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明醫(yī)指掌》 葛可久治勞瘵十神方

    作者: 皇甫中

    葛先師有言曰∶萬病莫若勞瘵最為難治。庸醫(yī)不究其源,不窮其本,或投之以大寒之劑,或療之以大熱之藥,妄為施治,絕不取效。殊不知大寒則愈虛其中,大熱則愈竭其內(nèi),所以世之醫(yī)瘵疾者,萬無一人焉。今開用藥次第于后∶如嘔吐咯嗽血者,先以十灰散揭住,如極甚者,須以花蕊石散主之,大抵血熱則行,血冷則凝,見黑則止,此其理也。止血之后,患人之體必稍疏解,用獨參湯一補(bǔ),容其熟睡一覺,不令驚醒,睡起病勢去其五、六。卻分病用后諸藥∶保和湯,止嗽寧肺。保真湯,補(bǔ)虛除熱。太平丸,潤肺扶痿。消化丸,下痰疏氣,隨證加減。服藥之法∶每日三食前,服保真湯;三食后,服保和湯,二藥間而服之。每日又濃煎薄荷湯灌漱咽口,用太平丸先嚼一丸,徐徐咽下,再噙一丸,緩緩溶化,至上床時,亦如此用之。蓋夜則肺竅開,藥味必溜入竅中,此訣要緊!如痰壅盛,先用餳糖拌消化丸一百丸吞下,次卻根據(jù)前嚼、噙太平丸,令其仰臥而睡。服前七藥后,若肺燥,余嗽未除,可煮潤肺膏,如常服之。續(xù)煮白鳳膏食之,復(fù)其真元,完其根本。痊愈后,合十珍丸服之,乃收功起身之藥也。

    甲字號十灰散

    治勞嗽嘔吐咯血,先用此揭之。

    大薊(一兩) 小薊(一兩) 柏葉(一兩) 薄荷葉(一兩) 茅根(一兩) 茜根(一兩) 牡丹皮(一兩) 棕櫚皮(一兩) 大黃(一兩) 山梔(一兩)

    上,燒存性,為細(xì)末,用紙包,碗蓋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時先將藕汁或蘿卜汁磨京墨半盞,調(diào)灰五錢,食后服下。如勢輕,用此立止,如勢盛,血成升、斗者,用花蕊石散。

    乙字號花蕊石散

    治勞瘵涌噴血出成升、斗者。

    花蕊石(不拘多少, 存性,研如粉)

    上用童便一盞,燉溫,調(diào)末三錢,食后下。如男子則和酒,女子和醋,與童便調(diào)藥。服后用獨參湯補(bǔ)之。

    丙字號獨參湯

    治勞瘵止血后,服此補(bǔ)之。

    人參(二兩,去蘆)

    上 咀,棗五枚,水二盞,煎一盞,不拘時細(xì)細(xì)服之,服后熟睡一覺,后服諸藥。

    丁字號保和湯

    治勞證久嗽肺痿者服之。

    知母(酒炒,三分) 貝母(去心,三分) 天花粉(三分) 天門冬(去心,三分) 款冬花(三分) 薏苡仁(二分) 杏仁(泡,二分) 麥門冬(去心,三分) 五味子(二分) 粉草(一分) 馬兜鈴(一分) 紫菀(一分) 百部(一分) 百合(一分) 桔梗(一分) 阿膠(蛤粉炒,一分半) 當(dāng)歸(一分半) 地黃(一分半) 紫蘇(半分) 薄荷(半分)

    上,用水二盞,姜三片,煎一盞,入餳糖一匙,每日三食后各進(jìn)一服。

    血盛加大、小薊、茅花、蒲黃、茜根、藕節(jié)。虛極加鹿茸、郁金、青蒿。痰盛加南星、半夏、陳皮、大腹皮、茯苓、枳殼、枳實。喘盛加桑皮、陳皮、大腹皮、紫蘇子、蘿卜子、葶藶子。熱盛加山梔、黃芩、黃連、黃柏、連翹。

