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斑竹殼

    《中藥大辭典》:斑竹殼拼音注音Bān Zhú Ké別名

    斑竹衣

    出處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剛竹。

    功能主治

    清血熱;燒灰吃,透斑疹。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去毛),2~3錢;或燒灰沖服。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斑竹殼拼音注音Bān Zhú Ké英文名sheaths of Giant Timber Bamboo出處

    出自《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桂竹的籜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et Zucc

    采收和儲藏:4-7月采收,去毛,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從武夷山脈向西經(jīng)五嶺山脈至西南各地均可見野生的植株。

    資源分布:分布于黃河流域及以南各地。

    原形態(tài)

    桂竹 植株木質(zhì)化,呈喬木狀。地下莖(竹鞭)節(jié)晨長25-45mm,直徑粗16-20mm,實心或中空,具芽一側(cè)為深溝,微呈兩側(cè)壓扁,每節(jié)除芽外,尚有小瘤狀突起14-16個;芽單生,三角卵形,表面有光澤,長約1cm,中央有縱裂。竿高可達20m,粗達15cm,幼竿無毛;節(jié)間長達40cm,壁厚約5mm;竿環(huán)稍高于籜環(huán);籜鞍革質(zhì),背面黃褐色,有時帶綠色或紫色,有較密的紫褐色斑塊與小斑點和脈紋,流生脫落性談褐色刺毛;籜導(dǎo)小形或大形而呈鐮狀,紫褐色,繸毛通常生長良好;籜舌拱形,淡褐色或帶綠色,邊緣生有纖毛;籜片帶狀,中間綠色,兩側(cè)紫色,邊緣黃色,平直或偶可在頂端微皺曲、外翻。末級小技具2-4葉;葉耳半圓形,繸毛發(fā)達,常呈放射狀;葉舌明顯伸出,拱形或有時截形;葉片長5.5-15cm,寬15-2.5cm?;ㄖΤ仕霠?,長5-8cm,基部有3-5片逐漸增大的鱗片狀苞片;佛焰苞6-8片,葉耳小形或近于無,繸毛通常存在,短??s小葉圓卵形至線狀披針形.基部收縮呈圓形,上端漸尖呈芒狀,每片佛餡苞眼內(nèi)具1校或有時:枚、稀可3枚的假小穗,推基部1-3片的苞膠內(nèi)無假小穗而苞早落;小穗披針形,長2.5-3cm,含1或2(-3)朵小花;小穗軸呈針狀延伸于最上孕性小花的內(nèi)稃后方.其頂端常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小花,節(jié)間均具細柔毛;穎1片或無;外種長2-2.5cm,被微毛,先端漸尖呈芒狀;內(nèi)停稍短于外稃,除2脊外,通常先端有微毛;鱗被菱狀長橢圓形,長3.5-4mm,花藥長11-14mm:花柱較長,柱頭3,羽毛狀。筍期5月下旬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涼血透疹。主熱病身發(fā)斑疹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9g;工燒灰存性中服。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八楞木拼音注音Bā Lénɡ Mù別名八棱麻(《藥材學(xué)》),青竹標(《貴州植藥調(diào)查》),八面風(fēng)、三棱草(《貴州草藥》)。出處《飲片新參》來源為菊科植物風(fēng)毛菊的全草。七月左右割取全草,曬干。生境分布生長于山坡草地。分布華東及中......
  • 拼音注音Bā Lénɡ Má別名牛鼻子樹、老母豬、五爪根、大糯葉、雙合合、牙呼光[傣]來源蕁麻科野苧麻Boehmeria siamensis Craib,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性味淡,平。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fēng)除濕。主治腸癰,經(jīng)閉腹痛,......
  • 拼音注音Bā Zhǎo Jīn Lónɡ別名百兩金、八爪龍、八爪根、鐵雨傘、高八爪、開喉箭[四川]來源為紫金??谱辖鹋僦参锇賰山餉rdisia crispa(Thunb.)DC.[A.hortorum Maxim;A. henryi He......
  • 拼音注音Bá Mù Mán別名七鰓鰻(薛德熵《系統(tǒng)動物學(xué)》),七星子魚(《吉林中草藥》)。出處《吉林中草藥》來源為七鰓鰻科動物七鰓鰻的全體。生境分布部分時期棲息于海中,成長后游至淡水河流中產(chǎn)卵,為洄游性魚類。常以吸盤吸附子其他魚體上,吸食其......
  • 拼音注音Bā Gǔ Shénɡ來源藥材基源:為石杉科植物有柄馬尾衫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legmariurus hamiltonii(Spreng.)Love et Love var.petiolatus(Clarke)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