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小腹?jié)M者,臍下滿是也。若胸滿,心下滿,腹?jié)M,皆為邪氣而非物。今小腹?jié)M,皆為有物而非氣。小便利者,則為蓄血之形。小便不利者,乃是溺澀之證。滲利之劑,宜分兩途。
經(jīng)曰∶病患素有痞氣,連在臍旁,痛引小腹,入陰筋者,名臟結也,死。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小便急結,桃仁承氣湯。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在,脈微沉,不結胸,發(fā)狂,小腹硬滿,小便自利,抵當湯。
太陽病,目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五苓散。
陰陽易,小腹痛,燒 散。
病者手足厥冷,真武湯;不結胸,小腹?jié)M,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宜灸關元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