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壁錢幕

    《中藥大辭典》:壁錢幕拼音注音Bì Qián Mù別名

    壁繭(《本草拾遺》),白蟢窠(《海上方》),壁錢窠幕、白蛛窠(《綱目》),壁蟢窠(《外科全生集》),喜兒窠(《溫?zé)峤?jīng)緯》),壁錢繭(《陸川本草》),壁蠶繭(《藥材學(xué)》)。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壁錢科動(dòng)物壁錢卵囊。秋季采集。擇墻壁上者,揭下,曬干。

    生境分布

    各地均有。

    性狀

    本品呈薄膜狀,形圓而扁,色白,致密;表面平滑,有絹絲樣光澤,里面常附著少數(shù)蛻殼。質(zhì)韌,體輕。以干燥、潔白,有光澤者為佳。

    功能主治

    治爛喉痧,喉痹,乳蛾,牙痛,疔瘡,創(chuàng)傷出血,嘔逆,咳嗽。

    ①《本草拾遺》:"主小兒嘔吐逆,取二七(枚),煮汁飲之。"

    ②《綱目》:"治產(chǎn)后咳逆,三五日不止欲死者,取三、五個(gè)煎汁呷之,良。又止金瘡諸瘡出血不止,及治瘡口不斂,取繭頻貼之。止蟲牙痛。"

    ③《醫(yī)林纂要》:"敷刀傷、擊傷,止血、生肌、定痛。"

    ④《蘇州本產(chǎn)藥材》:"治喉痹、乳蛾、重舌。"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外用:研末敷或吹喉。

    復(fù)方

    ①治爛喉痧:壁錢窠二十個(gè)(焙,土壁磚上者可用,木板上者不可用),西牛黃五厘,冰片三厘,真珠三分,人指甲五厘,象牙屑三分(焙),青黛六分(去灰腳凈)。共為極細(xì)末。吹患處。(《金匱翼》錫類散)

    ②治牙疼:以乳香入白蟢窠內(nèi),用綿紙包燒為灰,丸之,納疼處,或以好醋含漱,亦效。(《海上方》)

    ③治各種疔瘡:壁錢卵囊,蘸麻油貼患處。如已潰破有濃汁,不蘸麻油,干貼亦可。(《泉州本草》)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壁錢幕拼音注音Bì Qián Mù別名

    壁繭、壁錢窠幕、白蛛窠、壁蟢窠、壁蟢窩、蟢蛛窩、喜兒窠、壁錢繭、壁蠶繭

    英文名spider cocoon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為壁錢科動(dòng)物華南壁錢和北國壁錢的巢及卵囊。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Uroctea compactilis(L.Koch)2.Uroctea Lesserti Schenkel

    采收和儲(chǔ)藏:秋季采集,擇墻壁上者,揭下,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活于老住宅的墻壁、屋角、門背等地方。結(jié)扁圓如錢幣的白色網(wǎng),網(wǎng)周引出許多放射狀觸絲,晝伏夜出,捕食昆蟲。

    2.生活于屋角、窗角和墻壁等處。結(jié)巢略呈圓形,巢分兩層為其產(chǎn)卵及隱蔽之所,白天隱匿巢中,夜出捕食昆蟲。

    資源分布:1.分布于長江以南各地。2.分布于東北、華北及內(nèi)蒙古等地。

    原形態(tài)

    1.華南壁錢,體扁平,全體密生細(xì)毛。頭胸部的橫徑長過直徑。頭的背面有4對(duì)單眼,分為2列。胸甲廣闊,心形,腹部亦似心形。體灰褐色,背面有一圈不規(guī)則的淺黃色斑紋;背正中央有4個(gè)黑褐色圓斑,周緣白色。頭胸部淺棕色。有4對(duì)長腳,顏色較頭部略淺。腹部灰黑色。腹面有生殖孔,上有生殖板覆蓋。尾端有疣狀突起的紡錘突,內(nèi)通紡績腺,能分泌粘液而抽絲。

