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靈樞識》 刺節(jié)真邪篇第七十五

    諸本無篇字。馬云前論刺有五節(jié)。后論有真氣有邪氣。故名篇。

    二曰發(fā)

    甲乙。、作蒙。下文并同。

    振埃者

    (止)

    相傾移也

    張云。振埃者。猶振落塵埃。故取其外經(jīng)??梢匀リ柌∫?。發(fā)者。猶開發(fā)。故刺其腑輸??梢灾胃∫?。去爪者。猶脫去余爪。故取關(guān)節(jié)肢絡(luò)。可以治血道不通之病也。徹衣者。

    猶徹去衣服。故當盡刺諸陽之奇輸也。解惑者。猶解其迷惑。故在盡知陰陽。調(diào)其虛實??梢砸埔灼洳∫病V驹?。奇輸者六腑之別絡(luò)也。

    甲乙作憤。是。志本同。

    大氣逆上

    志云。大氣、宗氣也。陽氣大逆。故憤肩息。大氣逆上。故喘喝坐伏也。簡案、千金奔氣湯。治大氣上奔。胸膈中諸病。發(fā)時迫滿。短氣不得臥。劇者欲死。蓋此證也。

    坐伏

    馬云。坐伏不常。

    病惡埃煙KT不得息

    甲乙。惡埃煙KT四字。作咽噎二字。是。張云。如埃如煙。KT不得息。

    KT、古噎字。簡案、張注未允。當從甲乙玉篇。KT、音噎。食不下也。說文。飯窒也。辨脈篇云。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KT。

    天容

    志云。手太陽小腸之經(jīng)。刺之以通陽氣之逆。

    馬云。窮屈胸痛。張云。、音屈。不伸也。志云。者語塞也。

    廉泉

    馬云。系任脈經(jīng)穴。志云。通腎臟之逆氣。

    無過一里

    甲乙作深無一里。注云。里字疑誤。馬云。無過人行一里。

    發(fā)

    馬云。禮。仲尼燕居篇云。于太子昭然若發(fā)。注云。若目不明。為人所發(fā)。而有所見也。

    于日中刺其聽宮

    甲乙。日上有白字。馬云。手太陽小腸經(jīng)之聽宮穴。張云。日中、陽王氣行之時也。

    中其眸子

    張云。其脈與目相通。故能中其眸子。刺之而聲應(yīng)于耳。乃其穴也。志云。眸子、耳中之珠。刺耳之聽宮。尚疾于發(fā)目之。是耳竅與目竅之相通也。簡案、眸、說文。目童子也。孟子云。存乎人者。

    莫良于眸子。志以為耳中之珠者何。

    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

    張云。此驗聲之法也。刺其穴以手堅按鼻孔。而疾為偃臥。其聲則應(yīng)于針也。志云。疾偃其聲。閉其口竅也。簡案、志注近是、蓋偃、HT通。

    HT、怒腹也。又作。巢源有小兒啼候。玉篇。體、怒腹也。

    此所謂

    (止)

    相得者也

    馬云。此所謂彼雖弗見所為。而不必以有目以為視。吾能見而取之。真有神明相得之妙也。張云。謂病無形見。有不必相見而取者。真有神明相得之妙也。

    刺節(jié)言去爪

    (止)

    津液之道也

    甲乙。爪、作衣。下同。肢脛、作股。無管以二字。垂、作睪。張云。腰脊所以立身。故為身之大關(guān)節(jié)。肢脛所以趨翔。故為人之管。管、鍵也。莖垂者。前陰宗筋也。命門元氣盛衰。具見于此。故為身中之機。精由此泄。故可以候陰精而為津液之道也。志云。手足肢脛之骨節(jié)。人之管以趨翔。蓋津液淖澤于肢脛。則筋骨利而脛能步趨。肢能如翼之翔也。簡案、荀子儒效篇。圣人也者。道之管也。注。管、樞要也。

    故飲食不節(jié)

    (止)

    命曰去爪

    甲乙。溢、作流。血道、作水道。日大不怵、作炅不休息。常、作裳。

    諸本不怵、作不休。此本誤。當改。張云。飲食不節(jié)。病在太陰陽明。喜怒不時。病在少陰厥陰。故其津液內(nèi)溢。則下留于睪。為日大不休。不可蔽匿等證。蓋即疝之類。治之者當察在何經(jīng)。以取其關(guān)節(jié)肢絡(luò)。故命曰去爪者。猶去其贅疣也。睪、音高。陰丸也。樓氏云。內(nèi)經(jīng)刺久疝共四法。其一節(jié)。此篇文所謂鈹石取睪囊中水液者是也。其法今世人亦多能之。睪丸囊大如斗者。中藏穢液。必有數(shù)升。信知此。出古法也。鈹針如刀狀。馬云。滎然有水。凝蓄不行。集韻云。滎、小水貌。

