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椿皮

    拼音注音Chūn Pí別名

    臭椿、椿根皮、樗白皮、樗根皮

    英文名CORTEX AILANTHI來源

    本品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Mill.)Swingle的干燥根皮干皮。全年均可剝取,曬干,或刮去粗皮曬干。

    性狀

    本品根皮呈不整齊的片狀或卷片狀,長寬不一,厚0.3~1cm。外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粗糙,有多數(shù)突起的縱向皮孔及不規(guī)則縱、橫裂紋,除去粗皮者顯黃白色;內表面淡黃色,較平坦,密布梭形小孔或小點。質硬而脆,斷面外層顆粒性,內層纖維性。氣微,味苦。干皮呈不規(guī)則板片狀,大小不一,厚0.5~2cm。外表面灰黑色,極粗糙,有深裂。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炮制

    椿皮: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絲或段,干燥。

    麩炒椿皮:取椿皮絲,照麩炒法(附錄Ⅱ D)炒至微黃色。

    鑒別

    (1) 本品根皮粉末淡灰黃色。石細胞甚多,類圓形、類方形或形狀不規(guī)則,直徑24~96μm,壁厚,或三面較厚,一面較薄,有的胞腔內含草酸鈣方晶。纖維直徑20~40μm,壁極厚,木化。草酸鈣方晶直徑11~48μm;簇晶直徑約至48μm 。淀粉粒類球形或卵圓形,直徑3~13μm。干皮粉末灰黃色。木栓細胞碎片較多,草酸鈣簇晶偶見,無淀粉粒。

    (2) 取本品粉末10g,加甲醇50ml,加熱回流30分鐘,趁熱濾過。取濾液1ml,蒸干,殘渣加冰醋酸1ml 使溶解,再加醋酐-硫酸溶液(19:1)1ml,溶液由黃綠色迅速變?yōu)槲劬G色。

    歸經

    歸大腸、胃、肝經。

    性味

    苦、澀,寒。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收澀止帶,止瀉,止血。用于赤白帶下,濕熱瀉痢,久瀉久痢,便血,崩漏。

    用法用量

    6~9g。

    摘錄《中國藥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沙蟲藥拼音注音Bái Shā Chónɡ Yào別名痢藥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唇形科植物黃花香茶菜的全草。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草坡路旁。分布陜西、廣西、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莖直立,方形,有柔毛。葉對生......
  • 別名活麻草來源蕁麻科蕁麻屬植物裂葉蕁麻Urtica fissa Pritz.,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曬干。性味甘、淡,微寒。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風除濕。用于風濕骨痛,小兒吐乳,皮膚濕疹。用法用量0.5~1兩,水煎服或外洗。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拼音注音Bái Lín Cǎo別名接骨風來源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長莖冷水花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lea longicaulis Hand.-Mazz.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700m......
  • 拼音注音Bái Tàn別名火炭(《千金方》),無紋炭(《圣濟總錄》),木炭(《普濟方》),焊炭(《經驗方》)。出處《綱目》來源為木炭之堅緊無紋、燒時焰發(fā)白色者。功能主治治腸風下血,陰囊濕疹,燙傷?!毒V目》:“誤吞金銀銅鐵在腹,白炭燒紅,急為......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牛尾七別名牛尾七、大巖七來源蓼科白牛尾七Rheum emodi Wall.,以根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注意3~5錢,水煎服或生吃及泡酒服,亦可搗爛外包患處。功能主治苦、甘,寒。用法用量清熱解毒,止血,生肌。主治肺熱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