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刺槐花

    《中藥大辭典》:刺槐花拼音注音Cì Huái Huā出處

    《貴州民間方藥集》

    來源

    為豆科植物刺槐。6~7月采。

    生境分布

    分布于我國南北各地。

    原形態(tài)

    刺槐,又名:洋槐、胡藤。

    落葉喬木或灌木,高至25米左右。樹皮褐色,有深裂槽;枝上具刺針。葉互生;單數(shù)羽狀復葉;葉柄長1~3厘米,基部膨大;托葉變化為針刺;小葉7~19枚,橢圓形至長卵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5~4.5厘米,先端圓形或鈍頭,有時微凹,有小細刺尖,基部圓形或廣楔形,全緣,光滑或幼時被短柔毛,葉質薄,鮮綠色?;ㄐ蛞干ò咨?,甚芳香,密生成總狀花序,作下垂狀,長10~20厘米,花軸有毛,花梗長7毫米,有密毛;萼鐘形,先端不整齊5裂,稍帶唇形而被密毛;花冠蝶形,由旗瓣、翼瓣和龍骨瓣組成,其中旗瓣基部有一黃斑;雄蕊10,2體;子房圓筒狀,花柱頭狀,先端具絨毛。莢果線狀矩圓形而扁,長8~12厘米,熟時赤褐色,內(nèi)含種子4~10顆。種子腎形,褐色而有微小黑斑?;ㄆ诔跸?。

    毒性

    誤以洋槐幼芽及幼葉作副食品,可因機體對洋槐過敏,或烹調不當,或食用過多,以及食后再經(jīng)日光照射等因素而發(fā)生中毒。曾報道23例,中毒多發(fā)生在食后2~20天之間,其表現(xiàn)為臉和手部浮腫,局部刺疼、灼痛或脹痛,發(fā)癢,全身無力。解救方法:用食醋2兩及蒲公英4兩煎服,暫時避免日光照射,2~3天即可緩解。

    化學成分

    花含刀豆酸、鞣質、黃酮類、蓖麻毒蛋白。

    花蜜含糖0.37%及天門冬氨酸、谷氨酸、組氨酸、精氨酸、賴氨酸、鳥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纈氨酸、酪氨酸、脯氨酸及蘇氨酸等多種氨基酸,其含量為花蜜干重的0.002~4.786毫克%。

    葉含刺槐甙即刺槐素的鼠李糖-葡萄糖甙、刺槐素三糖甙即刺槐素的鼠李糖-木糖-葡萄糖甙、芹菜素二糖甙即芹菜素的鼠李糖-木糖甙、芹菜素三糖甙即芹菜素的鼠李糖-木糖-葡萄糖甙及多量的正廿六醇,還含刀豆酸。新鮮的葉含維生素C-119.3毫克%。

    未成熟種子及其外面堅皮含刀豆酸。種子含植物凝集素。種子油的脂肪酸組成是:亞油酸53.18%,油酸24.26%,亞麻酸12.04%,棕櫚酸4.72%,花生酸3.31%,硬脂酸2.35%,微量的廿二酸及廿四(烷)酸。

    樹皮有毒,含毒蛋白和毒甙成分。心材含刺槐乙素、二氫刺槐乙素、β-二羥基苯甲酸、β-二羥基苯甲酸甲酯、4,2’,4’-三羥基查耳酮、甘草素、紫鉚花素、紫鉚亭、3,4,5,2’,4’-五羥基查耳酮。

    功能主治

    《貴州民間方藥集》:"止大腸下血,咯血,又治婦女紅崩。"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刺槐花拼音注音Cì Huái Huā別名

    刺槐、洋槐、胡藤。

    英文名Flower of Black Locust出處

    出自《貴州民間方藥集》。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刺槐的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obinia pseudoacacia L.

    采收和儲藏:6-7月盛開時采收花序,摘下花,晾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公路旁及村舍附近。

    資源分布:全國各地廣為栽培。

    原形態(tài)

    刺槐 落葉喬木,通常高約15m。樹皮灰褐色,深縱裂;小枝暗褐色,具刺針,無毛;冬芽小,在落葉前藏于葉柄基部內(nèi)。奇數(shù)羽狀復葉,葉軸具淺溝,基部膨大;小葉7-19橢圓形、長圓形或卵圓形,長2-5.5cm,寬1-2cm,先端圓形或微凹,時有小尖刺,基部圓或寬楔形,全緣,上面無毛或幼時背面微有細毛;小葉柄長約2mm,具刺狀小托葉??偁罨ㄐ蛞干麓?,長10-20cm,花軸有毛,花梗長7mm,有密毛;花萼鐘狀,先端淺裂成5齒,微呈二唇形,具柔毛;花冠白色,芳香,旗瓣近圓形,有爪,基都有2黃色斑點,翼瓣彎曲,龍骨瓣向內(nèi)彎,下部連合;雄蕊10,二體,上部分離或半分離;花柱頭狀,先端具柔毛。莢果條狀長橢圓形,扁平,長5-10cm,寬l-1.5cm,赤褐色,腹縫線上有窄翅,種子間不具橫隔膜。種子3-10顆,腎形,黑褐色,有微小黑斑?;ㄆ?-6月,果期7-8月。

