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草貝母

    拼音注音Cǎo Bèi Mǔ別名

    土貝母(《云南中草藥選》),山慈菇(《天津醫(yī)學(xué)通訊》(10):16~22,1971)

    出處

    《云南中草藥選》

    來源

    為百合科植物麗江山慈姑鱗莖。夏、秋采挖。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或松林下。分布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約20厘米。鱗莖圓球形,徑約1厘米,外皮褐色。莖單一,入土部分白色,出土部分帶紫色。葉線形,長約15厘米,寬約0.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成鞘狀,有平行縱向葉脈?;ㄗ仙瑥?.5~2厘米,花序總狀,有2~3花?;ū涣哑?,分離;雄蕊6,花藥內(nèi)向。蒴果長圓形,寬約7毫米。花期夏季。

    毒性

    山慈菇含有大量的秋水仙堿,內(nèi)服后在體內(nèi)氧化成氧化二秋水仙堿,有劇毒,對消化系、泌尿系均產(chǎn)生嚴(yán)重的刺激癥狀,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抑制作用,產(chǎn)生上行性麻痹,如累及膈肌則引起呼吸運動障礙。嚴(yán)重者可產(chǎn)生水與電解質(zhì)平衡紊亂,引起低氯、低鉀、堿中毒或酸中毒,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休克癥狀,甚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秋水仙堿24小時體內(nèi)總量不得超過6毫克,其致死量約為20~20毫克。若經(jīng)搶救脫險者,后期仍可出現(xiàn)骨髓造血功能障礙,白細(xì)胞下降。急救時以對癥處理、防治各種并發(fā)癥為原則,即洗胃、導(dǎo)瀉、輸液、調(diào)整電解質(zhì)平衡、抗休克、給氧等。后期則以促細(xì)胞生長藥物為主,可望恢復(fù)。因其中毒癥狀與阿托品作用類似,故阿托品以不用為妥。

    化學(xué)成分

    鱗莖、莖、葉、種子含秋水仙堿、β-光秋水仙堿、角秋水仙堿、N-甲酰-N-去乙酰秋水仙堿等多種生物堿。

    性味

    《云南中草藥選》:"苦,溫,有毒。"

    功能主治

    平喘、止咳、鎮(zhèn)痛、抗癌。治支氣管炎,哮喘,乳癌,鼻咽癌。

    《云南中草藥選》:"散寒,平喘,止咳化痰。治氣管炎,哮喘。研粉,每用1~2分,兌適量蜂蜜蒸服。"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乳癌山慈菇及其生物堿制劑:㈠山慈菇粉:用山慈菇鱗莖部分研粉,每包0.5克,每次1包,日服4次,總量40~50克為一療程。㈡爭光81注射液:每支含秋水仙堿1毫克,每次2支,用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稀釋后行靜脈滴注,每日1次,總量40~60毫克為一療程。㈢爭光81-甲片:由秋水仙堿的衍生物即秋水仙酰胺制成,每片含秋水仙酰胺2.5毫克,每次2片,每日4次,總量400~500毫克,療效與"爭光81"同,而副作用大減。㈣爭光81-甲注射液:每支含秋水仙酰胺10毫克。每次1支,注射方法與爭光81注射液同,總量250~800毫克。應(yīng)用上述4種制劑治療61例,56例見到不同程度的縮小,有效率為86.1%;其中5例腫塊消失,17例縮小到原體積的一半以上。其中由爭光81注射液治療的47例,有效率為93.6%,顯效42.5%。用藥途徑以靜脈滴注效果較好。

    爭光81多在用藥15~20毫克時出現(xiàn)副作用,80%的患者出現(xiàn)食欲不振、腹脹、大便秘結(jié)等癥狀,70%的病人產(chǎn)生無力及關(guān)節(jié)疼痛,30%的病人有心悸、手指發(fā)麻,5%的病人體溫升高。停藥2~3天后癥狀逐漸消失(亦可根據(jù)臨床癥狀辨證服用中藥以減輕癥狀),再繼續(xù)用藥時副作用產(chǎn)生較遲較輕。爭光81-甲注射液用至100毫克以上時,有40%的病人出現(xiàn)輕度食欲不振,乏力,心悸等癥狀;用藥至300毫克以上可出現(xiàn)脫發(fā)??诜幑?1-甲片僅見輕度食欲不振,口服山慈菇粉可產(chǎn)生輕度惡心,或大便次敷增多.應(yīng)用山慈菇及其生物堿制劑后,少數(shù)患者白細(xì)胞下降,但停藥1周后恢復(fù),無1例因此而中斷治療者。對肝腎功能及心電圖檢查未發(fā)現(xiàn)藥物損害,但有3例用藥后出現(xiàn)糖尿,其原因待研究。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Zhī Má別名白油麻(《近效方》),白胡麻(《綱目》)。出處《本草衍義》來源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白色種子?;瘜W(xué)成分種子含水分5.42%、油量52.75%、蛋白質(zhì)22.69%、粗纖維7.57%、糖類6.30%、灰分5.25%。......
  • 別名紫威靈來源菊科白腳威靈Vernonia squarrosa (D. Don) Less. var. orientalis Kitam.[V. teres auct. non DC.],以根入藥。生境分布云南、貴州。性味苦、辛,微寒。功能......
  • 拼音注音Bái Fù Jǐn Jī別名箐雞肉英文名Lady Amherst pheasant出處始載于《中國藥用動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雉科動物白腹錦雞的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rvsolophus amherstiae (Leadu......
  • 《中國藥典》:白芍拼音注音Bái Sháo別名芍藥英文名RADIX PAEONIAE ALBA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 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凈,除去頭尾及細(xì)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
  • 《中藥大辭典》:白芥拼音注音Bái Jiè別名胡芥(《蜀本草》),蜀芥(《綱目》)。出處《唐本草》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嫩莖葉。生境分布全國各地多有栽培。原形態(tài)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莖較粗壯,高達(dá)1米,全體被稀疏粗毛。葉互生;莖基部的葉具長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