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諸本無篇字。
目
(止)
下為內
馬云。、眼角也。目外決于面者為銳。(俗云外眼角)在內近鼻者為內。(俗云內眼角)眼之上胞屬于外。眼之下胞屬于內也。志云。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上為外。下為內者。乃太陽陽明之氣。主于上下之目也。簡案、此節(jié)與癲狂不相涉。必是古經(jīng)殘文。
癲疾始生
陽明太陰
張云。先不樂。神志將亂也。頭重痛。視舉目赤。厥氣上行也。甚作極已而煩心。躁急不寧也。此皆癲疾將作之兆。顏、天庭也。候之于顏。邪色必見于此也。當取手太陽支正、小海。手陽明偏歷、溫溜。手太陰太淵、列缺等穴。瀉去邪血。必待其血色變而后止針也。甲乙。視上有直字。
血甚作極已而煩心
諸本作血變而止。癲疾始作。當改。
引口啼呼
血變而止
張云。引口者。牽引歪斜也?;驗樘浜??;驗榇?。當候于手陽明太陽二經(jīng)。
察病所在而刺之。穴如前。強、堅強也。左右牽引。病多在絡。故左強者當攻右。右強者當攻左。必候其血變而止。此繆刺之法也。
足太陽陽明太陰太陽
諸本陰下有手字。下太陽。吳本作手太陰。非。張云。足太陽之委陽、飛陽、仆參、金門。
足陽明三里、解溪。足太陰隱白、公孫等穴皆主之。手陽明經(jīng)穴同前。
置其血于瓠壺之中
骨也
志云。瓠壺、葫蘆也。致其血于壺中。發(fā)時而血獨動者。氣相感召也。
如厥氣搏于手太陰太陽。則血于壺中獨動。感天氣太陽之運動也。不動者。病入于地水之中。故當灸骨二十壯。經(jīng)云。陷下則灸之。此疾陷于足太陽太陰。故當灸足太陽之骨。馬云。骨穴名長強。
齒諸分肉
不治
甲乙。、作頷。居、作倨。馬云。、苦感切。舊釋以為饑黃起行。今此篇與雜病篇有曰痛當有定所。想頷與可通用。屈原賦離騷云。長頷亦何傷。又可總稱。張云。之釋義云饑而面黃色。乃與經(jīng)旨不相合。動輸篇言。自腦出下客主人。則此當在腦之下。鬢之前??椭魅酥?。其即鬢骨之上。兩太陽之間為也。骨癲疾者。病深在骨也。其齒諸穴分肉之間。皆邪氣壅閉。故為脹滿。形則羸。唯骨獨居。汗出于外。煩悶于內。已為危證。若嘔多沃沫。氣泄于下者。尤為脾腎俱敗。必不可治。
志云。、葉坎。面也。分肉溪谷也。溪谷屬骨。骨居者。骨肉不相親也。簡案、、馬與甲乙符為是。考工記。矩之直者為倨。骨倨即強直之義。當從甲乙。
身倦攣急大
甲乙作身卷攣急脈大。簡案、馬張并云。其脈急大。甲乙為是。
暴仆
張云。暴仆、猝倒也??v、弛縱也。治此者。如脈脹滿。則盡刺之以出其血。如脈不滿。
則灸足太陽經(jīng)。挾項之天柱、大杼穴。又灸足少陽經(jīng)之帶脈穴。此穴相去于腰計三寸許。諸分肉。本輸謂諸經(jīng)分肉之間。及四肢之輸。凡脹縱之所。皆當取也。王氏證治準繩云□氣下泄。
則自腎間正氣虛脫于下。故死。癲發(fā)如狂者。由心之陽不勝陰氣之逆。神明散亂。陽氣暴絕。故如狂。猶燈將滅而明也。
狂始生
陽明
甲乙。始上有之字??嗯魃婆?。張云。神不足則悲?;陚麆t狂妄不精。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肝乘脾則苦怒。血不足則善恐、皆得之憂而且饑。致傷臟氣也。取手太陰之太淵、列缺。手陽明之偏歷、溫溜。足太陰之隱白、公孫。足陽明之三里、解溪等穴。并可治之。必候其血色變而止針也。
狂始發(fā)
馬云。上節(jié)言始生。而此曰始發(fā)。則病已成而發(fā)也。
舌下少陰
張云。手陽明太陽太陰經(jīng)穴。俱如前。舌下者。任脈之廉泉也。少陰者。心經(jīng)之神門、少沖也。簡案、手太陽上文不言取之。張偶誤耳。舌下少陰。蓋謂足少陰廉泉穴。
不盛釋之也
