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薯良

    拼音注音Shǔ Liánɡ別名

    赭魁(《別錄》),朱砂蓮、雞血蓮、血母(《貴州民間方藥集》),血三七、雄黃七、血葫蘆、朱砂七、紅藥子、惡邊(《湖南藥物志》),醬頭、避血雷(《貴州草藥》),金花果(《云南中草藥》),紅孩兒、孩兒血(江西《草藥手冊》),血娃(《曲靖醫(yī)藥》)。

    出處

    《藥性考》

    來源

    為薯蕷科植物薯莨塊莖。5~8月采挖,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谷陽處、疏林下或灌叢中。分布四川、貴州、云南、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福建、江西、浙江等地。產貴州、湖南、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薯莨(《南越筆記》)

    多年生纏繞藤本。塊莖肉質肥大,長圓形或不規(guī)則圓形,表面棕黑色,有疣狀突起,鮮時割傷有紅色粘液,多須根。莖圓柱形,通常分枝,平滑無毛,近基部有刺。單葉,革質或近革質;基部葉互生,上部葉對生;葉片長圓形、卵狀長圓形或寬卵形,長12~20厘米,寬6~7厘米,全部無毛,基出脈3~5條,有顯著網脈。花小,單性;雄花序圓錐狀,腋生,長約8厘米,穗軸無毛,具棱,有花15~25朵;花蕾橢圓形,基部寬;花被片6,2輪排列,闊卵形,先端極鈍,長約2毫米;雄蕊6,與花被等長;雌花與雄花相似,排成彎曲的穗狀花序,子房下位,3室,每室有2胚珠,花柱3,分離。蒴果無毛,頂端鈍,長18~23毫米,中部寬25~30毫米,3瓣裂,有3翅,種子有翅。花期6~7月。果期9~10月。

    性狀

    干燥的塊莖,長圓形或卵圓形,表面赤褐色,有明顯的縱皺和環(huán)形凹陷,形成結節(jié)狀和起伏不平的突起。在凹陷縮小部分有1圈須根痕。質堅硬,斷面紅棕色,粉性,有規(guī)則的網狀花紋。在放大鏡下觀察有折光率強的白色結晶物。

    毒性

    小鼠皮下注射煎劑,半數致死量為68.8±9.1克/公斤。醇浸劑對離體蟾蜍心臟有抑制作用。

    化學成分

    根含酚類化合物、鞣質。

    藥理作用

    ①止血作用

    家兔灌服薯莨煎劑1.5克/公斤,其出血時間與凝血時間,均顯著縮短。在試管內草酸血漿除去血小板后重新鈣化凝固時間的測定,薯莨提取液似有類似血小板的促凝作用。

    ②對子宮的作用

    薯莨酊劑或煎劑對離體小鼠子宮有明顯興奮作用,張力、振幅及頻率均有增強,提取液則未現作用。

    ③抗菌作用

    酊劑或煎劑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中等度抑菌作用,對甲型副傷寒桿菌與宋內氏痢疾桿菌有較弱的抗菌作用??咕饔每赡芘c其中所含鞣質有關。

    性味

    甘酸,平。

    ①《別錄》:"味甘,平,無毒。"

    ②《唐本草》:"有小毒。"

    ③《貴州民間藥物》:"性平,味澀微酸。"

    ④《云南中草藥》:"澀,苦,寒。"

    功能主治

    活血,止血,理氣,止痛。治產后腹痛,月經不調,崩漏,內傷吐血,風濕關節(jié)痛,痢疾,瘡癤,蛇咬傷,外傷出血。

    ①《別錄》:"主心腹積聚,除三蟲。"

    ②《藥性考》:"浸酒服,能活血。"

    ③《饋州民間方藥集》:"止痢疾。治產后腹痛,臌脹。又治哮喘。"

    ④《湖南藥物志》:"活血,補血,止痛,散氣。治筋骨痛,關節(jié)炎腰痛,內傷吐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研末或磨汁。外用:研末敷或磨汁涂。