    內(nèi)熱相搏

    甲乙。作兩熱相薄。

    外畏綿帛近

    (止)

    又不可近席

    甲乙。作衣熱不可近身。

    身熱不可近席。

    臘干

    甲乙作HT一字。注。黃帝古針經(jīng)。作稿臘。(檢字書HT字無考)

    飲食不讓美惡

    甲乙。作欲飲二字。張云。滋味不能辨也。

    取之于其天府大杼

    (止)

    疾于徹衣

    甲乙。稀、作。張云。天府、手太陰經(jīng)穴。大杼、中膂俞。俱足太陽經(jīng)穴。刺此皆可以去熱。又補足太陰脾經(jīng)。手太陰肺經(jīng)。以出其汗。熱去汗出而病除。其速有如徹衣。此蓋傷寒邪熱之類也。志云。或不必盡刺諸陽之奇輸。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使膀胱所藏之津液。外濡于皮毛。又刺太陽經(jīng)之中膂。通津液。上滋于心臟。以去其熱。肺主皮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故當補足手太陰。

    以出其汗也。簡案、甲乙載之六經(jīng)受病發(fā)熱。傷寒熱病篇。張注。有所據(jù)。

    大風在身

    (止)

    甚于迷惑

    張云。風邪在身。血脈必虛。正不勝邪。故為輕重傾側(cè)等病。以其顛倒無常。

    故曰甚于迷惑。此即中風之類也。馬云。其虛者為不足而輕。其實者為有余而重。大體當傾側(cè)宛伏。雖四方上下。皆已反復(fù)顛倒。簡案、宛、郁同。甲乙載之陽受病發(fā)風篇。張注為是。

    有容大者有狹小者

    甲乙。無容字狹字。

    五章

    馬云。漢史約法三章。猶言五事也。張云。五條也。

    痹熱

    諸本作癉熱。張獨作痹。誤。

    凡刺癰邪

    (止)

    瀉之

    甲乙。脆、作越。過癰者。作遇癰所者四字。馬云。隴、隆同。生氣通天論。有日中而陽氣隆。本經(jīng)營衛(wèi)生會篇。作隴。古蓋隴隆互用。道去聲。此承上文而言。腫聚散亡之法也。凡刺癰邪。

    無迎其氣之來隆。所謂避其來銳者是也。如易風俗。如移性情相似。須緩以待之。若不得膿。則揉以脆之。導(dǎo)以行之。去其癰腫之鄉(xiāng)。

    彼當不安處所。乃自散亡矣。凡諸陰陽經(jīng)之有病生癰者。取其本經(jīng)之輸穴以瀉之。如手太陰輸穴太淵之類。張云。脆、柔脆潰堅之謂。凡癰毒不化則不得膿。故或托其內(nèi)?;驕仄渫??;虼桃葬槨;蚓囊园?wù)化其毒皆脆。

    道更行也。鄉(xiāng)、向也。安、留聚也。去其毒瓦斯所向。不使安留處所。乃自消散矣。故于諸陰經(jīng)陽經(jīng)。但察其過于壅滯者。皆當取輸穴以瀉其銳氣。是即所謂去其鄉(xiāng)也。簡案、志云。氣壅而腫。非癰膿也。又云。脆道、肌肉之理路也。并非。

    凡刺大邪

    (止)

    刺諸陽分肉間

    甲乙作凡刺大邪用鋒針。曰剽、作標。通、作道。肌肉上有于字。無親字。反其真、作乃自直道四字。張云。大邪、實邪也。邪氣盛大。難以頓除。日促小之。自可漸去。去其有余。

    實者虛矣。此釋上文。大者必去也。剽、砭刺也。通病氣所由之道也。針無妄用。務(wù)中其邪。邪正脈色。必當親切審視。若以小作大。則反其真。盛大實邪。多在三陽。故宜刺諸陽分肉間。簡案、剽、砭刺也。出說文。

    凡刺小邪

    (止)