甲乙。盛下有者字。馬云。如不盛。則釋之而不取也。張云。當釋之無論也。
狂言驚
甲乙。言、作喜。是。
少氣之所生也
張云。氣衰則神怯。所以妄見妄聞而驚呼也。
兩
甲乙。、作頷。簡案、諸家不注經(jīng)穴。
狂者多食
不發(fā)于外者
張云。多食見鬼。善暗笑者。以大善傷神所致。難經(jīng)曰。脫陽者見鬼。
脫陰者目盲也。志云。不發(fā)于外者。冷笑而無聲也。心氣虛故冷笑。心氣實則大笑矣。
未應如此者
張云。謂狂病新起。未有如上文五節(jié)之見證也。
曲泉
簡案、此穴屬厥陰肝經(jīng)。見本輸篇。而甲乙諸書。未有言及動脈者。唯外臺云。橫向脛二寸。當脈中是也。
以法取之
馬云。如前置血于瓠之中。而驗之也。張云。如不已。則當照前五節(jié)求法以取之。
灸骨二十壯
甲乙作灸骨二十壯。骨者、尾屈也。志云。骨乃督脈之所循。督脈與肝脈會于頭項。故灸骨。引厥陰之脈氣。復從下散也。
風逆
取井經(jīng)也
張云。風感于外。厥氣內逆。是為風逆。身漯漯、皮毛寒栗也。唏然、時寒氣咽。
抽息而噤也。饑則煩。飽則變動不寧。風邪逆于內也。手太陰表里。肺與大腸也。足少陰、腎也。足陽明、胃也。清、寒冷也。取滎取井取經(jīng)。即指四經(jīng)諸穴為言。漯、音磊。唏、音希。志云。風淫未疾。故暴腫。四肢漯漯。寒濕也。唏然、寒兢貌。乃風動水寒之氣。而見此證也。簡案、漯漯蓋漯之義。水攢聚貌。見木華海賦。此狀四肢暴腫也。張注雜病篇。唇漯漯然。云腫起貌是也。下文身漯漯亦同。唏、蓋唏噓之唏。唏噓又懼貌。故狀寒栗也。
足暴清
溫則瀉之
甲乙。煩、作。無小字。諸本緩作暖。當改。張云。足暴清、暴冷也。胸若將裂。腸若刀切。懊痛楚也。煩不能食。氣逆于中也。脈大小皆澀。邪逆于經(jīng)也。如身體溫暖。則當取足少陰以瀉之。身體清冷。則當取足陽明以補之。按、足少陰則涌泉、然谷。足陽明則厲兌、內庭、解溪、豐隆。
皆主厥逆。簡案、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乃脹之甚故也。甲乙為是。
下胸二脅
立快者是也
甲乙。二脅、作三肋間。動手間有應字。張云。下胸二脅。謂胸之下左右二脅之間也。蓋即足厥陰之章門、期門。令病患咳。其脈動而應手者。是其穴也。又當取之背。以手按之。其病立快者。乃其當刺之處。蓋足太陽經(jīng)。肺膈之間也。志云。胸下二脅。乃手太陰中府、云門之動脈處。簡案、胸下二字。若以為中府、云門。則不穩(wěn)當焉。
內閉不得溲
以長針
張云。此下四節(jié)。皆言厥逆兼證也。內閉不得溲者。病在水臟。故當刺足少陰經(jīng)之涌泉、筑賓。足太陽經(jīng)之委陽、飛揚、仆參、金門等穴。上即督脈尾骨之上。穴名長強。刺以長針。
第八針也。
氣逆
動者之經(jīng)也
張云。太陰脾經(jīng)。取隱白、公孫。陽明胃經(jīng)。取三里、解溪。厥陰肝經(jīng)。取章門、期門。甚則兼少陰、陽明而取之。動者之經(jīng)。謂察其所病之經(jīng)而刺之。以上二節(jié)。甲乙載三焦約內閉發(fā)不得大小便篇中。
少氣身漯漯也
補足少陰
馬云。身漯漯然而無所拘束。言吸吸然而無所接續(xù)。張云。身漯漯、寒栗也。言吸吸、氣怯也。此皆精虛不能化氣。故當補足少陰腎經(jīng)。志云氣不則體重。
短氣
去血絡也
志云。短氣者。氣上而短。故息短而不能連屬。若有動作。則氣更消索矣。張云。
此亦氣虛也。故宜補腎。但察有血絡。則當去之。按此二節(jié)。皆屬氣虛。不補手太陰而補足少陰者。陽根于陰。
氣化于精也。治必求本。于此可見。用針用藥。其道皆然。簡案、以上六節(jié)。馬志并為指癲狂而言。非也。風逆以下三節(jié)。張以為厥逆之兼證。然以甲乙推之。各章異義。亦不必癲狂厥逆也。
