex藥用部位木犀科植物暴馬丁香Syringa reticulate (Blume.)Hara var.mandshurica (Maxim.)Hara的樹皮。植物形態(tài)灌......
  • 《全國中草藥匯編》:暴馬子拼音注音Bào Mǎ Zǐ別名荷花丁香、白丁香來源木犀科丁香屬植物暴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Blume) Hara var. mandshurica (Maxim.) Hara ,以樹干及枝條......
  • 《中藥大辭典》:杯莧拼音注音Bēi Xiàn別名蛇見怕(《海南植物志》),鏡而草、蛇驚慌、細葉蛇總管、拔子彈草(《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出處《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為莧科植物杯莧的全草。全年可采。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河......
  • 拼音注音Bēi Xiàn Gēn來源藥材基源:為莧科植物杯莧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athula prostrata(L.) Bl.[Achyranthesprostrata L.」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灌叢或小河邊。資源分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