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浙桐皮

    拼音注音Zhè Tónɡ Pí別名

    椿椒、鼓釘樹、海桐皮

    英文名Ailanthus-like Pricklyash Bark來源

    為蕓香科植物樗葉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et Zucc.的樹皮。夏季剝取樹皮,將釘刺向內折,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密林或路旁濕地。產于浙江。

    原形態(tài)

    喬木,高3~10m,樹干和枝有釘刺。單數(shù)羽狀復葉;小葉9~23,厚紙質,對生,矩圓形至長橢圓形,長7~13cm,寬2~4cm,頂端漸尖,基部圓形,稍不對稱,邊緣有淺鈍鋸齒,上面齒縫間有1透明腺點,下面蒼綠色,有稀疏腺點。傘房狀圓錐花序頂生;花小,單性,淡綠色,5數(shù);雄花雄蕊藥隔頂端有1腺點,退化心皮短小。骨突果紅色,頂端有短喙。種子棕黑色,有光澤?;ㄆ?~8月,果期10~11月。

    性狀

    樹皮薄板狀或卷曲,厚1.5~3mm。外表面黑灰色或淡黑灰色,并有灰白色斑紋,多皺縮縱條紋及縱向凹紋,有乳頭狀釘刺;內表面黃棕色,有細密縱紋。質硬脆,斷面纖維性。氣微,味微苦。性平,味苦。

    化學成分

    樹皮含衡州烏藥堿(laurifoline)、茵芋堿(skimmianine)及木蘭堿(magnoflorine)。

    功能主治

    祛風濕,通經絡。用于腰膝疼痛、頑痹、疥癬。

    復方

    同屬植物朵椒Z.molle Rehd.的樹皮同作浙桐皮用。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刺瓜米草拼音注音Cì Guā Mǐ Cǎo別名刺梭羅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刺瓜米草的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陰山巖縫。分布云南、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灌木,莖枝均具針刺。葉互生,硬革質,有柄,葉片長橢圓形,長1.2~2......
  • 拼音注音Cì Gài Cǎo別名大刺蓋出處《四川常用中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羅平薊的根。秋季采根,曬干。生境分布生于路旁草叢中向陽處。分布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達1.5米。根粗壯,須根白色。莖直立,具明顯縱棱槽,疏生卷曲的細柔毛。葉互......
  •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石榴拼音注音Cì Shí Liu別名山石榴來源薔薇科薔薇屬植物峨眉薔薇Rosa omeiensis Rolfe,以果入藥。果成熟時采,去果柄及宿萼,曬干。性味微酸、苦,平。功能主治止血,止痢。用于吐血,衄血,崩漏,白帶......
  • 拼音注音Cì Zhú Yè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車簡竹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ambusa sinospinosa Mc Clure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隨采隨用。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河流兩岸或村落附近。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西......
  • 《中藥大辭典》:刺竹筍拼音注音Cì Zhú Sǔn別名芳竹筍(《嶺南采藥錄》)出處《綱目》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箣竹的苗。生境分布通常栽培于向陽山坡或河流沿岸之較高處。分布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箣竹(贊寧《筍譜》),又名:竻竹、答黎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