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夫足太陰之經(jīng)。脾之脈也。脾經(jīng)之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嘔
方
木香丸治脾瘧。
木香附子(炮去皮臍)大黃(銼炒)濃樸(去粗皮姜汁炙)人參(各一兩)芍藥桂(去粗各半兩)陳三。
一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心脹腹?jié)M一切風(fēng)勞冷氣。臍下刺痛??谕虑逅啄4仔?。癖氣塊。
男子腎臟風(fēng)毒攻刺四體。及陽毒香港腳。目昏頭痛。心間嘔逆。及兩脅堅(jiān)滿不消。臥時(shí)橘皮湯下三十丸。以利為度。此后每夜二十丸。女人血利下血痛刺。積年血塊。胃口逆。手足心煩熱。不思飲食。姜湯下三十丸。取利。每夜更服二十丸。小兒五歲以上。脾氣腸胃氣喘??招臏販挛迤咄?。小者減丸數(shù)服。凡胸腹飽悶不消。脾泄不止。臨臥溫酒下。取利。食毒癰疽發(fā)背。山嵐瘴氣。頭痛背縛拘緊。便宜服之。快利為度。人常服此藥??梢圆蝗菊渭?。凡瘴氣皆因脾胃實(shí)熱所致。常以涼藥解隔上壅熱。并以此藥通利稱善。此丸本治嵐瘴及溫瘧大效。李敦裕以此方刻石于大庾嶺。得效者不可勝數(shù)。昔人嘗有擁兵過漳者。軍人皆感瘧。用此治之。應(yīng)時(shí)患愈。江南時(shí)值歲發(fā)溫瘧。以此藥服之其效如神。皆以得快利為度。又記。凡久瘧服藥訖。乃灸氣海百壯。又灸中脘三十壯尤善。又加肉豆蔻六枚去根止瀉方用。
青蒿湯治脾瘧。寒熱善嘔多汗。
青蒿附子(炮裂去皮臍)桂(去粗皮)濃樸(去粗皮姜汁炙)甘草(炙)陳橘皮(湯浸去半兩)藿香去滓。
知母丸治瘧疾。脾寒。
知母貝母草果甘草鱉甲(酥浸九炙)常山(用淡豆豉一合米泔一升同煎干下用豉細(xì)下。
除桂建中湯黃(兩半)白芍藥(一兩)甘草(二錢半)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盞半。生姜、棗子入
常山丸
(出經(jīng)效濟(jì)世方)
治脾瘧由熱氣內(nèi)傷不泄。故脾瘧。令人病腸中熱痛外
寒。腸中轉(zhuǎn)鳴常山(一兩銼)甘草(半兩銼炒微赤)知母(一兩)豉(一合)麝香(一分細(xì)研)鱉甲(一大。于未發(fā)前
人參飲治脾瘧。
人參甘草(炙各一分)陳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烏梅(五枚去核焙)草豆蔻(七枚去皮)煎一盞
檳榔湯治脾瘧寒熱。
檳榔(銼)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前胡白術(shù)菝(各一兩)上搗篩每服三錢。
水一盞
橘皮散治脾瘧。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常山干漆(炒出煙)桂(去粗皮各三分)牡蠣(燒赤一分)上為
硫黃丸治脾瘧。無問遠(yuǎn)近。
阿魏(研)安息香(入胡桃瓤研)萊菔子(炒各三錢)蕪荑仁(炒研為末三分)上為細(xì)末。
。仍以白芥子用紗囊盛。男左女右系于背。
常山丸治脾熱為瘧?;虿豢省釟鈨?nèi)傷不瀉。令人病寒。腹中痛。腸中鳴。汗出
。
常山(三兩)甘草(半兩)知母鱉甲(各一兩)上為末。蜜丸如桐子大。未發(fā)前溫服十丸
辰砂丸
(出宣明論)
治一切脾胃虛熱。瘧不止者。
信砒甘草(各一錢)朱砂(二錢)大豆(四十九粒)上為末。滴水和丸。分作四十丸服。