    刺分肉間

    甲乙。日、作曰。費作貴。馬云。費、廢同。張云。小邪、虛邪也。虛邪補之。則正氣日大。而邪自退也。不足而補。乃可無害。若瀉其虛。斯不免矣。此釋上文小者益陽也。迎之界者。

    迎其氣行之所也。先補不足之經(jīng)。后瀉有余之經(jīng)。邪去正復(fù)。則遠近之真氣盡至。邪氣不得外侵。則必費散無留矣。小邪隨在可刺。故但取分肉間也。志云。侵、漸進也。費、用也。

    凡刺熱邪

    (止)

    病乃已

    甲乙。熱邪下有用針三字。蒼、作滄。開通、作開道。道下有平字。馬云。

    此承上文。而詳言癉熱消滅之法也。凡刺熱邪。其熱盛則神志外越。而意氣蒼茫。若出游不歸。乃欲無病。當開辟之。張云。

    越、發(fā)揚也。蒼、卒疾也。出游、行散也。歸、還也。凡刺熱邪者。貴于速散。散而不復(fù)。乃無病矣。開通壅滯。辟其門戶。以熱邪之宜瀉也。簡案、蒼、作滄為是。滄、說文。寒也。枚乘傳。欲湯之滄。一人吹之。百人揚之。無益也。刺熱邪。宜發(fā)越而滄之也。

    凡刺寒邪

    (止)

    其氣存也

    日以溫、甲乙。日、作曰。馬志。溫、作除。非。甲乙。來、作去。其氣、作真氣。張云。溫者溫其正氣也。徐往徐來。欲和緩也。致其神者。致其陽氣。則寒邪自除。此釋上文。

    寒痹益溫也。補其虛則門戶閉而氣不泄。故虛實可調(diào)。真氣可存。此邪寒之宜溫也。志云。上節(jié)論開辟門戶以去邪。此論門戶已閉乃存正。

    刺癰者

    (止)

    用毫針也

    馬云。此承上文而言刺五邪之針。各有所宜用也。九針論。五曰鈹針。主大癰膿。兩熱爭者也。故此曰。刺癰者用鈹針。又四曰鋒針。主癰熱出氣。故此曰刺大者用鋒針。又六曰圓利針。主取遠痹者也。故此曰刺小者用圓利針。一曰針。主熱在頭身。故此曰刺熱者用針。又七曰毫針。主寒熱。痛痹在絡(luò)。故此曰刺寒者用毫針。

    介按、考癰疽刺法。其輕重徐疾。自有一定。在人心度量用之。不可亂施。蓋皮薄針深。反傷好肉。肉濃針淺。毒又難出。大抵腫高而軟者在肌肉。針四五分。腫下而堅者在筋脈。針六七分。腫平肉色不變者。附于骨也。宜針寸許。若毒生背腹肋脅等處。宜扁針斜入。以防透膜。針既透膿。視瘡口必有膿意如珠。斯時欲大開口。則將針斜出。欲小開口。則將針直出。所謂逆而奪之。順而取之也。

    解論

    張云。解結(jié)之論也。人與天地相參應(yīng)。必知其道。斯可與言解結(jié)矣。

    下有漸洳上生葦蒲

    張云。漸洳、伏泉也。下有漸洳。則上生葦蒲。內(nèi)外之應(yīng)。理所皆然。人之表里??刹焓⑺?。亦猶是也。志云。漸洳、濡濕之地。葦蒲生于水中。其質(zhì)柔弱。中抽堅莖。名曰蒲槌。內(nèi)剛外柔。為堅心之坎水。以比人之元陽。生于精水之中。故曰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謂充于形中之氣。生于天一水中。知所秉之濃薄。則知氣有多少矣。簡案、志注甚鑿。以葦蒲為一物。非也。然漸洳之解。為是。洳、說文作HT。漸濕也。詩。魏風。彼汾沮洳。集韻。漸洳、濕貌也。

    血氣減

    甲乙。減、作盛。

    熱則滋雨而在上

    馬云。暑熱則地氣上蒸。而滋雨氣在于上。所以物之氣。亦不在下而在上。其根當少汁。

    治厥者

    (止)

    以解結(jié)者也

    張云。此治厥之法。倘天時未溫。而必欲用針。則必藉火氣以熨調(diào)其經(jīng)。

    凡掌腋肘腳項脊之間。皆溪谷大節(jié)之交會。故當熨之溫之。則火氣通而血脈行。然后視其病脈。淖澤者。衛(wèi)氣浮也。故可刺而平之。堅緊者。邪氣實也。故當破而散之。厥逆除而宗氣下。乃可止針矣。結(jié)者邪之所聚。刺去其邪。即解結(jié)之謂也。

