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亞爾母堂(藏名)
《吉林中草藥》
為堇菜科植物裂葉堇菜的全株。春、秋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于草地及固定沙丘向陽處。分布東北及四川等地。
多年生草本,無地上莖。根莖粗短,生數(shù)條黃白色較粗的須狀根。葉簇生,具長柄;葉片圓腎形,掌狀3~5全裂,裂片再羽狀深裂,終裂片線形?;ǖ陷郎?;萼片5,宿存,覆瓦狀排裂;花瓣5,多不等大,最下者常大而有距。蒴果成熟后裂成3瓣。花期6~8月。果期7~9月。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cè)》:"入心、脾、腎三經(jīng)。"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cè)》:"苦,寒。"
①《吉林中草藥》:"清熱解毒,消癰腫。治無名腫毒,瘡癤。"
②《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cè)》:"清熱解毒,消瘀散結(jié)。治癰瘡療毒,淋濁腎炎。"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搗汁。外用:搗敷。
①治各種瘡毒、癤腫:鮮疔毒草適量,白礬少許,共搗如泥,敷患處。
②治麻疹熱毒:疔毒草三錢,金銀花三錢。水煎,日服二次。
③治無名腫毒:鮮疔毒草搗汁,每次一酒杯,日服二次。(①方以下出《吉林中草藥》)
④治白帶:裂葉堇菜配仙鶴草、龍葵燉肉吃。(《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cè)》)
1.出自《本經(jīng)逢原》。
2.《綱目》:紫花地丁,處處有之。其葉似柳而微細(xì),夏開紫花,結(jié)角。平地生者起莖,溝壑邊生者起蔓。
3.《普濟(jì)方》云,鄉(xiāng)村籬落生者,夏秋開小白花,如鈴兒倒垂,葉微似木香花之葉。此與紫花者相戾,恐別一種也。
藥材基源:為堇菜科植特裂葉堇菜的全草或根、根莖。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Viola dissecta Ledeb.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草地、林緣、灌叢及田邊、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山東、浙江、四川、西藏等地。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度變化大,花期高3-17cm,果期高4-34cm。根莖垂直,縮短,生數(shù)條黃白色較粗的須狀根。葉基生:葉柄長度,毛被物等常因植株個(gè)體不同變化較大,長1.5-24cm;托葉披針形,約2/3以上與葉柄合生,邊緣疏生細(xì)齒。葉片圓形、腎形或?qū)捖研?,長1.2-9cm,寬1.5-10cm,通常掌狀3全裂,稀5全裂,兩側(cè)裂片具短柄,常2裂,中裂片3深裂,裂片線形,長圓形或狹卵狀披針形,最終裂片全緣?;ㄝ^大,淡紫色至紫堇色;花梗通常與葉等長或稍超出于葉,無毛,果期通常比葉短;在花梗中部以下有2枚線形小苞片;萼片卵形,長圓狀卵形或披針形,先端漸尖,邊緣狹膜質(zhì),具3脈,基部附屬物短;花瓣5,不等大;距明顯,圓筒形;花柱棍棒狀,柱頭前方具短喙,喙端具明顯的柱頭孔。蒴果長圓形或橢圓形,先端尖,果皮堅(jiān)硬,無毛。花期4-9月,果期5-10月。
性狀鑒別 多皺縮成團(tuán)。濕潤展平后,葉基生,葉片掌狀3-5全裂,裂片再羽狀深裂,裂片線形?;ǖ刈仙?。氣微,味微苦。
1.抑菌作用:紫花地丁在試管內(nèi)有抑制結(jié)核桿菌生長的作用。其醇提物31mg/ml,對(duì)鉤端螺旋體即有作用,而水煎劑62mg/ml才有效(直接鏡檢法和試管培養(yǎng)法)。抑菌作用100%煎劑對(duì)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xiàng)U菌、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流感桿菌、肺炎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變形桿菌、結(jié)核桿菌、志賀氏痢疾桿菌乙型、福氏痢疾桿菌、宋內(nèi)氏痢疾桿菌有不同程度的抑殺(菌)作用。1:4水浸劑對(duì)堇色毛癬菌亦有抑制作用。本品醇和水提物(濃度分別為31mg/ml和62mg/ml)對(duì)鉤端螺旋體有抑制作用。
