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多頭苦荬

    《全國中草藥匯編》:多頭苦荬別名

    山鴨舌草、黃花山鴨舌草

    來源

    菊科多頭苦荬Ixeris polycephala Cass.[Lactuca polycephala (Cass.) Benth.],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

    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云南。

    性味

    苦、甘,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濕消痞;外用消炎退腫。主治肺熱喉痛,腹痛,痞塊,闌尾炎;外用治疔瘡腫毒,乳癰,目赤腫痛,皮膚風(fēng)疹。

    用法用量

    鮮品1~1.5兩。外用適量,鮮草搗爛外敷。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多頭苦荬拼音注音Duō Tóu Kǔ Mǎi別名

    黃花地丁、黃花山鴨舌草、剪刀草、剪子股、還魂草

    英文名all-grass of Polycephalous Ixeris出處

    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多關(guān)苦荬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Ixeris polycephala Cadd. [Lactruca polycephala (Gass.) Benth.]

    采收和儲(chǔ)藏:夏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通常生路邊或低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和云南

    原形態(tài)

    多關(guān)苦荬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5-40cm。全株無毛?;~條狀披針形,長8-22cm,寬6-13mm,先關(guān)漸尖,基部狹窄成柄,全緣,稀羽狀分裂;莖生葉橢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6-14cm,寬8-14mm,無柄,先端漸尖,基部耳狀,抱莖。頭狀花序密集成傘房狀或近傘誠心誠意太,具細(xì)梗;總苞片6-8mm;外層總苞片小,卵形,內(nèi)層總苞片8,卵狀披針形,長5-8mm;舌狀花黃色,長8-9mm,先端5齒裂。瘦果成熟時(shí)黃棕色,紋錘形,長3-4mm,具翅枝,先端有短尖頭,喙長約1mm,冠毛白色?;ü?-7月。

    性狀

    性狀鑒別 全草長15-30cm。完整基生葉片展平后呈線狀披針形,長8-20cm,寬5-13cm,邊緣全緣或具短尖齒,稀羽狀分裂;莖生葉橢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5-15cm,寬7-14mm,有翅棱,喙長約1mm。氣微,味苦。

    性味

    味苦;甘;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濕。主咽痛;目赤腫痛;闌尾炎;疔瘡腫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30-4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用于喉痛、腹痛、風(fēng)疹、闌尾炎。外用于無名腫毒、乳癰。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ì Má別名紅蓖麻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的種子(見“蓖麻子”)、根及葉入藥。夏秋采根及葉,分別曬干或鮮用。性味葉:甘、辛,平。有小毒。根:淡、微辛,平。功能主治葉:消腫拔毒,止癢。治瘡瘍腫毒......
  • 《中藥大辭典》:蓖麻葉拼音注音Bì Má Yè出處《唐本草》來源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葉。性狀干燥葉片大多破碎皺縮,完整者呈掌狀深裂,徑20~40厘米,裂片卵狀披針形至矩圓形,邊有不規(guī)則鋸齒,上面綠褐色或紅褐色,下面淡綠色,主脈掌狀,側(cè)脈羽狀,......
  • 《中國藥典》:蓖麻子拼音注音Bì Má Zi英文名SEMEN RICINI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的干燥成熟種子。秋季采摘成熟果實(shí),曬干,除去果殼,收集種子。性狀本品呈橢圓形或卵形,稍扁,長0.9~1.......
  • 《中藥大辭典》:蓖麻根拼音注音Bì Má Gēn出處《民間常用草藥匯編》來源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根?;瘜W(xué)成分根含反癸烯-2-三炔-4,6,8-酸甲酯、十三烯-1-五炔-3,5,7,9,11,β-谷甾醇。性味《福建中草藥》:“淡,微溫?!肮δ苤?.....
  • 《中國藥典》:蓖麻油拼音注音Bì Má Yóu英文名OLEUM RICINI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的成熟種子經(jīng)榨取并精制得到的脂肪油。性狀本品為幾乎無色或微帶黃色的澄清黏稠液體;氣微;味淡而后微辛。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