    用針之類

    (止)

    弗能取之

    甲乙。留于海、作留積在海。張云。凡用針者。必在調(diào)氣。人受氣于谷。

    故氣積于胃。然氣義有三。曰營氣。曰衛(wèi)氣。曰宗氣。清者為營。營在脈中。濁者為衛(wèi)。衛(wèi)在脈外。故各行其道也。宗氣、大氣也。大氣者。留止于上下之氣海。其下者。蓄于丹田。注足陽明之氣街。而下行于足。其上者。積于胸中。出于息道而為呼吸。凡此三者。皆所謂氣。當各求其屬而調(diào)之者也。(按氣街義如衛(wèi)氣篇曰知六腑之氣街者能知解結(jié)契紹于門戶當與此參閱)厥者逆也。陰寒之氣也。

    厥逆在足。則陽道不行。故宗氣不下。而血脈凝滯。不以火溫。不能取也。

    視其應(yīng)動者乃后取之而下之

    馬云。視其氣之來應(yīng)而動者。然后取其穴而下針焉。斯可也。張云。

    視其氣之應(yīng)手而動者。其微其甚。則虛實可知。然后用法取之。而氣自下矣。

    六經(jīng)調(diào)者

    (止)

    解結(jié)也

    甲乙。視而瀉之下。有通而決之一句。馬云。手足各有三陰三陽。謂之六經(jīng)也。六經(jīng)之脈各調(diào)和者。謂之不病。內(nèi)有一經(jīng)之脈。上實下虛而不通。此則足經(jīng)之氣。厥逆而上。故上實而下虛。其在外必有橫絡(luò)之脈。盛加于大經(jīng)之中。令其不通。乃視之可見者也。當視而瀉之。此亦所謂解結(jié)之法也。

    上寒下熱

    (止)

    上之者也

    甲乙注。一本合、作冷。張云。上寒下熱者。陽虛于上。而實于下也。當先刺項間。足太陽經(jīng)大杼、天柱、等穴。久當其針而補之。仍溫熨肩項之間。候其氣至。上熱與下相合。乃止其針。此所謂推其下者。而使之上也。

    上熱下寒

    (止)

    下之者也

    甲乙。陷之、作陷下。馬云。凡上熱下冷者。視其下脈之虛而陷之于經(jīng)絡(luò)者補之。使上之氣下乃止。此其熱在于上者。若引而下之。所謂引而下之之法也。

    大熱遍身

    (止)

    散之者也

    甲乙。因其、作因令。諸本。切之、作切推。馬志與此本同。甲乙作切推之下。至缺盆中。馬云。上文上寒下熱。上熱下寒。其熱非遍身者也。今大熱遍身??穸勔娧哉Z。以無為有。

    則熱之極也。足陽明經(jīng)多氣多血。為五臟六腑之海。故當視其足陽明之大絡(luò)取之。虛則補之。血而實者則瀉之。

    又必因病患偃臥之際。醫(yī)工居其頭前。以兩手各用大指食指共四指。挾其頸之動脈而按之。即人迎、大迎、處也。又久而持之。又卷而切之。

    下至缺盆之中而后止。又如前法行之。候其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之法也。張云。蓋三陽在頭。故可獨取人迎。而推散其熱也。卷、同。

    一脈

    張云。猶言一經(jīng)也。

    真氣者

    (止)

    充身也

    甲乙。谷上有水字。張云。真氣即元氣也。氣在天者。受于鼻而喉主之。在水谷者。入于口而咽主之。然鐘于未生之初者。曰先天之氣。成于已生之后者。曰后天之氣。氣在陽分即陽氣。在陰即陰氣。在表曰衛(wèi)氣。在里曰營氣。在脾曰充氣。在胃曰胃氣。在上焦曰宗氣。在中焦曰中氣。在下焦曰元陰元陽之氣。皆無非其別名耳。

    正氣者

    (止)

    非虛風也

    甲乙。無來非實風又五字。虛風注太素云。非災(zāi)風也。志云。正氣者大塊噫氣。

    其名為風。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此天地之正氣也。張云。從一方來。謂太一所居之方也。風得時之正者。是為正風。然正風實風。本同一方。而此曰非實風者。以正風之來徐而和。故又曰正氣。實風之來暴而烈。故與虛風對言也。按歲露篇曰。諸所謂風者。皆發(fā)屋折樹木揚沙石。此虛風實風之謂也。

