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jì)方·針灸》 雜病

    作者: 朱梓

    治小兒多涕者。是腦門被風(fēng)拍著。及肺寒也。灸囟會。

    治小兒飲水不歇。面目黃者。灸陽剛各一壯。

    治小兒五六歲不語者。心氣不足。舌本無力。發(fā)音轉(zhuǎn)難。灸心 三壯?;蜃銉甚赘魅龎阎涡鹤浠级瞧で嗪凇2患敝?。須臾即死。灸臍上下左右去臍半寸。并鳩尾骨下一寸。

    凡五處。各三壯。

    治小兒囟陷。灸臍上下各一寸半。及鳩尾骨端。又足太陰各一壯。

    治小兒囟不合。灸臍上下各五分二穴。各三壯。灸瘡未發(fā)。囟門先合。

    治水氣。四肢浮腫及腹大。灸水分三壯。右臍上一寸。炷如小麥大。

    小兒龜背。初生時被客風(fēng)拍著脊骨。風(fēng)逗于髓也。所致。如是灸肺 心 膈 各三壯。

    然發(fā)亦累用。十有三得效。亦無全效之功。符直殿之孫紹熙。辛亥春。灸即效。

    治小兒龜胸。緣肺熱脹滿。攻胸膈所緣生。又緣乳母食熱面五辛。致使轉(zhuǎn)更胸高起也。

    灸兩乳前各一寸五分。上兩行三骨罅間六處。各三壯。炷如小麥大。春夏從下灸上。秋冬從上灸下。若不根據(jù)此法。灸十患不愈一二也。

    治失欠頰車蹉。灸背第五椎。一日二七壯。滿三日未瘥。灸氣沖二百壯。胸前喉下舊骨中是。亦名氣堂。

    治頰車蹉閃。灸足內(nèi)踝上三寸宛宛中?;蛉缥宸职賶?。三報。此三陰交穴也。

    治小兒食。每頭痛及五心熱者。穴治小兒脅下滿瀉痢。體重。四肢不收。 癖積聚。腹痛不嗜食。痰瘧寒熱。灸脾 二穴在十一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又治腹脹引背。食飲多。漸漸黃??删钠邏选|S膽者。可灸三壯。

    治癮疹癢痛方。灸曲池二穴。小兒隨年壯。發(fā)即灸之。神良。

    治邪病臥瞑瞑如死。灸風(fēng)府五壯。在后發(fā)際上一寸大筋內(nèi)宛宛中。禁針。妄語鬼言。灸鬼祿五壯。乃子決斷尤佳。大凡人中惡先入鼻是也。又法大叫狂走。灸足三里。在膝下三寸脛外又法邪病四肢重痛。并諸雜候。尺澤主之。在臂灣上動脈中。

    治咳嗽久不瘥。灸肺 五壯。在第三椎下兩傍各一寸半。

    治咳而泄不欲食。穴商丘治小兒心疼。灸足大拇指中節(jié)上三艾即止。男左女右。

    治小兒頂腫。穴前頂治小兒鼻多清涕。穴前頂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 作者:
    王懷隱、陳昭遇等
  •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dāng)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dāng)時的配方手冊。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yùn)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jìn)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龔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