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母草

    《中藥大辭典》:母草拼音注音Mǔ Cǎo別名

    四方草、小葉蛇針草、鋪地蓮(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四方拳草、蛇通管、氣痛草(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出處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為玄參科植物母草全草。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溝邊、水田中。分布我國南部。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8~20厘米,披散,多分枝,禿凈或稍被疏毛,葉對生,具短柄;葉片卵形,長8~15毫米,先端鈍或短尖.基部闊楔形或渾圓,有極疏的鋸齒。花腋生,或在上部的為總狀花序;花柄長1~3厘米;萼5裂,綠色或淡紫色,膜質(zhì),有脈5條,裂片短尖;花冠管圓筒狀,長約8毫米,2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紫色雄蕊4;子房上位。蒴果長橢圓形或卵形,藏于宿萼內(nèi)?;ㄆ?月。

    性味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微苦淡,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治感冒,急、慢性菌痢,腸炎,癰癤疔腫。

    ①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治細菌性痢疾,腸炎,腹瀉,消化不良,蛇咬傷。"

    ②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治感冒,肝炎,腎炎水腫,癰瘡,疔毒。"

    ③《廣西藥植名錄》:"治跌打,乳癰,胃癌。"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湎,1~3錢(鮮者1~2兩);研未或浸酒。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急性瀉痢或伴發(fā)熱:母草一兩,甘葛五錢,馬齒莧、陳茶葉各適量同炒,煎服。(《廬山中草藥》)

    ②治慢性菌痢:鮮母草二至三兩,鮮鳳尾草、鮮野莧菜各一兩。水煎,分二次服。(江西《草藥手冊》)

    ③治慢性腎炎:母草二兩,鮮馬齒莧三斤,酒二斤。浸三天后啟用,每服十五毫升,每日三次。(江西《草藥手冊》)

    ④治癤腫:母草和食鹽少許(潰瘍加白糖少許),搗爛敷患處。(《廬山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母草拼音注音Mǔ Cǎo別名

    四方拳草、蛇通管、氣痛草、四方草、小葉蛇針草、鋪地蓮、開懷草、水辣椒、齒葉母草、蝴蝶翼、毛毯草、細牛毒

    英文名Brittle Falsepimpernel Herb, Herb of Brittle Falsepimpernel, Brittle Falsepimpernel出處

    出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母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ndernia crustacea (L.) F. Muell.[Carparia crustacea L.; Vandellia rustacea (L.) Benth.]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田邊、草地、路旁等低溫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東南部。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8-20cm。根須狀。莖常鋪散成密叢,多分枝,枝彎曲上升,微方形,有深溝紋,無毛。葉對生;具短柄或近無柄;葉片三角狀卵形,長1-2cm,寬0.5-1cm,先端鈍或短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淺鈍鋸齒。花單生于葉腋或于枝頂成極短的總狀花序;花梗細弱,長0.5-2.5cm,有溝紋;花萼5裂,綠色或淡紫色,裂片三角狀卵形,膜質(zhì);花冠紫色,花冠筒圓筒狀,長約8mm,上唇直立,卵形,鈍頭,2淺裂,下唇3裂,中間裂片較大;雄蕊4,全育,二強;花柱常早落。蒴果橢圓形,與宿存萼近等長。種子近球形,淺黃褐色,有明顯的峰窩狀瘤突?;ā⒐谌?。

    化學成分

    全草含山梨糖(sorbose),葡萄糖(glucose),半胱氨酸(cysteine),谷氨酸(gluctamic acid),蛋氨酸(methionine)等[1]。

    性味

    味微苦;淡;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活血止痛。主風熱感冒;濕熱瀉??;腎炎水腫;白帶;月經(jīng)不調(diào);癰癤腫毒;毒蛇咬傷;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鮮品30-60g,或研末、浸酒。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治細菌性痢疾,腸炎,腹瀉,肖化不良,蛇咬傷。

    2.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刪》:治感冒,肝炎,腎炎水腫,癰瘡,疔毒。

    3.《廣西藥植名錄》:治跌打,乳癰,胃痛。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壁錢幕拼音注音Bì Qián Mù別名壁繭(《本草拾遺》),白蟢窠(《海上方》),壁錢窠幕、白蛛窠(《綱目》),壁蟢窠(《外科全生集》),喜兒窠(《溫熱經(jīng)緯》),壁錢繭(《陸川本草》),壁蠶繭(《藥材學》)。出處《本草拾遺》......
  • 《全國中草藥匯編》:寶蓋草拼音注音Bǎo Gài Cǎo別名接骨草[昆明]、蠟燭扦草、蓮臺夏枯草、佛座草、燈籠草來源唇形科野芝麻屬植物寶蓋草Lamium amplexicaule L.的全草。春夏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性味辛、苦,平。功能......
  • 拼音注音Bēnɡ Chuānɡ Yào別名山暗冊、山崩砂、黃京木、山暗赤、黃金稍、白筋、白暗赤、白泡、山陰木、四大天王、山甜娘。來源藥材基源:為野牡丹科植物柏拉木的根、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lastus cochinchinensis ......
  • 《全國中草藥匯編》:巴東巖白菜別名巖白菜[湖北巴東]來源玄參科巴東巖白菜Triaenophora rupestris (Hemsl.) Solereder,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湖北、四川。功能主治明目補腎。用法用量全草燉肉服,用量3~5錢。......
  • 拼音注音Bā Shān Hǔ別名金扣鈕根(《陸川本草》),細鈕扣根、扣子頭(《南寧市藥物志》),紫花茄根(《福建中草藥》)。出處《嶺南采藥錄》來源為茄科植物紫花茄的根。全年可采。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天茄子“條。性味苦,平。①《生草藥性備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