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圣濟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全書。
【綱】仲景曰。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目】朱肱曰。足少陰腎之經(jīng)。其脈起于小指之下。斜趨足心。別行者。入足跟中。上至股內后廉。貫腎。絡膀胱。直行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絡舌本。傷寒熱氣入臟。流于少陰之經(jīng)。
少陰主腎。腎惡燥。故渴而引飲入經(jīng)。發(fā)汗吐下后。臟腑空虛。津液枯竭。腎有余熱。亦渴。故病人口燥舌干而渴。其脈尺寸俱沉者。知少陰經(jīng)受病也。
問。傷寒何以須診太溪脈耶。答曰。太溪穴。是足少陰腎之經(jīng)。男子以右腎為命門。女子以左腎為命門。主生死之要。病患有命門脈者活。無者死。仲景云。少陰手足逆冷。發(fā)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太溪七壯。故傷寒必診太溪。以察其腎之盛衰也。太溪二穴。在足內踝后跟骨上動脈陷中。
問。脈微細。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答曰。此名少陰也。少陰為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四逆湯。少陰腎之經(jīng)。主脈微細。心煩。但欲寐。或自利而渴。問。經(jīng)云。一二日少陰病者。何也。謂國中病時。腠理寒。便入陰經(jīng)。不經(jīng)三陽也。傷寒雖是三陰三陽。大抵發(fā)于陽。則太陽也。發(fā)于陰。則少陰也。此二經(jīng)為表里。其受病最多。陽明太陰。受病頗稀。至于少陽厥陰肝膽之經(jīng)。又加少焉。凡病一日至十二三日。太陽癥不罷者。但治太陽。有初得病便見少陰癥者。直攻少陰。亦必先自太陽次傳而至。蓋寒氣入太陽。即發(fā)熱而惡寒。入少陰。但惡寒而不發(fā)熱也。三陰中寒。微則理中湯。稍厥?;蛑泻吕?。即干姜甘草湯。手足指微寒冷。謂之清。此未須服四逆。蓋疾輕故也。只可服理中干姜之類。大段重者。用四逆湯。無脈者。用通脈四逆湯。
【綱】仲景曰。少陰病。脈沉細數(shù)。病為在里。不可發(fā)汗。少陰病。脈微。不可發(fā)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中弱澀者。復不可下之。
【目】危亦林曰。發(fā)汗則動其經(jīng)氣。便有奪血亡陽之災。故所戒也。
韓祗和曰。亡陽無陽。亡與無同。無陽則其邪為陰邪。陰邪本宜下。然陽已虛。尺脈弱澀者。
復不可下。宜用溫矣。
魏荔彤曰。此乃申明少陰病。應審之于脈。而知其經(jīng)病臟病。為直中寒邪。為傳經(jīng)熱邪。而分應汗不應汗。應下不應下也。蓋少陰為病。直感乎外邪者。有經(jīng)受臟受之不同。其連及乎太陰者。
又有傳經(jīng)為熱。直感為寒之不同。皆不容不辨。如脈不緊而微。此經(jīng)邪欲愈乎。再手足溫。必自愈。
而無俟發(fā)汗也。不然。是臟邪初感。即見陽微之象。更無事于發(fā)汗傷正也。此無論其邪在經(jīng)在臟。
發(fā)汗。陽必隨汗而亡。少陰陽亡。必難治矣。此應審其經(jīng)邪臟邪而禁誤汗者也。再或陽本虛。尺脈弱澀?;驗閭鹘?jīng)熱邪乎。是少陰大承氣癥也。然見此脈不可下也。況為直感腎臟之寒邪耶。方用附子四逆等湯溫之不暇。顧可下乎。此又就傳經(jīng)熱邪直感寒邪諦審之而不可誤下也。吾曾言六經(jīng)皆發(fā)汗。
今仲師言不可汗。何也。蓋少陰病。陰陽俱緊。審其為在經(jīng)之寒邪。則附子麻黃甘草湯。原為發(fā)少陰之汗而設。如不緊而微。在經(jīng)邪欲愈。尚不可汗。況臟邪乎。至于別條陰陽俱緊而反汗出者。
則是陰邪逼出之汗。與發(fā)汗無與。是又為少陰臟病。故愈不可發(fā)汗也。
六經(jīng)原俱可汗。五臟原俱不可汗。何疑焉。然六經(jīng)見陽微之脈。俱不可發(fā)汗。不止少陰見微脈。
方不可發(fā)法也。又何疑焉。
