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白梅

    《中藥大辭典》:白梅拼音注音Bái Méi別名

    鹽梅(《尚書》),霜梅(《綱目》),白霜梅(《本草便讀》)。

    出處

    《本草經集注》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未成熟果實,經鹽漬而成。

    性味

    酸澀咸,平。

    ①《日華子本草》:"暖,無毒。"

    ②《綱目》:"酸咸,平,無毒。"

    ③《本草從新》:"酸澀咸,平。"

    注意

    《本草從新》:"多食損齒傷筋。"

    功能主治

    治喉痹,瀉痢煩渴,梅核膈氣,癰疽腫毒,外傷出血。

    ①陶弘景:"白梅亦應(與烏梅)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藥,以點痣蝕惡肉。"

    ②《本草拾遺》:"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

    ③《日華子本草》:"治刀箭(傷),止血,研敷之。"

    ④《本草圖經》:"除痰。"

    ⑤《本草蒙筌》:"搗爛成膏,敷攻惡毒,治婦人乳癰,拔肉中箭簇;中風緊閉牙關,急宜將肉摩擦。"

    ⑥《綱目》:"治中風驚癇,喉痹,痰厥僵仆。又治瀉痢煩渴,霍亂吐下,下血血崩,功同烏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噙咽津液或入丸劑。外用:擦牙、搗敷或煅存性研末調敷。

    復方

    ①治喉痹乳蛾:㈠青梅二十枚(鹽十二兩,淹五日,取梅汁入明礬三兩),桔梗、白芷、防風各二兩,豬牙皂角三十條。為細末,拌汁和梅入瓶收之,每用一枚,噙咽津液。凡中風痰厥,牙關不開,用此擦之尤佳。(《綱目》水梅丸)㈡白梅包生礬末作丸含咽,或納吞之。(《圣濟總錄》)

    ②治霍亂吐利:鹽梅煎湯,細細飲之。(《如宜方》)

    ③治梅核膈氣:半青半黃梅子,每個用鹽一兩,淹一日夜,曬干,又浸又曬,至水盡乃止,用青錢三個,夾二梅,麻線縛定,通裝磁罐內,封埋地下,百日取出。每用一枚,含之咽汁,入喉即消。(《龔氏經驗方》)

    ④治癰疽已潰未潰皆可用:鹽白梅燒存性,為末,入輕粉少許,香油調涂四圍。(《易簡方》)

    ⑤治金瘡:燒干梅作炭,搗末之,敷一宿。亦治被打傷。(《千金方》)

    制法

    《齊民要術》:"作白梅法,梅子核初成時摘取,夜以鹽汁漬之,晝則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白梅拼音注音Bái Méi別名

    鹽梅、霜梅、白霜梅。

    英文名Linesless charcoal, Salted immature plum出處

    出自《本草經集注》。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梅的果實經鹽漬而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meniaca mume Sieb. [Prunus mume Sieb.et Zucc.]

    采收和儲藏:采摘未成熟果實,用鹽水浸漬,日曬夜?jié)n,約經 10d即成,久則表面生霜。

    生境分布

    我國各地多已栽培,以長江流域以南各地最多。

    原形態(tài)

    梅 落葉小喬木,高可達10m。樹皮淡灰色,小枝細長,先端刺狀。單葉互生;葉柄長1.5cm,被短柔毛;托葉早落;葉片橢圓狀寬卵形,春季先葉開花,有香氣,1-3朵簇生于二年生側枝葉腋?;ü6蹋换ㄝ嗤ǔ<t褐色,但有些品種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花瓣5白色或淡紅色,直徑約1.5cm,寬倒卵形;雄蕊多數(shù)。果實近球形,直徑2-3cm,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核橢圓形,先端有小突尖,腹面和背棱上的溝槽,表面具蜂窩狀孔穴?;ㄆ诖杭?,果期5-6月。

    性狀

    果實近球形或扁球形直徑2-3cm。表面綠白或黃棕色,有白霜,果肉肉質。剝開果肉可見橢圓形果核,類白色,表面可見蜂窩狀小孔。氣微香,味酸、咸。

    炮制

    《齊民要術》:作白梅法,梅子核初成時摘取,夜以鹽汁漬之,晝則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

    歸經

    肝;腎經

    性味

    酸澀咸;平;無毒

    注意

    《本草從新》:多食損齒傷筋。

    功能主治

    利咽生津,澀腸止瀉,除痰開噤,消瘡,止血。。主咽喉腫痛,煩渴嘔惡,久瀉久痢,便血,崩漏,中風驚癇,痰劂口噤,梅核氣,癰疽腫毒,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噙咽津液或入丸劑。外用:擦牙、搗敷或煅存性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1.陶弘景:白梅亦應(與烏梅)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藥,以點痣蝕惡肉。

    2.《本草拾遺》: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

    3.《日華子本草》:治刀箭(傷),止血,研敷之。

    4.《本草圖經》:除痰。

    5.《本草蒙筌》:搗爛成膏,敷攻惡毒,治婦人乳癰,拔肉中箭簇;中風緊閉牙關,急宜將肉摩擦。

    6.《綱目》:治中風驚癇,喉痹,痰厥僵仆。又治瀉痢煩渴,霍亂吐下,下血血崩,功同烏梅。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Huā Gǎn別名建德山梅花、土常山[浙江東天目]、山梅花來源虎耳草科絹毛山梅花Philadelphus sericanthus Koehne,以根皮入藥。生境分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寧夏。性味苦,平。......
  • 拼音注音Bái Huā Guǒ別名稱桿紅、紅果樹。來源為山茶科植物厚皮香的葉、花、果。葉,全年可采;果實,成熟時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林地、路旁。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貴州、云南、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原形態(tài)小喬木或灌木,高3~8米。小......
  • 別名米念巴、白花樹、翠容葉來源亞麻科白花柴Tirpitzia ovoidea Chun et How,以枝、莖、葉入藥。生境分布廣西。性味微甘,平。功能主治活血散瘀,舒筋活絡。跌打損傷,骨折:鮮葉搗爛加酒炒熱外敷。外傷出血:鮮葉搗爛外敷。風......
  • 別名雞血藤[廣西]、鯉魚藤、大藍布麻來源豆科油麻藤屬植物白花油麻藤Mucuna birdwoodiana Tutch.,以藤莖入藥。全年可采,切片曬干。性味微苦、澀,平。功能主治補血,通經絡,強筋骨。用于貧血,白細胞減少癥,月經不調,腰腿痛......
  • 拼音注音Bái Huā Dēnɡ Lonɡ別名苦燈籠、苦丁茶、崗燈籠、鬼燈籠來源為馬鞭草赪桐屬植物白花燈籠Clerodendron fortunatum L.,以根或全株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微苦,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