    栽培

    生物學特性 為熱帶樹種,在黃河流域、長江下游,生長發(fā)育較佳。性喜溫暖、向陽。土壤以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上最好。能耐干旱、抗鹽、耐堿。

    栽培技術 一般采用種子繁殖,亦可用分、分根及扦插繁殖。

    田間管理 刺槐為淺根性樹類,大風后每易搖撼根部,故應注意用土培壓根際,以免傾倒。

    病蟲害防治 有四點刺蛾為害葉部;斑衣蠟蟬為害干部,故應用葉蟬散防治;星天牛亦為害干部。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略呈飛鳥狀或未開放者為鉤鐮狀,長1.3-1.6cm。下部為鐘狀花萼,棕色,被亮白色短柔毛,先端5齒裂,基部有花柄,其近上端有1關節(jié),節(jié)上略粗,節(jié)下狹細。上部為花冠,花瓣5,皺縮,有時殘破或脫落,其中旗瓣1枚,寬大,常反折,翼瓣2枚,兩側生,較狹,龍骨瓣2枚,上部合生,約鐮狀,雄蕊10枚,9枚花絲合生,1枚花絲下部參與連合,子房線形棕色,花柱彎生,先端有短柔毛。質軟,體輕。氣微,味微甘。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淡黃綠色。①花瓣破片上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略彎曲或平直,爪部細胞縱向伸長,細胞外壁具明顯的角質層紋理;下表皮細胞形似上表皮。②花萼上表皮細胞多角形,花萼基部細胞縱向伸長,有時可見非腺毛;下表皮細胞形同上表皮,但非腺毛密生,且見氣孔。③非腺毛隨處可見,完整者長131-413μm,直生或稍彎曲,多為2細胞,基部細胞短小,頂細胞長。④花萼內(nèi)薄壁細胞可察見,有的細胞內(nèi)含黃棕色或淺紅紫色物質。⑤花絲內(nèi)、外表皮細胞狹長方形。⑥子房外表皮破片有時可見,細胞狹小,長20-39μm,寬9-15μm。⑦花粉粒直徑30-35μm,壁平滑。⑧導管細小,常為螺紋。⑨草酸鈣方晶或可察見,長4-10μm。

    化學成分

    花含洋槐甙(robinin),刀豆酸(canaline),蓖麻毒毒蛋白(ricin),鞣質類,黃酮類。

    鑒別

    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取樣品的甲醇溶液點于硅膠G薄層上,用正丁醇-冰醋酸-水(4:1:1)展開,然后噴1%三氯化鋁(ALCL3)的乙醇溶液,在紫外燈下觀察熒光斑點,洋槐甙的Rf=0.46,若改用(4:1:2)的展開劑Rf=0.54,以異丙醇-水(7.6:2.4)為展開劑時Rf=20.7O。

    歸經(jīng)

    肝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止血。主咯血;大腸下血;吐血;崩漏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泡茶飲。

    各家論述

    《貴州民間方藥集》:止大腸下血,咯血,又治婦女紅崩。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Niú Dǎn Gēn別名山白芷、土白芷、小茅香、黑骨風、尋骨風、鐵桿香、白面風根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羊耳菊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nula cappa (Buch.-Hma.)采收和儲藏:立夏后采挖,洗凈,鮮用或曬......
  • 《中藥大辭典》:白牛膝拼音注音Bái Niú Xī別名小九占牛(《滇南本草》),九股牛膝、長深根(《云南中草藥》)。出處《滇南本草》來源為石竹科植物狗筋蔓的根。夏末秋初采挖,除去莖葉,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產(chǎn)于云南。性狀干燥根細長圓柱形,長12......
  • 來源堇菜科白犁頭草Viola alata Burgsd.,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廣西。性味辛、酸,寒。功能主治解熱,拔毒,散瘀。癤腫,瘡瘍,急性乳腺炎,跌打腫痛:用鮮全草適量加紅糖少許,共搗爛外敷。急性結膜炎,乳汁不通:用全草3~5錢,水煎服......
  • 拼音注音Bái Dú Huó別名獨活、朱噶爾、法洛海、白羌活、藏當歸、香白芷、騷獨活來源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白亮獨活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racleum candicans Wall.ex DC.采收和儲藏:4-10月采挖,去其莖......
  • 別名狼毒[東北]、狼毒疙瘩、黃皮狼毒、大貓眼草、貓眼根、山紅蘿卜根來源為大戟科大戟屬植物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 [E. pallasii Turcz.]和月腺大戟E. ebracteolata 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