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嶺南采藥錄》
為蕓香科植物甜橙的葉片。
橙葉含揮發(fā)油0.2~0.3%,其中的主要成分為芳樟醇、檸檬醛和檸檬烯等。
《嶺南采藥錄》:"搗爛敷瘡,能止疼散瘀。"
出自《嶺南采藥錄》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甜橙Citrus sinensis (L.)Osbeck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trus sinensis (L.)Osbeck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
生態(tài)環(huán)境: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帶和江河湖泊的沿岸。
資源分布: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甜橙 常綠小喬木,高3-8m。樹冠圓形,分枝多,無毛,有刺或無刺,幼技有棱角。葉互生,單身復(fù)葉;葉柄長0.6-2cm,葉翼狹窄,寬2-3mm,頂端有關(guān)節(jié);葉片質(zhì)較厚,橢圓形或卵圓形,長6-12cm,寬2.3-5.5cm,先端短尖或漸尖,微凹,基部闊楔形或圓形,波狀全綠,或有不明顯的波狀鋸齒,有半透明油腺點?;?至數(shù)朵簇生葉腋,白色,有柄; 花萼3-5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舌形,長約1.5cm,寬約7mm,向外反卷;雄蕊19-28,花絲下部連合成5-12束,雌蕊1,子房近球形,10-13室,柱頭頭狀,花柱細,不脫落。柑果扁圓形或近球形,直徑6-9cm,橙黃色或橙紅色,果皮較厚,不易剝離,瓤囊8-13,果汁黃色,味甜。種子楔狀卵形,表面平滑?;ㄆ?月,果熟期11-12月。
葉含揮發(fā)油,主要成分為芳樟醇(linalool),檸檬醛(citral),檸檬烯(limonene)等。
肝經(jīng)
辛;苦;性平
散瘀止痛。主瘡瘍腫痛
外用:適量,搗敷。
嶺南采藥錄:搗爛敷瘡,能止疼散瘀。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嶺南采藥錄》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甜橙的葉片。
化學(xué)成分橙葉含揮發(fā)油0.2~0.3%,其中的主要成分為芳樟醇、檸檬醛和檸檬烯等。
功能主治《嶺南采藥錄》:"搗爛敷瘡,能止疼散瘀。"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橙葉拼音注音Chénɡ Yè英文名Leaf of Sweet Orange出處出自《嶺南采藥錄》
來源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甜橙Citrus sinensis (L.)Osbeck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trus sinensis (L.)Osbeck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帶和江河湖泊的沿岸。
資源分布: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甜橙 常綠小喬木,高3-8m。樹冠圓形,分枝多,無毛,有刺或無刺,幼技有棱角。葉互生,單身復(fù)葉;葉柄長0.6-2cm,葉翼狹窄,寬2-3mm,頂端有關(guān)節(jié);葉片質(zhì)較厚,橢圓形或卵圓形,長6-12cm,寬2.3-5.5cm,先端短尖或漸尖,微凹,基部闊楔形或圓形,波狀全綠,或有不明顯的波狀鋸齒,有半透明油腺點?;?至數(shù)朵簇生葉腋,白色,有柄; 花萼3-5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舌形,長約1.5cm,寬約7mm,向外反卷;雄蕊19-28,花絲下部連合成5-12束,雌蕊1,子房近球形,10-13室,柱頭頭狀,花柱細,不脫落。柑果扁圓形或近球形,直徑6-9cm,橙黃色或橙紅色,果皮較厚,不易剝離,瓤囊8-13,果汁黃色,味甜。種子楔狀卵形,表面平滑?;ㄆ?月,果熟期11-12月。
化學(xué)成分葉含揮發(fā)油,主要成分為芳樟醇(linalool),檸檬醛(citral),檸檬烯(limonene)等。
歸經(jīng)肝經(jīng)
性味辛;苦;性平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主瘡瘍腫痛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嶺南采藥錄:搗爛敷瘡,能止疼散瘀。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