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檸條

    《全國中草藥匯編》:檸條拼音注音Nínɡ Tiáo別名

    馬集柴、老虎刺

    來源

    豆科檸條Caragana intermedia Fu et Keng,以根、花、種子入藥。

    生境分布

    內(nèi)蒙古、陜西、寧夏、甘肅。

    性味

    根:微辛,溫。

    全草和花:甘,溫。

    功能主治

    全草和花:滋補養(yǎng)血。

    種子:止癢,殺蟲。

    主治高血壓,頭暈:檸條花4錢,黃蓬花3錢,水煎服,每日2次;或鮮檸條根0.8~1兩,水煎服。

    心慌,氣短,四肢無力,疲乏:檸條根3~5錢,蘑菇2錢,水煎服。

    月經(jīng)不調(diào):全草3~5錢,水煎服。

    神經(jīng)性皮炎,牛皮癬,黃水瘡:檸條籽熬油外搽,或?qū)帡l籽燒炭存性,研末撒于瘡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檸條拼音注音Nínɡ Tiáo出處

    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來源

    為豆科植物中間錦雞兒全草。

    原形態(tài)

    中間錦雞兒:矮小灌木,高30~100厘米,多分枝。樹皮黃灰色、黃綠色或黃白色;幼枝被絲質(zhì)柔毛,枝條伸長;長枝上的托葉宿存,硬化成針刺,長3~10毫米。雙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6~18片,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先端圓或急尖,具細針尖頭,基部闊楔形,兩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花通常單生,或簇生于短枝上,花梗長15~25毫米,中上部有關(guān)節(jié);花萼鐘狀;花冠蝶形,黃色,長2~2.5厘米。莢果披針形,端尖,長2~2.5厘米,厚革質(zhì)。種子紅色?;ㄆ?~6月。

    生于沙丘、山坡及干燥坡地。分布內(nèi)蒙古、陜西、寧夏、甘肅等地。

    本植物的根(檸條根)、種子(檸條籽),花(檸條花)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以下同屬植物的全草,亦作檸條入藥。

    ①小葉錦雞兒,詳"檸雞兒果"條。

    ②樹錦雞兒,高大灌木或小喬木,高2~5米,少有高達7米。小葉8~14羽狀排列。花1朵或偶有2朵生于一花梗上,萼圓筒狀,萼齒極短。莢果線形,扁,無毛?;ㄆ?~6月。果期7月。生于平原、沙丘。分布東北、華北、西北等地。

    性味

    《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甘,溫。"

    功能主治

    《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滋陰養(yǎng)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0.8~1兩)。

    復(fù)方

    ①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檸條全草,水煎服。(《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②治宮頸癌,乳腺癌:檸條二至四兩,水煎服,每日一劑;同時用檸條液沖洗陰道,或用檸條注射液局部封閉,每日一次,使癥狀有所緩解。(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檸條拼音注音Nínɡ Tiáo別名

    馬集柴、老虎刺

    英文名all-grass of Intermediate Peashrub.出處

    出自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中間錦雞兒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ragana intermedia Kuang et H.C.Fu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切碎,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沙丘、山坡及干燥坡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內(nèi)蒙古、陜西、甘肅、寧夏等地。

    原形態(tài)

    小葉錦雞兒 矮小灌木,高30-100cm。多分枝,樹皮灰黃色,幼枝被絲質(zhì)柔毛。長枝上的托葉宿存硬化成針刺,長4-7mm;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葉軸長2.5-5cm,密被白色短柔毛;小葉3-8對,小葉片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3-8mm,寬2-7mm,先端圓或尖,具刺尖,基部楔形,兩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紊?;花梗長15-25mm,密被絹狀柔毛,常在中部以上具關(guān)節(jié);萼筒管狀鐘形,長約1cm,寬5-7mm,密被短柔毛,萼齒寬三角形,長約2mm;花冠蝶形,黃色,長2-2.5cm,寬約1.5cm,先端尖,基部具短爪,旗瓣寬卵形,長約2.5cm,翼瓣長橢圓形,長3.3-3.5cm,爪長為瓣片的1/2,耳短,長約2mm,龍骨瓣橢圓形,長2-3.3cm,爪稍短于瓣片,耳極短,圓形;雄蕊10,二體;子房無毛或下部疏被短絨毛。莢果扁,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4cm,寬4-6mm,花柱宿存暗褐色或黑褐色,無毛,厚革質(zhì)。種子紅色?;ㄆ?月,果期6月。

    藥理作用

    抗炎作用 本品煎劑每日灌服50g/kg,對大鼠甲醛性腳腫有明顯抑制作用,能減少滲出期水腫程度,但對炎癥后期之組織變性壞死無明顯影響。對于大鼠棉球性肉芽腫也無抑制作用。由于本品不能使幼小鼠胸腺重量減輕,也不能降低大鼠腎上腺中維生素C的含量,提示其本身無糖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也不能增強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

    歸經(jīng)

    肝;腎經(jīng)

    性味

    甘;溫

    功能主治

    滋陰補血,活血。主月經(jīng)不調(diào)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20-30g。

    各家論述

    《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滋陰養(yǎng)血。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刺瓜米草拼音注音Cì Guā Mǐ Cǎo別名刺梭羅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刺瓜米草的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陰山巖縫。分布云南、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灌木,莖枝均具針刺。葉互生,硬革質(zhì),有柄,葉片長橢圓形,長1.2~2......
  • 拼音注音Cì Gài Cǎo別名大刺蓋出處《四川常用中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羅平薊的根。秋季采根,曬干。生境分布生于路旁草叢中向陽處。分布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達1.5米。根粗壯,須根白色。莖直立,具明顯縱棱槽,疏生卷曲的細柔毛。葉互......
  •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石榴拼音注音Cì Shí Liu別名山石榴來源薔薇科薔薇屬植物峨眉薔薇Rosa omeiensis Rolfe,以果入藥。果成熟時采,去果柄及宿萼,曬干。性味微酸、苦,平。功能主治止血,止痢。用于吐血,衄血,崩漏,白帶......
  • 拼音注音Cì Zhú Yè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車簡竹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ambusa sinospinosa Mc Clure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隨采隨用。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河流兩岸或村落附近。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西......
  • 《中藥大辭典》:刺竹筍拼音注音Cì Zhú Sǔn別名芳竹筍(《嶺南采藥錄》)出處《綱目》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箣竹的苗。生境分布通常栽培于向陽山坡或河流沿岸之較高處。分布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箣竹(贊寧《筍譜》),又名:竻竹、答黎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