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大葉老鼠七、烏筋七
罌粟科荷青花屬植物荷青花Hylomecon japonica (Thunb.) Prantl et Kundig (H. vernalis Maxim.),以根入藥。夏秋采挖,陰干。
苦,平。
祛風(fēng)濕,舒筋活絡(luò),散瘀消腫,止血,止痛。用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跌打損傷。
1~3錢。水煎服或泡酒服。
(1)本品之變種銳裂荷青花Hylomecon japonica (Thunb.) Prantl var. subincisa Fedde,與正種同供藥用。
荷青花根、刀豆三七、水菖三七、大葉老鼠七、烏筋七。
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荷青花的根和根莖。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Hylomecon japonica(Thunb.)Prant let Kundig[H.japonica Prantl var.vernalis Kitag.]
采收和儲(chǔ)藏:秋季采集,去須根,洗凈,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高山林下陰濕處、林邊或溝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吉林、遼寧、山西、陜西、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荷青花 多年生草本,高15-30cm。莖、枝、葉含黃色液汁。根狀莖。斜生,棕褐色,長達(dá)5cm,須根多數(shù)。莖上部有分枝或不分枝,近無毛。基生葉1-2,具長柄,長可達(dá)20cm;葉羽狀全裂,裂片5-7,倒卵狀菱形、近橢圓形或?qū)捙缎?,長3-10cm,寬1.0-4.5cm,先端尖銳,基部楔形,邊緣有缺刻及不整齊的鋸齒,有時(shí)淺裂;莖生葉2-3枚,位于近頂端處,具短柄或無?;?-3朵生于頂部葉腋,成稀疏的聚傘花序;花梗長3-8cm;無苞片;萼片2,綠色,狹卵形,外面被卷縮的柔毛或無毛,早落;花瓣4,黃色,圓卵形,基部具短爪;雄蕊多數(shù),長約為花瓣的1/3,花絲細(xì)長,黃色,花藥長圓形;雌蕊與雄蕊近等長,花柱短,柱頭2裂。蒴果細(xì)圓柱形,長3-8cm,寬2-4mm,縱裂成2瓣。種子多數(shù),扁卵形,具雞冠狀附屬物?;ㄆ?-6月,果期5-7月。
全草含生物堿:隱品堿(cryptopine),別隱品堿(allocryptopine),原阿片堿(protopine),黃連堿(coptisine),小檗堿(berberine),血根堿(sanguinarine),白屈菜紅堿(chelery-thrine),白屈菜玉紅堿(chelirubine),白屈菜黃堿(chelilutine),白屈菜堿(chelidonine),金罌粟堿(stylopine),四氫小檗堿(tetrahy-droberberine)。
苦;平
祛風(fēng)通絡(luò);散瘀消腫。主風(fēng)濕痹痛;跌打損傷
內(nèi)服:煎湯,3-10g;或泡酒。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大葉老鼠七、烏筋七
來源罌粟科荷青花屬植物荷青花Hylomecon japonica (Thunb.) Prantl et Kundig (H. vernalis Maxim.),以根入藥。夏秋采挖,陰干。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濕,舒筋活絡(luò),散瘀消腫,止血,止痛。用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1~3錢。水煎服或泡酒服。
備注(1)本品之變種銳裂荷青花Hylomecon japonica (Thunb.) Prantl var. subincisa Fedde,與正種同供藥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拐棗七拼音注音Guǎi Zǎo Qī別名荷青花根、刀豆三七、水菖三七、大葉老鼠七、烏筋七。
來源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荷青花的根和根莖。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Hylomecon japonica(Thunb.)Prant let Kundig[H.japonica Prantl var.vernalis Kitag.]
采收和儲(chǔ)藏:秋季采集,去須根,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高山林下陰濕處、林邊或溝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吉林、遼寧、山西、陜西、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荷青花 多年生草本,高15-30cm。莖、枝、葉含黃色液汁。根狀莖。斜生,棕褐色,長達(dá)5cm,須根多數(shù)。莖上部有分枝或不分枝,近無毛。基生葉1-2,具長柄,長可達(dá)20cm;葉羽狀全裂,裂片5-7,倒卵狀菱形、近橢圓形或?qū)捙缎?,長3-10cm,寬1.0-4.5cm,先端尖銳,基部楔形,邊緣有缺刻及不整齊的鋸齒,有時(shí)淺裂;莖生葉2-3枚,位于近頂端處,具短柄或無?;?-3朵生于頂部葉腋,成稀疏的聚傘花序;花梗長3-8cm;無苞片;萼片2,綠色,狹卵形,外面被卷縮的柔毛或無毛,早落;花瓣4,黃色,圓卵形,基部具短爪;雄蕊多數(shù),長約為花瓣的1/3,花絲細(xì)長,黃色,花藥長圓形;雌蕊與雄蕊近等長,花柱短,柱頭2裂。蒴果細(xì)圓柱形,長3-8cm,寬2-4mm,縱裂成2瓣。種子多數(shù),扁卵形,具雞冠狀附屬物?;ㄆ?-6月,果期5-7月。
化學(xué)成分全草含生物堿:隱品堿(cryptopine),別隱品堿(allocryptopine),原阿片堿(protopine),黃連堿(coptisine),小檗堿(berberine),血根堿(sanguinarine),白屈菜紅堿(chelery-thrine),白屈菜玉紅堿(chelirubine),白屈菜黃堿(chelilutine),白屈菜堿(chelidonine),金罌粟堿(stylopine),四氫小檗堿(tetrahy-droberberine)。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通絡(luò);散瘀消腫。主風(fēng)濕痹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0g;或泡酒。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