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庵閭

    拼音注音ān Lǘ別名

    庵蘆(《本草經(jīng)集注》),庵閭草(《千金翼方》),庵閭蒿(《廣利方》),淹茼(《履巉巖本草》),覆閭(《綱目》),臭蒿(《藥材資料匯編》)。

    出處

    《本經(jīng)》

    來源

    為菊科植物庵閭全草。8~9月割取全草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林下、山坡、原野陰濕地。分布廣東、江蘇、浙江、安徽及東北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莖高30~90厘米。葉互生;基部葉有柄,葉片闊卵形,葉基楔形,邊緣有大小不等的缺刻狀粗鋸齒;莖生葉幾無柄,倒卵形,上部有缺刻狀鋸齒,齒端有刺尖;愈向上葉形愈小,梢部葉披針形,2~3淺裂或不分裂;葉片質(zhì)較厚,上面綠色有細(xì)毛,下面色淡密被綿毛。小花梗生于莖上部葉腋間,集成總狀圓錐花叢;每一頭狀花序球形,直徑3~4毫米,常彎垂,總苞3~4列,外層形小,卵形,中層較大,橢圓形,均無毛,花托外圍小花雌性,中間小花兩性,均為管狀,淡黃色,兩性小花花柱分枝先端為披針形突漸尖。瘦果長約2毫米?;ㄆ?~8月。

    性味

    辛苦,溫。

    《藥性論》:"味辛苦。"

    功能主治

    行瘀,祛濕。治婦女血瘀經(jīng)閉,跌打損傷,風(fēng)濕痹痛。

    ①《干金翼方》:"治折腕瘀血,庵閭草汁服之;亦可散服之,日三。"

    ②蘇醫(yī)《中草藥手冊》:"祛風(fēng)濕。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

    ③《藥材資料匯編》:"散瘀血,止痛,通經(jīng),利尿,消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研末或搗汁飲。

    復(fù)方

    ①治諸瘀血不散,變成癰:生庵閭蒿,搗取汁一升服之。(《廣利方》)

    ②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庵閭五錢至一兩。水煎服。(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備注

    本植物的果實(shí)(庵閭子)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ēi Jú別名小紅蒿、紅蒿枝來源菊科杯菊Cyathocline purpurea (Buch.-Ham.) O. Ktunze,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廣西、廣東、貴州、云南。性味苦,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炎止血,除濕利尿,殺蟲。主......
  • 《中國藥典》:板藍(lán)根拼音注音Bǎn Lán Gēn別名大藍(lán)根、大青根英文名RADIX ISATIDIS來源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lán)Isatis indigotica Fort. 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曬干。性狀本品呈圓柱形,稍扭曲,長......
  • 拼音注音Bǐnɡ Guǒ Hú Jì Shēnɡ別名有柄槲寄生、桂花寄生、油桐寄生、寄生茶、刀葉槲寄生出處始載于《海南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桑寄生科植物柄果槲寄生的帶葉莖枝。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Viscum multinerve (Ha......
  • 拼音注音Bǐnɡ Mǎ Bó來源藥材基源:為軸灰包科真菌軸灰包的子實(shí)體。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odaxis pistillaris (L.ex Pers.) Fr.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去泥砂雜質(zhì),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砂土地表。......
  • 拼音注音Bǎi Lè ér Chá來源為豆科柏勒樹屬植物柏勒樹Dichirostachys glomerata (Forsk) Chiov. 的枝的水煎浸膏。生境分布生于熱帶灌叢、熱帶稀樹干草原和過渡森林里。分布于廣州。原形態(tài)有刺灌木或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