    2.北國壁錢,體長8-11mm,全體深褐色,雌蛛大于雄蛛。頭胸部短于腹部,深褐色,略呈腎形,寬度大于長度。腹部顏色較深,略呈五角形,長度大于寬度,其上有7個(gè)黃白色圓形斑點(diǎn)。步足深褐色,粗健。

    性狀

    性狀鑒別,本品呈薄膜狀,扁圓形,白色,致密。表面平滑,有絹絲樣光澤,里面常附有少數(shù)蛻殼。體輕,質(zhì)韌。氣微,味淡。以干燥、潔白、有光澤者為佳。

    歸經(jīng)

    肺;肝經(jīng)

    性味

    味咸;苦;性平

    注意

    1.治爛喉痧:壁錢窠二十個(gè)(焙,土壁磚上者可用,木板上者不可用),西牛黃五厘,冰片三厘,真珠三分,人指甲五厘,象牙屑三分(焙),青黛六分(去灰腳凈)。共為極細(xì)末。吹患處。(《金匱翼》錫類散)2.治牙疼:以乳香人白XI窠內(nèi),用綿紙包燒為灰,丸之,納疼處,或以好醋含漱,亦效。(《海上方》)3.治各種疔瘡:壁錢卵囊,蘸麻油貼患處。如已潰破有濃汁,不蘸麻油,干貼亦可。(《泉州本草》)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止血;斂瘡。主喉痹;乳蛾;牙痛;鼻衄;外傷出血;瘡口不斂;嘔吐;咳嗽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5枚。外用:適量,貼敷或研末吹患處。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主小兒嘔吐逆,取二七(枚),煮汁飲之。

    2.《綱目》:治產(chǎn)后咳逆,三五日不止砍死者,取三、五個(gè)煎汁呷之,良。又止金瘡諸瘡出血不止,及治瘡口不斂,取繭頻貼之。止蟲牙痛。

    3.《醫(yī)林纂要》:敷刀傷、擊傷,止血、生肌、定痛。

    4.《蘇州本產(chǎn)藥材》:治喉痹、乳蛾、重舌。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樗白皮拼音注音Chū Bái Pí?jiǎng)e名樗皮(《日華子本草》),臭椿皮(《滇南本草》),苦椿皮(《陜西中藥志》)。出處《藥性論》來源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根部或干部的內(nèi)皮。春季采收,挖取樹根,刮去外面粗皮,以木棒輕輕捶之,使皮部與......
  • 拼音注音Chū Jī別名紅娘子、灰花蛾來源藥材基源:為蠟蟬科動(dòng)物樗雞的成蟲。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Lycorma delicatula White采收和儲(chǔ)藏:7-8月捕捉,捕后蒸死或烤死,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多九棲于樗、榆、刺槐、女貞及多......
  • 《中藥大辭典》:橙葉拼音注音Chénɡ Yè出處《嶺南采藥錄》來源為蕓香科植物甜橙的葉片?;瘜W(xué)成分橙葉含揮發(fā)油0.2~0.3%,其中的主要成分為芳樟醇、檸檬醛和檸檬烯等。功能主治《嶺南采藥錄》:“搗爛敷瘡,能止疼散瘀。“摘錄《中藥大辭典》《......
  • 《中藥大辭典》:橙子拼音注音Chénɡ Zi別名橙(《上林賦》),黃橙(張籍),金橙(蘇軾),金球、鵠殼(《綱目》)。出處《食性本草》來源為蕓香科植物香橙的果實(shí)。10月間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生境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
  • 《中藥大辭典》:橙子核拼音注音Chénɡ Zi Hé出處《本草圖經(jīng)》來源為蕓香種植物香橙的種子?;瘜W(xué)成分種子含脂肪油、蛋白質(zhì),以及苦味成分黃柏內(nèi)酯和鬧米林。功能主治治疝氣,淋病,腰痛。①《綱目》:“面鼾粉刺,濕研,夜上涂之。“②《本草求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