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秋牡丹根

    拼音注音Qiū Mǔ Dān Gēn別名

    白頭翁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秋牡丹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nemone hupehensis Lem.var.japonoica(Thunb.)Bowles et Stearn[Anemone japonica(Thunb.)Sieb.et Zucc.]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集,法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分布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廣東、云南等地。

    資源分布:部分地區(qū)有栽培。

    原形態(tài)

    秋牡丹,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粗長(zhǎng),暗褐色?;~為三出復(fù)葉;柄長(zhǎng)24-32cm;小葉片寬卵圓形,長(zhǎng)5-12cm,寬4.5-8cm,先端漸尖,基部截形或?yàn)殇拘呐K形,邊緣5-7淺裂,并有不規(guī)則鈍鋸齒,齒端具尖頭,兩面疏生白色毛?;ㄇo3歧分枝,具葉狀總苞,下部的由3小葉所成,上部的為單葉,2-3裂,均對(duì)生;花單生或成稀疏聚傘狀花序,花開放時(shí)徑約4-5cm,重瓣,萼片15-20或更多,外輪綠色,邊緣略帶暗紫,內(nèi)輪深紅或淡紫紅色,呈花瓣?duì)睿恍廴锒鄶?shù),黃色,花絲短,細(xì)而彎曲,花藥橢圓形;雌蕊心皮多數(shù),集成球形,有細(xì)毛,柱頭長(zhǎng)方形,傾斜。瘦果聚生成球狀,具白色絹狀毛?;ㄆ?-11月,果期次看4-5月。

    性狀

    性狀鑒別,根呈長(zhǎng)圓柱形,稍扭曲。長(zhǎng)10-16cm,直徑1-1.8cm。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有縱紋。根頭部有分枝,其上有白色絨毛及未去資助的葉基。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平坦,中間可見白心。無臭,味苦微澀。

    性味

    味苦;性寒;有毒

    功能主治

    殺蟲;清熱解毒。主蛔蟲?。幌u蟲?。惑w癬;肌癬;中暑發(fā)熱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9g;或研末0.6-1.5g,溫開水送。外用:適量,搗汁或研粉外搽。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斑竹殼拼音注音Bān Zhú Ké別名斑竹衣出處《民間常用草藥匯編》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剛竹的籜。功能主治清血熱;燒灰吃,透斑疹。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去毛),2~3錢;或燒灰沖服。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斑竹殼拼音注音B......
  • 《中藥大辭典》:斑竹根拼音注音Bān Zhú Gēn出處《草木便方》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剛竹的根莖及根。9~10月挖根及根莖,曬干。生境分布栽培于庭園或野生山間。分布長(zhǎng)江流域以南各地及四川、山東、河南、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剛竹(《竹譜詳錄》),又名......
  • 拼音注音Bān Zhú Huā出處《重慶草藥》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剛竹的花。功能主治治猩紅熱,用斑竹花二兩,煎水服。摘錄《中藥大辭典》......
  • 拼音注音Bān Huā Sháo Lán來源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紫點(diǎn)杓蘭的花或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ypripedium guttatum Sw.采收和儲(chǔ)藏:春、夏季采挖,洗凈,晾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高寒山區(qū)林下或草地。資源分布......
  • 《中藥大辭典》:斑茅拼音注音Bān Máo別名大密(《嶺南科學(xué)》),芭茅(江西《草藥手冊(cè)》)。出處江西《草藥手冊(cè)》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斑茅的根。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和河岸草地及村落附近。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湖南、湖北、四川、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