    戊字號保真湯

    治勞證骨蒸體熱而虛。

    當(dāng)歸(三分,酒洗) 人參(三分,去蘆) 生地黃(三分) 熟地黃(三分) 白術(shù)(三分,炒) 黃(三分,蜜炙) 赤茯苓(三分) 白茯苓(三分) 天冬(二分,去心) 麥冬(二分,去心) 赤芍藥(分半) 白芍藥(分半) 知母(二分,鹽炒) 黃柏(二分,鹽炒) 五味子(二分) 甘草(一分半) 陳皮(一分半) 柴胡(二分) 地骨皮(二分)

    上,用水二盞,姜三片,棗五枚,蓮心五個,每日三食前各進(jìn)一服。

    驚悸加茯苓、茯神、遠(yuǎn)志、棗仁。淋濁加萆 、豬苓、澤瀉。便澀加木通、 蓄。遺精加龍骨、牡蠣、蓮須、蓮心。燥熱加鱉甲、石膏、青蒿。盜汗加浮小麥、麻黃根、黃 、牡蠣。

    已字號太平丸

    治勞證久嗽、肺痿、肺癰,噙服除根。

    天冬(二兩,去心) 麥冬(二兩,去心) 知母(二兩,去毛) 貝母(去心,二兩) 款冬花(一兩)杏仁(二兩,泡) 當(dāng)歸(一兩半) 生地黃(一兩半) 黃連(一兩半) 蒲黃(一兩,炒) 膠珠(一兩半)京墨(一兩) 桔梗(一兩) 薄荷(一兩) 麝香(少許)

    上為細(xì)末,用白蜜半斤,銀鍋內(nèi)煉熟,取起,下諸藥末攪勻,再上火熬二、三沸,丸如彈子大,每日三食后,濃煎薄荷湯灌漱喉口,細(xì)嚼一丸,津唾咽下,再噙一丸,緩緩溶化。臨臥時如有痰盛,先用餳糖拌消化丸一百丸吞下,次噙嚼此丸,仰臥而睡,從其溜入肺竅中,則肺清嗽止。

    庚字號消化丸

    治勞證熱嗽壅盛。

    礞石(二兩,硝 ) 明礬(飛,二兩) 豬牙皂角(二兩,炙,去皮、弦) 南星(二兩,生用) 半夏(二兩,生用) 白茯苓(二兩) 陳皮(二兩) 枳實(一兩半) 枳殼(一兩半)

    上為細(xì)末,以神曲和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臨臥將餳糖拌勻吞下,次噙嚼太平丸,二藥交攻即愈。

    辛字號潤肺膏

    治勞證久嗽肺痿,時常服之。

    羯羊肺(一具) 杏仁(一兩,洗,研) 柿霜(一兩) 真粉(一兩) 白蜜(二兩)

    上,先將羊肺洗凈,次將余藥水解薄打擾五味稠粘灌入肺中,白水煮熟食之。此藥服前七藥后可用,或與七藥相兼而服亦佳。

    壬字號白鳳膏

    治一切大勞大怯,極虛甚憊,咳嗽吐痰咯血,發(fā)熱,火乘金位,此藥固真元,全根本。

    黑嘴白鴨(一只) 大京棗(二升) 參苓平胃散(一升) 陳煮酒(一大瓶)

    上,先將鴨縛其腳掛起,隨患人之酒量多少,傾鴨血于酒中攪勻,一時飲盡,直入肺中,潤補(bǔ)其肺,乃止其嗽。卻將鴨 去毛,就脅邊開一孔,出其肚雜拭干,將棗子去核,每個入平胃散令滿,以麻皮扎定,填滿鴨腹中,入鴨于小壇內(nèi),四周炭火慢煨,以一瓶酒盡為度,此酒須三次添入,待酒干取起食之,其棗陰干,隨意食之,后合十珍丸服之。