《醫(yī)門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著。六卷。依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而分門別類。每門分論、法、律三項。論是總論病證,法是治療法則,律是指出醫(yī)生在治療上的過失。
《原機啟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維德著。二卷,又附錄一卷。論眼病根源,制方要義,并附方義。附論眼病若干種,也較詳明。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諸本無篇字。
目
(止)
下為內
馬云。、眼角也。目外決于面者為銳。(俗云外眼角)在內近鼻者為內。(俗云內眼角)眼之上胞屬于外。眼之下胞屬于內也。志云。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上為外。下為內者。乃太陽陽明之氣。主于上下之目也。簡案、此節(jié)與癲狂不相涉。必是古經(jīng)殘文。
癲疾始生
(止)
陽明太陰
張云。先不樂。神志將亂也。頭重痛。視舉目赤。厥氣上行也。甚作極已而煩心。躁急不寧也。此皆癲疾將作之兆。顏、天庭也。候之于顏。邪色必見于此也。當取手太陽支正、小海。手陽明偏歷、溫溜。手太陰太淵、列缺等穴。瀉去邪血。必待其血色變而后止針也。甲乙。視上有直字。
血甚作極已而煩心
諸本作血變而止。癲疾始作。當改。
引口啼呼
(止)
血變而止
張云。引口者。牽引歪斜也?;驗樘浜??;驗榇?。當候于手陽明太陽二經(jīng)。
察病所在而刺之。穴如前。強、堅強也。左右牽引。病多在絡。故左強者當攻右。右強者當攻左。必候其血變而止。此繆刺之法也。
足太陽陽明太陰太陽
諸本陰下有手字。下太陽。吳本作手太陰。非。張云。足太陽之委陽、飛陽、仆參、金門。
足陽明三里、解溪。足太陰隱白、公孫等穴皆主之。手陽明經(jīng)穴同前。
置其血于瓠壺之中
(止)
骨也
志云。瓠壺、葫蘆也。致其血于壺中。發(fā)時而血獨動者。氣相感召也。
如厥氣搏于手太陰太陽。則血于壺中獨動。感天氣太陽之運動也。不動者。病入于地水之中。故當灸骨二十壯。經(jīng)云。陷下則灸之。此疾陷于足太陽太陰。故當灸足太陽之骨。馬云。骨穴名長強。
齒諸分肉
(止)
不治
甲乙。、作頷。居、作倨。馬云。、苦感切。舊釋以為饑黃起行。今此篇與雜病篇有曰痛當有定所。想頷與可通用。屈原賦離騷云。長頷亦何傷。又可總稱。張云。之釋義云饑而面黃色。乃與經(jīng)旨不相合。動輸篇言。自腦出下客主人。則此當在腦之下。鬢之前??椭魅酥?。其即鬢骨之上。兩太陽之間為也。骨癲疾者。病深在骨也。其齒諸穴分肉之間。皆邪氣壅閉。故為脹滿。形則羸。唯骨獨居。汗出于外。煩悶于內。已為危證。若嘔多沃沫。氣泄于下者。尤為脾腎俱敗。必不可治。
志云。、葉坎。面也。分肉溪谷也。溪谷屬骨。骨居者。骨肉不相親也。簡案、、馬與甲乙符為是。考工記。矩之直者為倨。骨倨即強直之義。當從甲乙。
身倦攣急大
甲乙作身卷攣急脈大。簡案、馬張并云。其脈急大。甲乙為是。
暴仆
(止)
不治
張云。暴仆、猝倒也??v、弛縱也。治此者。如脈脹滿。則盡刺之以出其血。如脈不滿。
則灸足太陽經(jīng)。挾項之天柱、大杼穴。又灸足少陽經(jīng)之帶脈穴。此穴相去于腰計三寸許。諸分肉。本輸謂諸經(jīng)分肉之間。及四肢之輸。凡脹縱之所。皆當取也。王氏證治準繩云□氣下泄。
則自腎間正氣虛脫于下。故死。癲發(fā)如狂者。由心之陽不勝陰氣之逆。神明散亂。陽氣暴絕。故如狂。猶燈將滅而明也。
狂始生
(止)
陽明
