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鳎浴秲?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鳎浴秲?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靈樞·終始篇》)
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后瀉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后瀉其陽而和之。
(此以脈口人迎言陰陽也。脈口盛者,陰經(jīng)盛而陽經(jīng)虛也,當(dāng)先補其陽、后瀉其陰而和之。人迎盛者,陽經(jīng)盛而陰經(jīng)虛也,當(dāng)先補其陰、后瀉其陽而和之。何也?以治病者皆宜先顧正氣,后治邪氣。蓋攻實無難,伐虛當(dāng)畏,于此節(jié)之義可見。用針用藥,其道皆然。)
三脈動于足大趾之間,必審其實虛。虛而瀉之,是謂重虛,重虛病益甚。
(三脈動者,陽明起于大趾次趾之間,自厲兌以至沖陽皆是也;厥陰起于大趾之間,自大敦以至太沖皆是也;少陰起于足心,自涌泉以上太溪皆是也。三者皆在大趾之后,故曰動于足大趾之間也。虛而瀉之,故病益甚。)
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脈動而實且疾者疾瀉之,虛而徐者則補之,反此者病益甚。
(瀉虛補實,是為反也。)
其動也,陽明在上,厥陰在中,少陰在下。
(陽明行足跗之上,厥陰行足跗之內(nèi)而在二經(jīng)之中,少陰行足跗之下也。)
補須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 ,以極出其邪氣;
(同前《終始篇》。補當(dāng)作刺。刺法雖多,其要惟二,則補瀉而已。一者因其方實,故當(dāng)深取之,勿按其 ,欲以出其邪氣,此瀉法也。 ,委、偉二音,針瘢也。)
一方虛,淺刺之,以養(yǎng)其脈,疾按其 ,無使邪氣得入。
(一者因其方虛,故當(dāng)淺刺之以養(yǎng)其血脈,疾按其穴以拒其邪氣,此補法也。)
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
(邪氣,病氣也。谷氣,元氣也,即胃氣也。此雖以針下之氣為言,然脈氣之至亦如此。)
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yǎng)其脈,獨出其邪氣。
(諸篇皆言虛實,而未詳虛實之辨;此言脈實則實,脈虛則虛,實則深刺之以泄其氣,虛則淺刺之無傷精氣,以養(yǎng)其脈而獨出其邪氣,庶補瀉知其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