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六書》 嘔吐

    作者: 陶華

    嘔者,聲物俱出者也。吐者,無聲而但出物者也。故仲景復(fù)言干以別之,則嘔為有物明矣。干,猶空也,但空嘔而無所出耳。然嘔吐俱有物出,較之輕重,則嘔甚于吐。蓋表邪傳里,里氣上逆,故嘔吐而水谷不下也。有胃熱,脈弦數(shù),口舌煩渴。有胃寒,脈弦遲,逆冷不食,小便利。有水氣,先渴后嘔,膈間怔忡。有膿血,喉中腥,奔逆上沖,不須治之,嘔膿盡自愈。是四者,不可不辯。大抵邪半在表,半在里,則多嘔吐。及其里熱而嘔吐者,亦有之。

    故經(jīng)曰∶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為其氣逆未收斂為實也。設(shè)或嘔而脈弱,小便復(fù)利,身惟熱而見厥者,難治,以其虛寒甚也。

    太陽少陽合病,自利而嘔,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太陽陽明合病,當(dāng)自利;若不利,但嘔,葛根加半夏湯。

    傷寒,胸中熱,胃中有邪氣,腹痛,氣逆欲嘔吐者,黃連湯。

    太陽病,發(fā)熱汗出,心下煩郁,痞硬不利,嘔吐,大柴胡湯。

    三陽發(fā)熱而嘔逆,小柴胡湯,嘔而渴者,豬苓湯、五苓散。

    先嘔后渴,此為欲解,宜與水解。先渴后嘔而水停心下,赤茯苓湯。

    少陰病,又吐,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小便色白,四逆湯加生姜。

    少氣,或咳或悸,身痛自利,真武湯去附子,加生姜。膈上寒飲,干嘔,吐涎沫,四逆湯。

    若吐利,手足厥冷,煩躁甚者,吳茱萸湯。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上同。得湯反劇者,屬上焦,橘皮湯,小柴胡湯。似嘔,似噦,似喘,心下憒憒,大橘皮湯。

    汗下后關(guān)脈遲緩而吐,為胃寒,理中丸。瘥后虛煩嘔吐,竹葉石膏湯加生姜汁。屢經(jīng)汗下,寒氣膈塞,食入即吐,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汗后水藥不入口者,四逆、半夏茯苓湯?!督饏T要略》曰∶諸嘔吐,谷不下,半夏湯。嘔吐,脈滑數(shù),或洪,發(fā)熱,茅根湯。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