2.紫花地丁尚有清熱、消腫、消炎等作用。
揀凈雜質(zhì),用水洗去泥土,切段,曬干。
心;膽;脾;肝經(jīng)
味苦;性寒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主疔瘡腫毒;麻疹熱毒;肺炎;胸膜炎;淋濁;白帶;腎炎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
1.《本經(jīng)逢原》:地丁,有紫花白花兩種。治疔腫惡瘡,兼療癰疽發(fā)背,無名腫毒。其花紫者莖白,白者莖紫,故可通治疔腫,或云隨疔腫之色而用之。但漫腫無頭,不赤不腫者禁用,以其性寒,不利陰疽也。
2.《要藥分劑》:紫花地丁,3.《綱目》:止療外科癥,但古人每用治黃疸、喉痹,取其瀉濕除熱之功也;大方家亦不可輕棄。主治一切癰疽發(fā)背,疔腫瘰疬,無名腫毒,惡瘡。
4.《本草正義》:地丁,專為癰腫疔毒通用之藥,瀕湖《綱目》稱其苦辛寒,治一切癰疽發(fā)背,疔腫瘰疬,無名腫毒,惡瘡。然辛涼散腫,長于退熱,惟血熱壅滯,紅腫欣發(fā)之外瘍宜之,若謂通治陰疽發(fā)背寒凝之證,殊是不妥。
5.《滇南本草》:破血、解癰疽疥癩,九種痔瘡,諸瘡毒癥。
6.《本草求原》:涼血,消腫毒。治血熱筋痿,敷瘡妙。
7.《嶺南采藥錄》:作瀉藥及吐藥。
8.《上海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外用拔毒消腫。治目亦腫痛,麥粒腫,疔瘡腫毒,乳癰,腸炎腹瀉,毒蛇咬傷。
9.蘇醫(yī)《中草藥手冊(cè)》:治一切化膿性感染,毒蛇咬傷,淋巴結(jié)核,黃疸,腎炎,膀胱炎,關(guān)節(jié)腫痛,便血,鼻出血,眼結(jié)膜炎,前列腺炎。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亞爾母堂(藏名)
出處《吉林中草藥》
來源為堇菜科植物裂葉堇菜的全株。春、秋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于草地及固定沙丘向陽處。分布東北及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無地上莖。根莖粗短,生數(shù)條黃白色較粗的須狀根。葉簇生,具長柄;葉片圓腎形,掌狀3~5全裂,裂片再羽狀深裂,終裂片線形?;ǖ陷郎?;萼片5,宿存,覆瓦狀排裂;花瓣5,多不等大,最下者常大而有距。蒴果成熟后裂成3瓣。花期6~8月。果期7~9月。
歸經(jīng)《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cè)》:"入心、脾、腎三經(jīng)。"
性味《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cè)》:"苦,寒。"
功能主治①《吉林中草藥》:"清熱解毒,消癰腫。治無名腫毒,瘡癤。"
②《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cè)》:"清熱解毒,消瘀散結(jié)。治癰瘡療毒,淋濁腎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或搗汁。外用:搗敷。
復(fù)方①治各種瘡毒、癤腫:鮮疔毒草適量,白礬少許,共搗如泥,敷患處。
②治麻疹熱毒:疔毒草三錢,金銀花三錢。水煎,日服二次。
③治無名腫毒:鮮疔毒草搗汁,每次一酒杯,日服二次。(①方以下出《吉林中草藥》)
④治白帶:裂葉堇菜配仙鶴草、龍葵燉肉吃。(《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c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疔毒草拼音注音Dīnɡ Dú Cǎo英文名Philippine Violet Herb,Mamyflower Gueldenstaedtid Herb出處1.出自《本經(jīng)逢原》。
2.《綱目》:紫花地丁,處處有之。其葉似柳而微細(xì),夏開紫花,結(jié)角。平地生者起莖,溝壑邊生者起蔓。
3.《普濟(jì)方》云,鄉(xiāng)村籬落生者,夏秋開小白花,如鈴兒倒垂,葉微似木香花之葉。此與紫花者相戾,恐別一種也。
