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陜西中草藥》
為毛莨科植物東亞唐松草的根。夏、秋間采收,洗凈,曬干。
生于丘陵或山地林邊和山谷溝邊。分布貴州、湖北、四川、甘肅、陜西及華北、東北等地。
多年生草本,無毛。莖直立,紅色,高65~150厘米。葉互生,2~3回3出復(fù)葉,具短柄,基部呈鞘狀抱莖,葉片長達(dá)35厘米;小葉卵圓形,長1.6~5.5)厘米,寬1~4厘米,3淺裂,裂片全緣或具疏齒,下面被白粉,脈隆起。圓錐花序,長10~35厘米;花小形,直徑約7毫米,黃綠色;萼片4,綠白色,狹卵形,長3~4毫米;無花瓣;雄蕊多數(shù),長約7毫米;心皮2~4,柱頭箭頭形。瘦果卵球形,長2~3毫米,縱肋明顯。
根含唐松草堿0.08%、唐松草任堿、高唐松草任堿、唐松草殂堿。莖、葉含唐松草堿0.004%、唐松草北堿和唐松草北堿甲醚。葉中還含黃酮甙唐松草素。
從葉、莖、根部所得到的季銨鹽基,因其產(chǎn)地不同而各異。例如:日本德島產(chǎn)品的葉、莖,根含唐松草堿,長野產(chǎn)品的莖、葉含高唐堿,高知產(chǎn)品含唐松草堿和小檗堿。
本品所含生物堿的作用,參見"唐松草"、"青木香"條。
《陜西中草藥》:"苦,寒,有小毒。"
《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治牙痛,急性皮炎,濕疹。"
內(nèi)服:煎湯,2~3錢。外用:研粉撒。
馬尾黃連、金雞腳下、馬尾連
出自《陜西中草藥》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東亞唐松草的根及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halictrum minus L.var.hypoleucum (Sieb.et Zucc.)Miq.[T.thunbergii DC.;T.thunbergii DC var.majus Nakai]
采收和儲藏:夏、秋間采收,洗凈,曬干用。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丘陵、山地林邊或山谷溝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
東亞唐松草,多年生草本,高1-1.5m,全株無毛。莖直立,有分枝。葉互生;葉柄長達(dá)4cm,基部有狹鞘;莖中部葉為三至四回三出羽狀復(fù)葉,有短柄或無柄;葉片長達(dá)20cm;小葉紙質(zhì)或薄某月質(zhì),倒卵形,寬倒卵形或近圓形,長1.5-2cm;小葉紙質(zhì)或薄革質(zhì),倒卵形、寬倒卵形或近圓形,長1.5-2cm,寬1-2.5cm,先端3淺裂,或5裂齒,上面暗綠色,下面有白粉,呈粉綠色,葉脈隆起,網(wǎng)脈明顯。圓錐花序長達(dá)3.5mm,黃綠色,早落;花瓣無;雄蕊多數(shù),長約6mm,花絲絲狀,花藥狹和圓表,長約2mm,先端有短尖頭;心皮3-5mm,有8條縱肋。花期6-7月,果期7-9月。
性狀鑒別,根莖由數(shù)至十?dāng)?shù)個節(jié)結(jié)連生,常中空。細(xì)根數(shù)十至百余條密生于根芭下面,長10-20(-30)cm,直徑1-1.5mm,軟而扭曲,常纏繞成團(tuán);表面淺棕色,疏松,皮層常脫落,脫落處現(xiàn)棕黃色木心;斷面纖維性,氣微,味稍苦。
顯微鑒別,根橫切面:類圓形。表皮常脫落,殘留者可見1裂方形表皮細(xì)胞,常壓扁或特化為根毛。皮層較寬,靠外側(cè)有2-3列纖維和纖維狀石細(xì)胞,連成環(huán)帶,細(xì)胞壁棕黃色,強木化;內(nèi)皮層母細(xì)胞切向延長,分隔成3-4個子細(xì)胞,凱氏帶明顯。中柱鞘細(xì)胞2-3列,壁增厚,非木化。初生木質(zhì)部三原型;木質(zhì)部3束與在型纖維束相間排列。
根含唐松草堿(Thalictrine, Magnoflorine)0.08%、唐松草任堿(Thalicrine)、高唐松草任堿(Ho-mothalicrine)、唐松草姐堿(Thalithuberine)。莖、葉含唐松草堿0.004%、唐松草北堿(Thalicberine)和唐松草北堿甲醚(o-methylthalicberine)。葉中還含黃酮甙唐松草案(Tbalictiin)。從葉、莖、根部所得到的季按鹽基,因其產(chǎn)地不同而各異。例如:日本德島產(chǎn)品的葉、莖、根含唐松草堿,長野產(chǎn)品的莖、葉含高唐堿(Takatonin),高知產(chǎn)品含唐松草堿和小菜堿。
本品所含生物堿的作用,參見唐松草、青木香條。
味苦;性寒;小毒
清熱解毒燥濕。主百日咳;癰瘡腫毒;牙痛;濕疹
內(nèi)服:煎湯,6-9g。外用:適量,焙干研粉,撒敷患處;或煎水洗;或搗爛敷。
《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治牙痛,急性皮炎,濕疹。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陜西中草藥》