【綱】仲景曰。病患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脈陰陽俱緊者??谥袣獬?。唇口燥干。鼻中涕出。蜷臥足冷。舌上苔滑者。勿妄治也。到七八日以來。其人微發(fā)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fā)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
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
脈陰陽俱緊。至于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
必自愈。
【目】朱肱曰。問陰癥有發(fā)熱者乎。答曰。太陰厥陰。皆不發(fā)熱。只少陰發(fā)熱有二癥。仲景謂之反發(fā)熱也。少陰病初得之。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病脈沉。發(fā)汗則動經(jīng)。此大略之言耳。脈應里而發(fā)熱在表。亦當以小辛之藥泄汗而溫散也。仲景云。傷寒之病。從風寒得之。表中風寒。入里則不消。須用溫藥少汗而解。
楊士瀛曰。有咽痛復吐利見癥。方是少陰病。不然是風寒兩傷之脈緊汗出矣。咽痛者。少陰之脈循喉嚨也。其臟屬水。所以不惟咽痛。而復吐利。水無制也。
龐安常曰。陰陽俱緊。傷寒脈也。傷寒本無汗。反汗出者。無陽以衛(wèi)其外。所以邪不出而汗反出也。少陰之邪不出。所以咽痛吐利。皆少陰本癥也。于此而可不用少陰溫經(jīng)散邪之法乎。脈緊。
寒邪也。自下利脈暴微。陰寒內泄也。手足反溫。陽回也。陽回則陰退。故緊反去。為欲解也。
夫寒邪在陰。而脈緊得自利。脈暴微。手足溫。緊去欲解者。猶之邪在陽。脈數(shù)而熱。得汗出。脈和身涼數(shù)去。為欲愈也。
柯琴曰。少陰脈絡肺。肺主鼻。故涕出。少陰脈絡舌本。故舌苔滑。少陰大絡注諸絡以溫足脛。
故足冷諸癥。全似亡陽??跉獬?。唇口燥干。涕出。此為內熱。脈緊蜷臥。舌苔足冷。又是內寒。
此少陰為樞。故見寒熱相持。病雖發(fā)于陰。而口舌唇鼻之半表里。恰與少陽口咽目之半表里相應也。治之卻與少陽不同。緊去則吐利止。其人可安。此據(jù)脈辨癥之法。
三條。亡陽脈癥。四條。陽回脈癥。玩反溫。前此已冷可知。微為少陰本脈。煩利為少陰本癥。
至七八日。陽盡陰復之時。緊去微見。所謂谷氣之來也徐而和矣。
【綱】仲景曰。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目】魏荔彤曰。少陰病。不外直中。傳經(jīng)寒熱二邪。然于其入也。分寒熱必清。于其出。則不必分寒熱。竟言出而得愈而已。然癥脈必明辨之。而后臨事不惑。如本少陰病。何忽類太陽之中風。少陰有直中之寒。必無直中之風。如有直中之風。則為風中腎臟之癥。與傷寒中傳經(jīng)熱邪。固不相涉。即與傷寒中直中寒邪。亦不相涉也。蓋少陰癥。忽變?yōu)樗坪跆栔酗L也。何以見之。以其熱自發(fā)。汗自出定之也。
少陰之反熱。反汗出。乃內真寒外假熱。直中寒邪內所有之癥也。本文未嘗發(fā)熱汗出。吾以為本文所有也。何言之。以脈見陽微陰浮。而知其人必發(fā)熱汗出也。在少陰直中寒邪之脈。見沉緊。是陽緊而陰沉也。在少陰傳經(jīng)熱邪之脈。見沉數(shù)。是陽沉而陰數(shù)也。今陽見微。是不緊也。原為直中之寒邪將散。故變緊為微。且不沉也。原為傳經(jīng)之熱邪將散。故變沉為微也。再陰脈見浮。是不沉也。
原為直中之寒邪將散。故變沉為浮。且不數(shù)也。原為傳經(jīng)之熱邪將散。故變量為浮也。此足見少陰病。不論寒邪熱邪。見此陽微陰浮之脈。俱為欲愈之幾矣。又何以知其發(fā)熱汗出也。于太陽原文知之。太陽中風原文云。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少陰見陽微。即太陽之浮脈也。再陰脈浮而不沉。非弱之義乎。于此知其陰病轉陽。里邪透表。必發(fā)熱汗出。見欲愈之神理也。發(fā)熱則陰寒已微。況脈不見沉緊。則非內陰逼陽于外之反發(fā)熱也。汗出則里病已除。脈又不見沉細。則非陰盛逼陽出亡之汗自出也。此皆辨析于毫厘。而虛實寒熱。進退真假之理。躍如也。