來源藥材基源:為堇菜科植特裂葉堇菜的全草或根、根莖。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Viola dissecta Ledeb.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草地、林緣、灌叢及田邊、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山東、浙江、四川、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植株高度變化大,花期高3-17cm,果期高4-34cm。根莖垂直,縮短,生數(shù)條黃白色較粗的須狀根。葉基生:葉柄長度,毛被物等常因植株個(gè)體不同變化較大,長1.5-24cm;托葉披針形,約2/3以上與葉柄合生,邊緣疏生細(xì)齒。葉片圓形、腎形或?qū)捖研?,長1.2-9cm,寬1.5-10cm,通常掌狀3全裂,稀5全裂,兩側(cè)裂片具短柄,常2裂,中裂片3深裂,裂片線形,長圓形或狹卵狀披針形,最終裂片全緣?;ㄝ^大,淡紫色至紫堇色;花梗通常與葉等長或稍超出于葉,無毛,果期通常比葉短;在花梗中部以下有2枚線形小苞片;萼片卵形,長圓狀卵形或披針形,先端漸尖,邊緣狹膜質(zhì),具3脈,基部附屬物短;花瓣5,不等大;距明顯,圓筒形;花柱棍棒狀,柱頭前方具短喙,喙端具明顯的柱頭孔。蒴果長圓形或橢圓形,先端尖,果皮堅(jiān)硬,無毛。花期4-9月,果期5-10月。
性狀性狀鑒別 多皺縮成團(tuán)。濕潤展平后,葉基生,葉片掌狀3-5全裂,裂片再羽狀深裂,裂片線形?;ǖ刈仙?。氣微,味微苦。
藥理作用1.抑菌作用:紫花地丁在試管內(nèi)有抑制結(jié)核桿菌生長的作用。其醇提物31mg/ml,對(duì)鉤端螺旋體即有作用,而水煎劑62mg/ml才有效(直接鏡檢法和試管培養(yǎng)法)。抑菌作用100%煎劑對(duì)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xiàng)U菌、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流感桿菌、肺炎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變形桿菌、結(jié)核桿菌、志賀氏痢疾桿菌乙型、福氏痢疾桿菌、宋內(nèi)氏痢疾桿菌有不同程度的抑殺(菌)作用。1:4水浸劑對(duì)堇色毛癬菌亦有抑制作用。本品醇和水提物(濃度分別為31mg/ml和62mg/ml)對(duì)鉤端螺旋體有抑制作用。
2.紫花地丁尚有清熱、消腫、消炎等作用。
炮制揀凈雜質(zhì),用水洗去泥土,切段,曬干。
歸經(jīng)心;膽;脾;肝經(jīng)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主疔瘡腫毒;麻疹熱毒;肺炎;胸膜炎;淋濁;白帶;腎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1.《本經(jīng)逢原》:地丁,有紫花白花兩種。治疔腫惡瘡,兼療癰疽發(fā)背,無名腫毒。其花紫者莖白,白者莖紫,故可通治疔腫,或云隨疔腫之色而用之。但漫腫無頭,不赤不腫者禁用,以其性寒,不利陰疽也。
2.《要藥分劑》:紫花地丁,3.《綱目》:止療外科癥,但古人每用治黃疸、喉痹,取其瀉濕除熱之功也;大方家亦不可輕棄。主治一切癰疽發(fā)背,疔腫瘰疬,無名腫毒,惡瘡。
4.《本草正義》:地丁,專為癰腫疔毒通用之藥,瀕湖《綱目》稱其苦辛寒,治一切癰疽發(fā)背,疔腫瘰疬,無名腫毒,惡瘡。然辛涼散腫,長于退熱,惟血熱壅滯,紅腫欣發(fā)之外瘍宜之,若謂通治陰疽發(fā)背寒凝之證,殊是不妥。
5.《滇南本草》:破血、解癰疽疥癩,九種痔瘡,諸瘡毒癥。
6.《本草求原》:涼血,消腫毒。治血熱筋痿,敷瘡妙。
7.《嶺南采藥錄》:作瀉藥及吐藥。
8.《上海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外用拔毒消腫。治目亦腫痛,麥粒腫,疔瘡腫毒,乳癰,腸炎腹瀉,毒蛇咬傷。
9.蘇醫(yī)《中草藥手冊(cè)》:治一切化膿性感染,毒蛇咬傷,淋巴結(jié)核,黃疸,腎炎,膀胱炎,關(guān)節(jié)腫痛,便血,鼻出血,眼結(jié)膜炎,前列腺炎。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