來源為毛莨科植物東亞唐松草的根。夏、秋間采收,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生于丘陵或山地林邊和山谷溝邊。分布貴州、湖北、四川、甘肅、陜西及華北、東北等地。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無毛。莖直立,紅色,高65~150厘米。葉互生,2~3回3出復(fù)葉,具短柄,基部呈鞘狀抱莖,葉片長達(dá)35厘米;小葉卵圓形,長1.6~5.5)厘米,寬1~4厘米,3淺裂,裂片全緣或具疏齒,下面被白粉,脈隆起。圓錐花序,長10~35厘米;花小形,直徑約7毫米,黃綠色;萼片4,綠白色,狹卵形,長3~4毫米;無花瓣;雄蕊多數(shù),長約7毫米;心皮2~4,柱頭箭頭形。瘦果卵球形,長2~3毫米,縱肋明顯。
化學(xué)成分根含唐松草堿0.08%、唐松草任堿、高唐松草任堿、唐松草殂堿。莖、葉含唐松草堿0.004%、唐松草北堿和唐松草北堿甲醚。葉中還含黃酮甙唐松草素。
從葉、莖、根部所得到的季銨鹽基,因其產(chǎn)地不同而各異。例如:日本德島產(chǎn)品的葉、莖,根含唐松草堿,長野產(chǎn)品的莖、葉含高唐堿,高知產(chǎn)品含唐松草堿和小檗堿。
藥理作用本品所含生物堿的作用,參見"唐松草"、"青木香"條。
性味《陜西中草藥》:"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治牙痛,急性皮炎,濕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3錢。外用:研粉撒。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煙鍋草拼音注音Yān Guō Cǎo別名馬尾黃連、金雞腳下、馬尾連
英文名East-Asia Low Meadowrue出處出自《陜西中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東亞唐松草的根及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halictrum minus L.var.hypoleucum (Sieb.et Zucc.)Miq.[T.thunbergii DC.;T.thunbergii DC var.majus Nakai]
采收和儲藏:夏、秋間采收,洗凈,曬干用。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丘陵、山地林邊或山谷溝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
原形態(tài)東亞唐松草,多年生草本,高1-1.5m,全株無毛。莖直立,有分枝。葉互生;葉柄長達(dá)4cm,基部有狹鞘;莖中部葉為三至四回三出羽狀復(fù)葉,有短柄或無柄;葉片長達(dá)20cm;小葉紙質(zhì)或薄某月質(zhì),倒卵形,寬倒卵形或近圓形,長1.5-2cm;小葉紙質(zhì)或薄革質(zhì),倒卵形、寬倒卵形或近圓形,長1.5-2cm,寬1-2.5cm,先端3淺裂,或5裂齒,上面暗綠色,下面有白粉,呈粉綠色,葉脈隆起,網(wǎng)脈明顯。圓錐花序長達(dá)3.5mm,黃綠色,早落;花瓣無;雄蕊多數(shù),長約6mm,花絲絲狀,花藥狹和圓表,長約2mm,先端有短尖頭;心皮3-5mm,有8條縱肋。花期6-7月,果期7-9月。
性狀性狀鑒別,根莖由數(shù)至十?dāng)?shù)個節(jié)結(jié)連生,常中空。細(xì)根數(shù)十至百余條密生于根芭下面,長10-20(-30)cm,直徑1-1.5mm,軟而扭曲,常纏繞成團(tuán);表面淺棕色,疏松,皮層常脫落,脫落處現(xiàn)棕黃色木心;斷面纖維性,氣微,味稍苦。
顯微鑒別,根橫切面:類圓形。表皮常脫落,殘留者可見1裂方形表皮細(xì)胞,常壓扁或特化為根毛。皮層較寬,靠外側(cè)有2-3列纖維和纖維狀石細(xì)胞,連成環(huán)帶,細(xì)胞壁棕黃色,強木化;內(nèi)皮層母細(xì)胞切向延長,分隔成3-4個子細(xì)胞,凱氏帶明顯。中柱鞘細(xì)胞2-3列,壁增厚,非木化。初生木質(zhì)部三原型;木質(zhì)部3束與在型纖維束相間排列。
化學(xué)成分根含唐松草堿(Thalictrine, Magnoflorine)0.08%、唐松草任堿(Thalicrine)、高唐松草任堿(Ho-mothalicrine)、唐松草姐堿(Thalithuberine)。莖、葉含唐松草堿0.004%、唐松草北堿(Thalicberine)和唐松草北堿甲醚(o-methylthalicberine)。葉中還含黃酮甙唐松草案(Tbalictiin)。從葉、莖、根部所得到的季按鹽基,因其產(chǎn)地不同而各異。例如:日本德島產(chǎn)品的葉、莖、根含唐松草堿,長野產(chǎn)品的莖、葉含高唐堿(Takatonin),高知產(chǎn)品含唐松草堿和小菜堿。
藥理作用本品所含生物堿的作用,參見唐松草、青木香條。
性味味苦;性寒;小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燥濕。主百日咳;癰瘡腫毒;牙痛;濕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9g。外用:適量,焙干研粉,撒敷患處;或煎水洗;或搗爛敷。
各家論述《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治牙痛,急性皮炎,濕疹。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