【綱】仲景曰。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目】方中行曰。不伸曰蜷。陰主屈故也。癥俱見而脈不至。陽已絕矣。不煩而躁。孤陰亦欲自盡也。
【綱】仲景曰。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目】朱震亨曰。手足不逆冷。陽足拒陰也。陽雖微。尚能內拒。正陽猶存于中。而陽氣猶充于四肢。陰病中得此。豈有死理哉。設或脈有不至。不過陽氣衰微。不能快行于經(jīng)隧間耳。非脈絕也。灸少陰本穴者。就其經(jīng)行之道路。扶其陽氣。使得宣通。則脈必自至。而吐利亦自止矣。曰七壯者。不必定在一處。凡少陰之經(jīng)。起止循行處。皆可灸也。
【綱】仲景曰。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大便數(shù)而少者。宜溫其上灸之。少陰病。
脈微沉細。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目】朱肱曰。少陰不得有汗。而少陰亦有反自汗出之癥。蓋陰癥四肢逆冷。額上及手背冷汗者。亡陽也。
【綱】仲景曰。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也。
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瞼內際黃者。此欲解也。
【目】柯琴曰。脈者。資始于腎。朝會于肺。腎氣絕。則脈不至。三部手足皆至。是脈道大通。
根本俱足。非暴出可知。故所致之脈和調。雖大煩不解。亦不足慮也。
【綱】仲景曰。少陰病。始得之。無汗。惡寒。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目】朱肱曰。少陰病。始得。發(fā)熱脈沉者。固用本湯矣。若二三日常見少陰無陽癥者。亦須微發(fā)汗。麻黃附子甘草湯。此不可不知也。若少陰病惡寒而蜷。時時自煩。不欲濃衣者。大柴胡去大黃。
張介賓曰。太陽癥似少陰者。以其發(fā)熱惡寒而脈反沉也。少陰癥似太陽者。以其惡寒脈沉而反發(fā)熱也。如仲景曰。太陽病。發(fā)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疼痛。若不瘥者。當救其里。宜四逆湯。以及本條。此二癥。謂在太陽。其脈當浮而反沉者。因正氣衰弱。里虛而然。故當用四逆。以里虛不得不救也。病在少陰。當無熱而反熱者。因寒邪在表。猶未傳里。故用本湯。以表邪不得不散也。
此二癥者。均屬脈沉發(fā)熱。但其有頭痛。故為太陽病。無頭痛。故為少陰病。但在少陰而反發(fā)熱者。
以表邪浮淺??梢院菇?。其反猶輕。在太陽而反脈沉。以正氣衰微。雖施汗下。其反為重。由此觀之??梢婈柦?jīng)有當溫里者。故以生附配干姜。補中自有散意。陰經(jīng)有當發(fā)表者。故以熟附配麻黃。
發(fā)中亦有補焉。此仲景求本之治。其他從可知矣。
【綱】仲景曰。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目】黃仲理曰。此乃少陰腎臟病也。骨屬腎。腎寒故骨俱痛也。即此一端。盒飯急救其臟中之陽。宜用本湯也。
【綱】仲景曰。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病發(fā)熱頭疼。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少陰病。
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目】龐安常曰。五條。不言癥。非無癥也。少陰之癥自具。不必言也。獨云脈沉。則寒邪堅實凝固。臟中將有滅陽之勢??芍?。是即脈一端。盒飯急溫以救陽也。
柯琴曰。首條。浮為在表。遲為在臟。浮中見遲。是浮為表虛。遲為臟寒。未經(jīng)妄下而利清谷。
是表為虛熱。里有真寒矣。
仲景凡治虛癥。以里為主。此是傷寒癥。然脈浮表熱。亦是病發(fā)于陽。世所云漏底傷寒也。二條。諸癥皆麻黃。是病為在表矣。其脈當浮。今反沉。此為逆也。當憑脈之沉而為在里。陽癥見陰脈。是陽消陰長之兆也。熱雖發(fā)于表而為陽。虛寒反據(jù)于里。是真陰也。三條。脈弱而微熱。非相火也。膈上有寒飲。故嘔也。四條。脈微欲絕而見吐利交作。下利清谷之癥。是氣血喪亡矣。