    癸字號十珍丸

    治一切大勞大怯,極虛甚憊,髓干精涸,血枯氣竭,火乘金位,服前藥愈后,卻服此丸以為收功起身之用也。

    豬脊膂(一條) 羊脊膂(一條) 鱉(一個) 烏骨雞(一只)

    上四味,去骨留肉,用煮酒一大瓶于壇內(nèi)煮干搗爛用。

    大山藥(五條) 蓮肉(半斤) 京棗(一百個) 霜柿(十個)

    上四味,用井水一大瓶,于壇內(nèi)煮熟搗爛,與前肉一處再慢火熬,卻下后藥。

    真阿膠(四兩) 黃蠟(三兩)

    上二味,逐漸下,與前八味和一處,研成膏子,和平胃散末、四君子末并知母、貝母、柏末各一兩,搜和成劑,如十分堅硬,再入白蜜同熬取起,放青石上搗為丸,如桐子大,每百丸棗湯送下,不拘時服。

    青蒿膏

    治骨蒸勞熱。

    青蒿(一斗五升) 童便(三斗)

    上,慢火熬童便減至二斗,去蒿,再熬至一斗,入豬膽汁七枚,再熬數(shù)沸,甘草末收之,每用一匙,湯下。

    天靈蓋散

    取勞蟲。

    天靈蓋(兩指大,以檀香煎湯洗過,酥炙,咒七遍,咒曰∶“靈公神,靈母圣,逢傳尸,便須定,急急如律令”。) 雞心檳榔(五個,為末) 麝香(二錢,另研) 阿魏(三錢,研) 甘遂(三錢,為末) 辰砂(一錢,另研) 安息香(三錢,另研)

    上六味,研極細(xì),和勻,每服三錢,同后湯送下。

    薤白(二七莖) 青蒿(二握) 甘草(五寸,二根) 蔥白(二七莖) 桃枝(一寸) 柳枝(一寸) 桑白皮(一寸) 榴根(一寸,俱用向東者)

    上八味,須選潔凈處,采童便四升,瓦器內(nèi)慢火煎至一升,去渣,分作三盞,調(diào)前藥末,五更初服。男患女煎,女患男煎。服藥后,如覺欲吐,即用白梅含之,五更盡,須下蟲及惡物,黃水黑糞。如服后不見動靜,約人行五、七里又進(jìn)一服,至天明更進(jìn)一服。如瀉不止,用龍骨、黃連等分末之,白水調(diào),及白梅粥補(bǔ)之。

    虛損用四物湯、(方見血證。)四君子湯、八珍湯、十全大補(bǔ)湯、(方俱見脾胃。)大補(bǔ)陰丸、(方見火證。)六味地黃丸、集靈膏、瓊玉膏。泄瀉者,白術(shù)膏。

    六味地黃丸

    白茯苓(三兩) 牡丹皮(三兩) 澤瀉(三兩) 干山藥(四兩) 山茱萸肉(四兩) 熟地黃(八兩,酒蒸)

    末之,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六十丸,溫酒下。

    集靈膏

    生精補(bǔ)血消痰。

    人參(四兩,去蘆) 生地黃 熟地黃 天門冬 麥門冬 牛膝 枸杞(半斤)

    用文武火水煎三日,蜜收成膏子,每三匙,白湯下。

    瓊玉膏

    大補(bǔ)元氣。

    生地汁(十斤) 白蜜(十六斤,煉) 人參(一斤半) 白茯苓(四十九兩)

    拌勻,入壇內(nèi)封固,桑柴火煮三晝夜,井內(nèi)一日,去火毒,復(fù)煮一日去水氣,每服二大匙,白湯或酒任下。

    白術(shù)膏

    止瀉,大補(bǔ)元氣。

    白術(shù)(一斤)

    用水一斗,煎至五升,濾去汁聽用。復(fù)用水五升,再煎,約耗一半,去渣,合前汁一處,慢火熬成膏子,每服三匙,白湯調(diào)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