濃樸餳治脾瘧。不思飲食。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三兩)半夏(為末姜汁焙干一兩)陳橘皮(湯洗去白焙二兩)上粗搗
姜橘散
(一名十棗湯出傳信適用方)
治脾寒及諸瘧。
上真橘皮不拘多少。去白細(xì)切曝微干。以生姜自然汁浸過。陳皮一指許。銀器內(nèi)重湯煮干焙于發(fā)日先一時(shí)辰服之。不過兩服而止。后再一服。不拘老少孕婦皆可用服。
草果平胃散
(出危氏方)
治脾虛作瘧。不問寒熱先后。飲食不進(jìn)。
以生料平胃散四兩。加入草果、大腹皮、檳榔、青皮各二兩。銼碎相和勻。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生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招亩喾⌒?。
半夏散治脾瘧。
草果飲治脾寒。
草果常山檳榔甘草(少許)黑豆(各等分)上咀。水二盞。煎一盞去滓。
露一宿??招?/p>
火丹治脾寒
淡豉(二兩)人言(二錢)雄黃(五錢)朱砂(三錢)上為末。用蒸餅量多少搗和為丸。如梧
吳茱萸湯
(出楊子建護(hù)命方)
治脾寒發(fā)瘧。非時(shí)發(fā)作。肌肉黃瘦。食減腸泄。
腹痛大腑不調(diào)吳茱萸(煉洗焙炒干)芎鱉甲(去裙酥炙)防風(fēng)人參蒼術(shù)(米泔浸一宿切焙)藿水一盞。生姜二片
柴胡濃樸湯治脾寒。
柴胡濃樸青皮陳皮常山草果烏梅甘草縮砂檳榔(各等分)上咀。
每服三錢。水一碗。煎八分。露一宿。五更冷服。正發(fā)一服。過后又一服。
良姜丸
(出朱氏集驗(yàn)方)
醒脾治瘧。
良姜(二兩)上末。豬膽丸。梧桐子大。紫蘇湯下二十丸。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夫足太陰之經(jīng)。脾之脈也。脾經(jīng)之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嘔
方
木香丸治脾瘧。
木香附子(炮去皮臍)大黃(銼炒)濃樸(去粗皮姜汁炙)人參(各一兩)芍藥桂(去粗各半兩)陳三。
一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心脹腹?jié)M一切風(fēng)勞冷氣。臍下刺痛??谕虑逅啄4仔?。癖氣塊。
男子腎臟風(fēng)毒攻刺四體。及陽毒香港腳。目昏頭痛。心間嘔逆。及兩脅堅(jiān)滿不消。臥時(shí)橘皮湯下三十丸。以利為度。此后每夜二十丸。女人血利下血痛刺。積年血塊。胃口逆。手足心煩熱。不思飲食。姜湯下三十丸。取利。每夜更服二十丸。小兒五歲以上。脾氣腸胃氣喘??招臏販挛迤咄?。小者減丸數(shù)服。凡胸腹飽悶不消。脾泄不止。臨臥溫酒下。取利。食毒癰疽發(fā)背。山嵐瘴氣。頭痛背縛拘緊。便宜服之。快利為度。人常服此藥??梢圆蝗菊渭?。凡瘴氣皆因脾胃實(shí)熱所致。常以涼藥解隔上壅熱。并以此藥通利稱善。此丸本治嵐瘴及溫瘧大效。李敦裕以此方刻石于大庾嶺。得效者不可勝數(shù)。昔人嘗有擁兵過漳者。軍人皆感瘧。用此治之。應(yīng)時(shí)患愈。江南時(shí)值歲發(fā)溫瘧。以此藥服之其效如神。皆以得快利為度。又記。凡久瘧服藥訖。乃灸氣海百壯。又灸中脘三十壯尤善。又加肉豆蔻六枚去根止瀉方用。
青蒿湯治脾瘧。寒熱善嘔多汗。
青蒿附子(炮裂去皮臍)桂(去粗皮)濃樸(去粗皮姜汁炙)甘草(炙)陳橘皮(湯浸去半兩)藿香去滓。
知母丸治瘧疾。脾寒。