【綱】仲景曰。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蚋雇??;蚋蓢I。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目】朱肱曰。大抵陰癥發(fā)熱。終是不同。脈須沉。或下利。手足厥也。病患尺寸脈俱沉細欲寐者。少陰癥也。急作四逆湯復其陽。不可緩也。
少陰病??谠锷喔啥?。急下之。不可緩。大承氣湯。若脈沉而遲。四逆湯溫之。蓋以口燥而渴者。知其熱。脈沉而遲者。別其寒也。
少陰屬腎。古人謂之腎傷寒。其口燥舌干而渴。固當急下。大抵腎傷寒。亦多表里無熱。但苦煩憒。默默而極不欲見光明。有時腹痛。其脈沉細。舊用四順湯。古人恨其熱不堪用。
云腎病而體猶有熱??煞倬八哪嫔?。若已十余日。下利不止。手足厥冷。乃無熱候??稍鰮p四順湯。
少陰癥??谠镅矢?。即云急下之。蓋少陰主腎。系舌本。傷寒熱氣入于藏。流于少陰之經(jīng)。腎汁干。咽絡焦。故口燥咽干而渴。即宜急下。非若陽明宜下而可緩也。雖然。陽明亦有一癥。發(fā)熱汗出多。急下之。陽明屬胃。汗多則胃汁干。故亦須急急下之也。
【綱】仲景曰。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
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目】柯琴曰。此比上條脈癥皆輕。熱微厥亦微。此陰陽相等。寒熱自和。故易愈。
【綱】仲景曰。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目】楊士瀛曰。加豬膽汁于通脈湯中者。反佐之法也。必有陰盛格陽之癥。故用之。觀白通湯可知。
【綱】仲景曰。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冷。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下利。手足逆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微喘者死。下利后。脈絕。手足厥逆。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目】柯琴曰。寸脈沉遲。氣口脈平矣。下部脈不至。根本已絕矣。諸癥皆內外。水谷之道俱絕。故此為下厥上竭。陰陽離決之候。生氣將絕于內也。厥陰。肝脈也。應春生之氣。故灸其五俞而陽可回也。
三條四條兩癥。不嘔不煩。反佐而服白通。外灸丹田氣海。或可救于萬一。
鰲按。三四條之生死??傄悦}為憑【綱】仲景曰。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下后。復發(fā)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癥。
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下之后。復發(fā)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內外俱虛故也。
【目】柯琴曰。首條。雖無外衛(wèi)之微陽。亦未見內寒諸險癥。二條。當汗而反下。下后又發(fā)汗。
以至純陰無陽。而脈沉微。此四逆之變劑也。三條。內陽虛。故脈微細。外陽虛。故振栗惡寒。亦即干姜附子癥。
【綱】仲景曰。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傷寒脈促。手足厥者。可灸之。
【目】鰲按。脈象空虛。故為亡血。促為陽脈。陽虛而促。理固然矣。然陰氣太盛。亦往往見促脈者??傊俳Y代。皆是虛脈非灸不可。
【綱】仲景曰。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xù)者生。
【目】喻昌曰。與白通反至厥無脈。干嘔而煩。此非藥之不勝病也。以無向導之力。宜其不入耳。故復加人尿豬膽汁之陰。以引陽藥深入。然脈暴出死。微續(xù)生。亦危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