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七星劍

    《外科正宗》卷二:七星劍處方

    野菊(嫩頭)蒼耳頭 豨薟草 半枝蓮 地丁草各9克 麻黃3克 草河車6克

    功能主治

    治療瘡初起,憎寒作熱,惡心嘔吐,股體麻木,癢痛非常,心煩作躁,甚或昏憒者。

    用法用量

    上藥用好酒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滓熱服。蓋被出汗為度。

    摘錄《外科正宗》卷二明·《外科正宗》:七星劍組成

    野菊花三錢(9克)、蒼耳草三錢(9克)、稀薟草三錢(9克)、半枝蓮三錢(9克)、地丁草三錢(9克)、麻黃一錢(3克)、草河車(重樓)二錢(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清熱解毒,疏邪消散。

    主治

    主治疔瘡初起,惡寒發(fā)熱,心煩躁亂,甚則昏憒,苔白或黃,脈浮數(shù)。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急性瘡瘍、急性淺表感染等病癥。

    1.急性瘡瘍:100例患者均屬于中醫(yī)外科瘡瘍范疇,其中面疔41例,手足疔1例,紅絲疔2例,丹毒2例,癰11例,疽20例,癤8例。以全身癥狀的消失、瘡瘍的潰散等癥狀為療效評(píng)價(jià)標(biāo)準(zhǔn)。結(jié)果:顯效72例,有效22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4%。(《南京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bào)》1992年第4期)

    2.急性淺表感染:用七星劍治療外科急性淺表感染152例,152例全部治愈。其中輕者61例均用七星劍湯原方治愈;重者大多用七星劍湯加減治愈;其中5例走黃、內(nèi)陷者,配合青霉素、頭孢類抗生素及支持、抗休克等治療而愈;另11例重癥患者用大劑量青霉素結(jié)合治療而愈。如此,合計(jì)用七星劍湯或加減法共治愈136例,約占89%,配合抗生素及其他療法治愈者共16例,約占1%。(《江蘇中醫(yī)》1993年第7期)

    方解

    七星劍用治療瘡初起,方用治療疔瘡耍藥地丁草、野菊花清熱解毒,佐以草河車、半枝蓮、豨薟草、蒼耳草清熱解毒消腫;麻黃辛溫發(fā)汗利水,防治療瘡走黃內(nèi)陷。臨床應(yīng)用以疔瘡腫痛,兼有發(fā)熱、煩躁、苔黃、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diǎn)。本方尚可加用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背天葵等以增強(qiáng)清熱解毒之功;加赤芍、牡丹皮以涼皿消腫,或加乳香、沒藥消腫止痛;如煩躁不已,加黃連、木通清泄心火;神志昏聵,加水牛角、黃連、山梔清熱涼血解毒;惡寒發(fā)熱,加荊芥、防風(fēng)發(fā)表疏散;大便秘結(jié),加大黃通泄瀉火解毒。

    方歌

    七星劍嘔熱兼寒,疔毒走黃昏憒添,麻黃蒼耳菊豨薟,地丁香蚤半枝連。

    摘錄明·《外科正宗》
更多中藥材
  • 《魏氏家藏方》卷八:倍力丸處方牛膝(去蘆,酒浸)1兩,羌活(生)1兩,巴戟(去心)1兩,官桂(去粗皮,懷干)1兩,天麻(酒浸)1兩,狗脊(生,去毛)1兩,萆薢(生)1兩,杜仲(去皮,姜汁制,炒去絲)1兩,茴香(淘去沙,炒)1兩,桐皮1兩,附......
  • 處方川芎3錢,當(dāng)歸4錢,荊芥4分,桃仁10粒,人參3錢,肉桂5分(2帖后去之),炙甘草5分,棗2枚。功能主治產(chǎn)后血崩,形脫汗多,氣促。用法用量水煎,熱服。汗多,加黃耆、人參各3錢;渴,加麥冬、五味;瀉,加茯苓、蓮子。摘錄《梅氏驗(yàn)方新編》卷四......
  • 處方生明礬1兩,生半夏(去臍)1兩,生南星(去臍)1兩,白茯苓1兩,干姜2兩。制法上為細(xì)末,姜汁打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遠(yuǎn)年近日咳嗽,聲聲不絕;痰嗽。用法用量每服40-50丸,食后、臨臥生姜湯送下。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九引《居家必......
  • 處方干姜2兩(泡,洗),白礬(枯)1兩,半夏(湯泡7次)1兩,天南星(湯泡7次)1兩,橘紅1兩。制法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痰飲。用法用量每服30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二......
  • 《普擠方》卷三八一引《余居士選奇方》:倍子散別名麝香散(《余居士選奇方》)。處方五倍子(全)不拘多少。制法上藥用炭灰燒,候煙欲盡,取出放地上,盆覆之,存性去灰,碾為細(xì)末,入麝香少許。功能主治主走馬疳。用法用量先以鹽湯漱口,敷患處。雖咽津亦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