知母貝母草果甘草鱉甲(酥浸九炙)常山(用淡豆豉一合米泔一升同煎干下用豉細(xì)下。
除桂建中湯黃(兩半)白芍藥(一兩)甘草(二錢半)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盞半。生姜、棗子入
常山丸
(出經(jīng)效濟(jì)世方)
治脾瘧由熱氣內(nèi)傷不泄。故脾瘧。令人病腸中熱痛外
寒。腸中轉(zhuǎn)鳴常山(一兩銼)甘草(半兩銼炒微赤)知母(一兩)豉(一合)麝香(一分細(xì)研)鱉甲(一大。于未發(fā)前
人參飲治脾瘧。
人參甘草(炙各一分)陳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烏梅(五枚去核焙)草豆蔻(七枚去皮)煎一盞
檳榔湯治脾瘧寒熱。
檳榔(銼)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前胡白術(shù)菝(各一兩)上搗篩每服三錢。
水一盞
橘皮散治脾瘧。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常山干漆(炒出煙)桂(去粗皮各三分)牡蠣(燒赤一分)上為
硫黃丸治脾瘧。無問遠(yuǎn)近。
阿魏(研)安息香(入胡桃瓤研)萊菔子(炒各三錢)蕪荑仁(炒研為末三分)上為細(xì)末。
。仍以白芥子用紗囊盛。男左女右系于背。
常山丸治脾熱為瘧?;虿豢省釟鈨?nèi)傷不瀉。令人病寒。腹中痛。腸中鳴。汗出
。
常山(三兩)甘草(半兩)知母鱉甲(各一兩)上為末。蜜丸如桐子大。未發(fā)前溫服十丸
辰砂丸
(出宣明論)
治一切脾胃虛熱。瘧不止者。
信砒甘草(各一錢)朱砂(二錢)大豆(四十九粒)上為末。滴水和丸。分作四十丸服。
濃樸餳治脾瘧。不思飲食。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三兩)半夏(為末姜汁焙干一兩)陳橘皮(湯洗去白焙二兩)上粗搗
姜橘散
(一名十棗湯出傳信適用方)
治脾寒及諸瘧。
上真橘皮不拘多少。去白細(xì)切曝微干。以生姜自然汁浸過。陳皮一指許。銀器內(nèi)重湯煮干焙于發(fā)日先一時(shí)辰服之。不過兩服而止。后再一服。不拘老少孕婦皆可用服。
草果平胃散
(出危氏方)
治脾虛作瘧。不問寒熱先后。飲食不進(jìn)。
以生料平胃散四兩。加入草果、大腹皮、檳榔、青皮各二兩。銼碎相和勻。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生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招亩喾⌒?。
半夏散治脾瘧。
草果飲治脾寒。
草果常山檳榔甘草(少許)黑豆(各等分)上咀。水二盞。煎一盞去滓。
露一宿??招?/p>
火丹治脾寒
淡豉(二兩)人言(二錢)雄黃(五錢)朱砂(三錢)上為末。用蒸餅量多少搗和為丸。如梧
吳茱萸湯
(出楊子建護(hù)命方)
治脾寒發(fā)瘧。非時(shí)發(fā)作。肌肉黃瘦。食減腸泄。
腹痛大腑不調(diào)吳茱萸(煉洗焙炒干)芎鱉甲(去裙酥炙)防風(fēng)人參蒼術(shù)(米泔浸一宿切焙)藿水一盞。生姜二片
柴胡濃樸湯治脾寒。
柴胡濃樸青皮陳皮常山草果烏梅甘草縮砂檳榔(各等分)上咀。
每服三錢。水一碗。煎八分。露一宿。五更冷服。正發(fā)一服。過后又一服。
良姜丸
(出朱氏集驗(yàn)方)
醒脾治瘧。
良姜(二兩)上末。豬膽丸。梧桐子大。紫蘇湯下二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