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馬棘

    拼音注音Mǎ Jí別名

    一味藥、野綠豆、馬料梢、山皂角、野籃枝子

    來源

    為豆科木籃屬植物馬棘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 Mats.,以全株入藥。秋季挖根或采全株,洗凈,切片曬干或去外皮切片曬干。也可鮮用。

    生境分布

    生于山腳、路旁、溪邊、灌叢或林緣石隙中。分布于山西、陜西、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和云南等省區(qū)。

    原形態(tài)

    小灌木或半灌木,高60~90厘米。莖直立,分枝多,被白色丁字毛。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長達(dá)5.5厘米;葉柄被毛;小葉7~11片,小葉片矩狀倒卵形,長1~2.5厘米,寬0.5~1厘米,先端微凹,基部寬楔形,全緣,幼時稍被毛,老時禿凈,小葉柄甚短,小托葉錐狀。夏季開花,葉腋抽出遂式總狀花序,花后較葉為長,可達(dá)10厘米,花約40朵,著生緊密,幾無梗;花萼鐘狀,5裂,蝶形花冠紅紫色,長約5毫米,旗瓣大,橢圓狀圓形,被白色短柔毛;二體雄蕊。莢果圓柱形,幼時密生丁字毛,熟后暗紫色,內(nèi)有腎狀種子數(shù)粒。

    性味

    苦、澀,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用于感冒咳嗽,扁桃體炎,頸淋巴結(jié)結(jié)核,小兒疳積,痔瘡;外用治疔瘡。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搽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Yè Guā Fù Mù別名烏骨藤、確絡(luò)風(fēng)來源番荔枝科瓜馥木屬植物白葉瓜馥木Fissistigma glaucescens (Hance)Merr.,以根入藥。夏秋采集,曬干。性味辛、澀,溫。注意孕婦忌服。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
  • 別名白葉花、銀背葉秔子梢、銀色秔子梢來源豆科白葉花柴Campylotropis argentea Schindl.,以根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性味澀,平。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收斂止血。主治腸炎,腹瀉,痢疾,浮腫,便血。本品還可治風(fēng)濕,跌打損傷,......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葉藤別名紅藤仔、飛揚(yáng)藤、胱皮藤、紅絲線、扛棺回[海南]來源蘿藦科白葉藤屬植物白葉藤Crytolepis sinensis (Lour.) Merr.,以全株入藥。全年可采,曬干。性味甘、淡,涼。有小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
  • 拼音注音Bái Tǔ Fú Línɡ別名白萆薢、白土苓、土茯苓、鐵架子土茯苓、九牛力、千斤力、土萆薢來源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肖菝葜的塊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terosmilax japonica Kunth采收和儲藏:春、秋二季采挖......
  • 來源蘿藦科白地牛Cynanchum mooreanum Hemsl.,以根入藥。生境分布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廣東。功能主治主治腸結(jié)核。用法用量配苦木霜、黃柏、毛冬青根各3錢,水煎服。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