    邪氣者

    馬云。如冬居葉蟄之宮。而風自后來者是也。大義見歲露篇。

    合而自去

    甲乙無合字。張云。謂邪與正合而正勝之。故自去也。閔士先云。人秉天地之正氣所生。

    故天之正氣。與人之真氣相合。不能勝真氣者。合并之氣盛也。

    灑淅

    甲乙作凄索。張云。寒栗也。

    陽勝者

    (止)

    搏于皮膚之間

    張云。若與衛(wèi)氣相搏。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皆邪氣也。何獨曰寒則真氣去。去則虛。

    蓋氣屬陽。人以氣為主。寒勝則陽虛。所重在氣也。陽氣既虛。則陰寒搏聚于皮膚之間矣。簡案、馬以陽經(jīng)之氣勝陰經(jīng)。陰經(jīng)之氣勝陽經(jīng)釋之。且以寒則真氣去。去則虛云云。按下文為行則為癢之所因。并非也。

    其氣外發(fā)

    (止)

    為不仁

    甲乙行上有微字。留上有氣字。搖氣、注云。一本作淫氣。諸本為痹、作則痹。

    馬志與原文同。張云。邪之在表者。其氣外發(fā)。或腠理開。則汗為不斂?;蚝撩珓訐u。則毛悴而敗?;驓馔鶃硇?。則流而為癢。或邪留不去。則痛而為痹。若衛(wèi)氣受傷。虛而不行。則不知痛癢。是謂不仁。簡案、張搖下句。然不若作淫氣。義易通。

    虛邪偏容于身半

    (止)

    脈偏痛

    甲乙。虛、作淫。容、作客。簡案、中風偏枯之所因。的在于此。續(xù)命諸湯。立方之皆。亦本于此。

    骨蝕

    馬云。骨有所損也。張云。其最深者。內(nèi)傷于骨。是為骨蝕。謂侵蝕及骨也。簡案、骨蝕未詳。

    豈謂多骨附骨等之疽歟。

    有所疾前筋筋屈

    甲乙無一筋字。樓氏云。前筋二字。衍文也。筋當作結(jié)。簡案、今從樓說。

    筋溜

    甲乙。溜、作瘤。張云。有所疾前筋。謂疾有始于筋也。筋之初著于邪。則筋屈不得伸。若久居其間而不退。則發(fā)為筋溜。筋溜者。有所流注而結(jié)聚于筋也。即贅瘤之屬。下仿此。簡案、劉熙釋名云。瘤、流也。血氣聚所生瘤腫也。陳氏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堅而色紫。壘壘青筋。盤曲甚者。結(jié)若蚯蚓。

    腸溜

    甲乙作腸疸。注。腸、一本作瘍。張云。留而不反。則蓄積于中。流注于腸胃之間。乃結(jié)為腸溜。簡案、腸溜、他書未見詳論其證者。俟考。甲乙腸疽亦同。

    昔瘤

    張云。其有久者。必數(shù)歲而后成也。然其始也。按之雖柔?;蛏匣蛳?。已有所結(jié)。及其久也。

    氣漸歸之。津液留之。復(fù)中邪氣。則易于日甚。乃結(jié)為昔瘤。昔瘤者。非一朝夕之謂。簡案、即宿瘤也。

    骨疽

    張云。又有按之而堅者。其深中骨。是氣因于骨而然。骨與氣并。其結(jié)日大。名為附骨疽也。

    簡案、骨疽不言有膿。此似指骨瘤而言。陳氏云。骨瘤者。形色紫黑。堅硬如石。疙瘩高起。推之不移。昂昂堅貼于骨。

    肉疽

    張云。又有結(jié)于肉中者。則宗氣歸之。宗、大也。以陽明之氣為言。邪留為熱。則潰腐肌肉。

    故為膿。無熱則結(jié)為粉漿之屬。聚而不散。是為肉疽。簡案、無膿而謂之肉疽。此亦似指肉瘤而言。陳氏云。

    肉瘤者。軟若綿。硬似饅。皮色不變。不緊不寬。終年只似覆肝

    凡此數(shù)氣者

    (止)

    有常名也

    張云。雖有常名。而發(fā)無常處。無常處則形證亦無常矣。此所以變化無常也。

    樓氏云。此皆虛邪中人為病。弗去而久留著。故積歲累月。而成疽瘤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