    復方

    ①治產后腹痛:朱砂蓮三錢。煮甜酒服。(《貴州民間方藥集》)

    ②治月經不調:薯莨根加月季花,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③治咳血:朱砂蓮、藕節(jié)各三錢,茅草根二錢。共炒焦,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④治關節(jié)痛:朱砂蓮五錢。煎水兌酒服。(《貴州民間藥物》)

    ⑤治痢疾:薯莨根、甘草。研末,每次二錢,開水沖服。(《湖南藥物志》)

    ⑥治血?。褐焐吧彾X,青藤香、木姜子各一錢。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⑦治水瀉:朱砂蓮末二錢。加紅糖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⑧治紅崩:朱砂蓮、紅雞冠花各三錢,百草霜一錢。研末,煮米酒服。(《貴州草藥》)

    ⑨治瘡癤:薯莨根、皂角刺、夏枯草各三錢。水煎服。

    ⑩治外傷出血:薯莨根曬干研末,外敷。

    ⑾治毒蛇咬傷:薯莨根磨醋外涂。(⑨方以下出江西《草藥手冊》)

    臨床應用

    ①止血

    對婦科出血(主要是產后惡露不凈,月經過多)、上消化道出血、咯血等均有一定療效。用法:用塊根每日3~5錢,水煎分兩次服。有報道,用紅孩兒以水或丙酮提取制成片劑,日服3次,每次4粒(相當于生藥12克),治療婦科出血218例,有效率為84%,療效顯著者(出血量減少一半以上至完全停止)達53%。服藥后間有輕微反應,如胃部不適、腹部脹滿,頭昏脹等,一般不須特殊處理。

    ②治療出血性紫癜

    取紅孩兒1兩(干),落地紅(唇形科植物,又名雪見草、關須公、野芥菜)3兩(鮮),加水400毫升,煎取150毫升,1次或2次分服。臨床觀察5例,經服藥2天后,口腔粘膜、齒齦出血停止,軀干四肢紫癜減退,精神情況好轉,食欲增加,尿色接近正常。1例復查血小板由86000/立方毫米增加至116000/立方毫米。

    ③治療細菌性痢疾

    取血娃、地榆各3錢,水煎,每日2次分服。治療22例,治愈20例。癥狀消失和大便鏡檢陰性平均在服藥后5天。

    此外,紅孩兒內服對貧血似有一定療效;對母乳缺乏者可增加奶量。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ān Lónɡ Xiānɡ Kē Kē別名里蘇子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安龍香科科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ercrium anlungense C.Y.Wu et S.Chow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
  • 拼音注音ān ( Cǎo Lǘ )別名庵(艸閭)草、庵 (艸閭)篙、淹 (艸閭)、覆(艸閭)、臭篙、庵蒿英文名all-grass of keiske Wormwood出處出自《神農本草經》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庵(艸閭)的全草。拉丁植物動......
  • 拼音注音ān ( Cǎo Lǘ ) Zǐ英文名fruit of keiske Wormwood出處出自《神農本草經》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庵(艸閭)的果實。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temisia keiskeana Miq.采收和儲藏:冬......
  • 拼音注音ān Mó Lè別名余甘子(《臨海異物志》),余甘(《唐本草》),庵摩落迦果(《綱目》),望果(《中國樹木分類學》),油甘子(《廣州植物志》),牛甘子(《南寧市藥物春》),橄攬子(《四川中藥志》),喉甘子、魚木果(《廣西藥植名錄》)......
  • 拼音注音ān Lǘ別名庵蘆(《本草經集注》),庵閭草(《千金翼方》),庵閭蒿(《廣利方》),淹茼(《履巉巖本草》),覆閭(《綱目》),臭蒿(《藥材資料匯編》)。出處《本經》來源為菊科植物庵閭的全草。8~9月割取全草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