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大紅毛葉

    《全國中草藥匯編》:大紅毛葉別名

    大鉤藤葉、大巴巴葉、大翅子樹、大紅毛花

    來源

    梧桐科大紅毛葉Pterospermum grande Craib,以莖皮入藥。

    生境分布

    云南。

    性味

    辛,微涼。氣香。

    注意

    有毒慎用。

    功能主治

    清熱消炎,祛風(fēng)除濕,接骨。主治風(fēng)濕紅腫,小兒驚風(fēng),瘡毒,骨折。

    用法用量

    2錢,外用鮮莖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大紅毛葉拼音注音Dà Hónɡ Máo Yè別名

    大鉤藤葉、大毛紅花、大巴巴葉、大翅子樹

    英文名bark of Great wingseedtree出處

    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

    藥材基源:為梧桐科植物景東翅子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terospermum kingtun gense C.Y.Wu ex Hsue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剝?nèi)淦?,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參拔1430m左右的山地草坡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云南。

    原形態(tài)

    景東翅子樹,喬木,高達(dá)12m。樹皮褐色,幼枝被深褐氏以短柔毛。葉革質(zhì);葉柄長約1cm,密被淡褐色絨毛;托葉卵形,鱗片狀崳緣,長約4mm;葉片倒梯形或長圓狀倒梯形,長5-13.5cm,寬4.5-6mm,先端有3-5不整齊的淺裂,基部圓形、截形或淺心形,上面無毛,下面密被淡黃白色星狀絨毛。花單生于葉腋,幾無柄直徑紅7cm;小苞片卵形,全緣,被毛;萼分裂幾至基部,5裂,長條狀狹披針形,長約4.5cm,外面密被深褐色絨毛,內(nèi)面密被黃褐色絨毛;花瓣5片,白色,斜倒卵形,長約4.5cm,寬達(dá)2.8cm,先端近圓形,基部漸狹,下面褐星狀微柔毛;退化雄蕊長條狀棒形,上部密生瘤狀突起,長達(dá)3.5cm;雌雄蕊柄長約6mm;雄蕊的花絲無毛;花藥2室;子房卵圓形,密被黃色絨毛;花柱被毛,柱頭分離但扭合在一起。果未見。

    性味

    味辛;性微涼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除濕;清熱解毒。主風(fēng)濕熱痹;小兒驚風(fēng);癰腫;瘡毒;骨折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撒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椿白皮拼音注音Chūn Bái Pí?jiǎng)e名香椿皮(《經(jīng)驗(yàn)方》),春顛皮(《分類草藥性》)。出處《食療本草》來源為楝科植物香椿樹皮或根皮的韌皮部。全年均可采收,但以春季水分充足時(shí)最易剝離。干皮可徑從樹上剝下;根皮須先將樹根挖出,......
  • 拼音注音Chūn Pí?jiǎng)e名臭椿、椿根皮、樗白皮、樗根皮英文名CORTEX AILANTHI來源本品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Mill.)Swingle的干燥根皮或干皮。全年均可剝?nèi)。瑫窀?,或刮去粗皮曬干。性?.....
  • 《中藥大辭典》:楮葉拼音注音Chǔ Yè別名構(gòu)葉(《子母秘錄》),谷樹葉(《簡便單方》),醬黃葉(《生草藥性備要》)。出處《別錄》來源為桑科植物構(gòu)樹的葉。化學(xué)成分含黃酮甙、酚類、有機(jī)酸、鞣質(zhì)。性味甘,涼。①《別錄》:“味甘,無毒?!阿凇度杖A......
  • 《中藥大辭典》:楮頭紅拼音注音Chǔ Tóu Hónɡ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野牡丹科植物楮頭紅的全草。秋季采,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或溝邊陰濕處。分布廣東、廣西、福建、臺(tái)灣、江西、湖北、貴州、四川、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直立草本,高10~......
  • 《中藥大辭典》:楮實(shí)拼音注音Chǔ Shí?jiǎng)e名谷實(shí)、谷子(《千金方》),楮實(shí)子(《素問病機(jī)保命集》),楮桃(《瀕湖集簡方》),角樹子、野楊梅子(《江蘇植藥志》),構(gòu)泡(《重慶草藥》),谷木子、谷樹子、谷樹卵子(《上海常用中草藥》)。出處《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