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毛八角楓

    拼音注音Máo Bā Jiǎo Fēnɡ別名

    白龍須

    來源

    藥材基源:為八角楓科植物毛八角楓的側(cè)根、須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angium kurzii Craib

    采收和儲藏:夏、秋間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地低海拔的疏林中或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落葉小喬木,稀灌木,高5-10m。樹皮深褐色,平滑,小枝近圓柱形;當(dāng)年枝有淡黃色絨毛和短柔毛,多年枝無毛。葉互生;葉柄長2.5-4cm,有黃褐色微絨毛;葉片紙質(zhì),近圓形或闊卵形,長12-14cm,寬7-9cm,先端長漸尖,基部心形,兩側(cè)不對稱。全緣,上面幼時葉脈有微柔毛,下面有黃褐色絲狀微絨毛;主脈3-5條,側(cè)脈6-7對。聚傘花序有5-7朵花,總花梗長3-5cm,花梗長5-8mm;花萼漏斗狀,常裂成銳尖形,小萼齒6-8;花瓣6-8,線表,基部粘合,上部開花時反鄭,外面有淡黃色短柔毛,初白色,后變淡共同色;雄蕊6-8;花盤近球形;子房2室,柱頭近球形。核果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1.2-1.5cm,直徑8mm,成熟后黑色,先端有宿存萼齒?;ㄆ?-6月,果期9月。

    化學(xué)成分

    從毛八角楓干燥的根、莖、枝條中分得安可任(ankorine)和消旋毒黎堿(d1-anabasine)2種生物堿。

    性味

    味辛;性溫;有毒

    注意

    孕婦禁服。

    功能主治

    舒筋活血;散瘀止痛。主跌打瘀腫;骨折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5-1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ā Jiāo Tóu別名芭蕉、牙蕉、板蕉來源芭蕉科芭蕉屬植物芭蕉Musa basjoo Sieb et Zucc.,以根、莖和花入藥。根及莖四季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夏秋采花蕾,多鮮用。性味淡,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涼血......
  • 《中藥大辭典》:芭蕉子拼音注音Bā Jiāo Zǐ出處《食療本草》來源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種子。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芭蕉根“條。性味子生食:大寒;仁:性寒。注意子生食發(fā)冷病。功能主治子生食,止渴潤肺。蒸熟暴之令口開,春取仁,食之,通血脈,填骨髓......
  • 《中藥大辭典》:芭蕉根拼音注音Bā Jiāo Gēn別名芭蕉頭(《分類草藥性》)。出處《日華子本草》來源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根莖。全年可采。生境分布多栽培于庭園及農(nóng)舍附近。分布山東以至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原形態(tài)芭蕉(《漢書》文穎注),又名:巴且......
  • 《中藥大辭典》:芭蕉油拼音注音Bā Jiāo Yóu別名芭蕉汁(《衛(wèi)生雜興》),芭蕉樹水(《中級醫(yī)刊》(5):57,1959)。出處《日華子本草》來源為芭蕉科植物芭蕉莖中的液汁。于莖干近根部切一直徑約5厘米的小孔,即有灰黑色之液汁滲出,插以......
  • 《中藥大辭典》:芭蕉花拼音注音Bā Jiāo Huā出處《日華子本草》來源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花蕾或花。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芭蕉根“條。性味甘談微辛,涼。①《滇南本草》:“性溫,味酸咸?!阿凇督鞑菟帯罚骸靶詻?,味淡?!阿邸顿F州草藥》:“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