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葛蔓

    《中藥大辭典》:葛蔓拼音注音Gě Màn別名

    葛藤蔓(《衛(wèi)生易簡方》)。

    出處

    《唐本草》

    來源

    為豆科植物藤莖

    原形態(tài)

    形態(tài)詳"葛根"條。

    功能主治

    治癰腫,喉痹。

    ①《唐本草》:"燒為灰,水服方寸匕,主喉痹。"

    ②《綱目》:"消癰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鮮者1~2兩);或燒存性研末。外用:燒存性研末調敷。

    復方

    ①治癤子:燒葛蔓灰,封上。(《千金方》)

    ②治婦入吹乳:葛藤蔓燒灰,酒服二錢。(《衛(wèi)生易簡方》)

    ③治小兒口噤,其病在咽中,如麻豆許,令兒吐沫,不能乳哺:燒葛蔓灰細研,以一字和乳汁,點口中。(《圣惠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葛蔓拼音注音Gě Màn別名

    葛藤蔓、葛藤。

    英文名stem of Lobed Kudzuvine出處

    出自《唐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藤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 [P.thunbergiana(Sieb.et Zucc.)Benth.;P.hirsuta(Thunb.)Scheneid.;P.pseudohirsuta Tang et Wang]2.Pueraria thomsonii Benth.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山坡、路邊草叢中及較陰濕的地方。

    2.栽培或野生于山野灌叢和疏林中。

    資源分布:1.除新疆、西藏外,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2.分布于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1.野葛 多年生落葉藤本,長達10m。全株被黃褐色粗毛。塊根圓柱狀,肥厚,外皮灰黃色,內(nèi)部粉質,纖維性很強。莖基部粗壯,上部多分枝。三出復葉;頂生小葉柄較長;葉片菱狀圓形,長5.5-19cm,寬4.5-18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有時淺裂,側生小葉較小,斜卵形,兩邊不等,背面蒼白色,有粉霜,兩面均被白色伏生短柔毛;托葉盾狀著生,卵狀長橢圓形,小托葉針狀??偁罨ㄐ蛞干蝽斏ü谒{紫色或紫色;苞片狹線形,早落,小苞片卵形或披針形;萼鐘狀,長0.8-1cm,萼齒5,披針形,上面2齒合生,下面1齒較長;旗瓣近圓形或卵圓形,先端微凹,基部有兩短耳,翼辯狹橢圓形,較旗瓣短,常一邊的基部有耳,龍骨瓣較翼瓣稍長;雄蕊10,二體;子房線形,花柱彎曲。莢果線形,長6-9cm,寬7-10mm,密被黃褐色長硬毛。種子卵圓形,赤褐色,有光澤。花期4-8月,果期8-10月。

    2.甘葛藤 藤本。根肥大。莖枝被黃褐色短毛或雜有長硬毛。三出復葉,具長柄;托葉披針狀長橢圓形,有毛;小葉片菱狀卵形至寬卵形,有時3裂,長9-21cm,寬8-18cm,先端短漸尖,基部圖形??偁罨ㄐ蛞干?;小苞片卵形;花萼鐘狀,長1.2-1.5cm,萼齒5,披針形,較萼筒長,被黃色長硬毛;花冠紫色,長1.3-1.8cm。莢果長橢圓形,扁平;長10-12cm,寬1-1。2cm,密被黃褐色長硬毛。種子腎形或圓形?;ㄆ?-9月,果期8-10月。

    歸經(jīng)

    肺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主喉痹;瘡癰癤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5-10g,鮮品30-60g;或燒存性研末。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調敷。

    復方

    ①治癤子: 燒葛蔓灰,封上。 (《千金方》)②治婦人吹乳: 葛藤蔓燒灰,酒服二錢。(《衛(wèi)生易簡方》)③治小兒口噤,其病在咽中,如麻豆許,令兒吐沫,不能乳哺: 燒葛蔓灰細研, 以一字和乳汁,點口中。 (《圣惠方》)

    各家論述

    1.《唐本草》:燒為灰,水服方寸匕,主喉痹。

    2.《綱目》:消癰腫。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刺槐花拼音注音Cì Huái Huā出處《貴州民間方藥集》來源為豆科植物刺槐的花。6~7月采。生境分布分布于我國南北各地。原形態(tài)刺槐,又名:洋槐、胡藤。落葉喬木或灌木,高至25米左右。樹皮褐色,有深裂槽;枝上具刺針。葉互生;......
  • 《中藥大辭典》:刺沙蓬拼音注音Cì Shā Pénɡ別名豬毛菜、大翅豬毛菜(《東北植藥圖志》),扎蓬棵(《中國藥植圖鑒》),風滾草(《吉林中草藥》)。出處《中國藥植圖鑒》來源為藜科植物刺沙蓬的全草。夏季開花時割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沙質土、......
  • 拼音注音Cì Hǎi Sōnɡ別名刺松藻來源藻類綠藻門刺海松Codium fragile (Sur.)Hariot,以葉狀體入藥。性味甘、咸,寒。功能主治驅蛔蟲。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猬皮拼音注音Cì Wei Pí別名猬皮、刺鼠皮、刺球子皮來源刺猬科動物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 L.或短刺猬Hemichianus dauricus Sundevall的干燥外皮。將皮剝下,撒上一層石......
  • 拼音注音Cì Méi別名刺玫果、紅根來源薔薇科薔薇屬植物山刺玫Rosa davurica Pall.,以花、果和根入藥。夏季采花,陰干;果期采果,春秋采根。性味花:甘、微苦,溫。果:酸,溫。根:苦、澀,平。功能主治花:止血,和血,解郁調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