甲乙。始上有之字??嗯魃婆?。張云。神不足則悲?;陚麆t狂妄不精。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肝乘脾則苦怒。血不足則善恐、皆得之憂而且饑。致傷臟氣也。取手太陰之太淵、列缺。手陽明之偏歷、溫溜。足太陰之隱白、公孫。足陽明之三里、解溪等穴。并可治之。必候其血色變而止針也。
狂始發(fā)
馬云。上節(jié)言始生。而此曰始發(fā)。則病已成而發(fā)也。
舌下少陰
張云。手陽明太陽太陰經(jīng)穴。俱如前。舌下者。任脈之廉泉也。少陰者。心經(jīng)之神門、少沖也。簡案、手太陽上文不言取之。張偶誤耳。舌下少陰。蓋謂足少陰廉泉穴。
不盛釋之也
甲乙。盛下有者字。馬云。如不盛。則釋之而不取也。張云。當釋之無論也。
狂言驚
甲乙。言、作喜。是。
少氣之所生也
張云。氣衰則神怯。所以妄見妄聞而驚呼也。
兩
甲乙。、作頷。簡案、諸家不注經(jīng)穴。
狂者多食
(止)
不發(fā)于外者
張云。多食見鬼。善暗笑者。以大善傷神所致。難經(jīng)曰。脫陽者見鬼。
脫陰者目盲也。志云。不發(fā)于外者。冷笑而無聲也。心氣虛故冷笑。心氣實則大笑矣。
未應如此者
張云。謂狂病新起。未有如上文五節(jié)之見證也。
曲泉
簡案、此穴屬厥陰肝經(jīng)。見本輸篇。而甲乙諸書。未有言及動脈者。唯外臺云。橫向脛二寸。當脈中是也。
以法取之
馬云。如前置血于瓠之中。而驗之也。張云。如不已。則當照前五節(jié)求法以取之。
灸骨二十壯
甲乙作灸骨二十壯。骨者、尾屈也。志云。骨乃督脈之所循。督脈與肝脈會于頭項。故灸骨。引厥陰之脈氣。復從下散也。
風逆
(止)
取井經(jīng)也
張云。風感于外。厥氣內逆。是為風逆。身漯漯、皮毛寒栗也。唏然、時寒氣咽。
抽息而噤也。饑則煩。飽則變動不寧。風邪逆于內也。手太陰表里。肺與大腸也。足少陰、腎也。足陽明、胃也。清、寒冷也。取滎取井取經(jīng)。即指四經(jīng)諸穴為言。漯、音磊。唏、音希。志云。風淫未疾。故暴腫。四肢漯漯。寒濕也。唏然、寒兢貌。乃風動水寒之氣。而見此證也。簡案、漯漯蓋漯之義。水攢聚貌。見木華海賦。此狀四肢暴腫也。張注雜病篇。唇漯漯然。云腫起貌是也。下文身漯漯亦同。唏、蓋唏噓之唏。唏噓又懼貌。故狀寒栗也。
足暴清
(止)
溫則瀉之
甲乙。煩、作。無小字。諸本緩作暖。當改。張云。足暴清、暴冷也。胸若將裂。腸若刀切。懊痛楚也。煩不能食。氣逆于中也。脈大小皆澀。邪逆于經(jīng)也。如身體溫暖。則當取足少陰以瀉之。身體清冷。則當取足陽明以補之。按、足少陰則涌泉、然谷。足陽明則厲兌、內庭、解溪、豐隆。
皆主厥逆。簡案、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乃脹之甚故也。甲乙為是。
下胸二脅
(止)
立快者是也
甲乙。二脅、作三肋間。動手間有應字。張云。下胸二脅。謂胸之下左右二脅之間也。蓋即足厥陰之章門、期門。令病患咳。其脈動而應手者。是其穴也。又當取之背。以手按之。其病立快者。乃其當刺之處。蓋足太陽經(jīng)。肺膈之間也。志云。胸下二脅。乃手太陰中府、云門之動脈處。簡案、胸下二字。若以為中府、云門。則不穩(wěn)當焉。
內閉不得溲
(止)
以長針
張云。此下四節(jié)。皆言厥逆兼證也。內閉不得溲者。病在水臟。故當刺足少陰經(jīng)之涌泉、筑賓。足太陽經(jīng)之委陽、飛揚、仆參、金門等穴。上即督脈尾骨之上。穴名長強。刺以長針。
第八針也。
氣逆
(止)
動者之經(jīng)也
張云。太陰脾經(jīng)。取隱白、公孫。陽明胃經(jīng)。取三里、解溪。厥陰肝經(jīng)。取章門、期門。甚則兼少陰、陽明而取之。動者之經(jīng)。謂察其所病之經(jīng)而刺之。以上二節(jié)。甲乙載三焦約內閉發(fā)不得大小便篇中。
少氣身漯漯也
(止)
補足少陰
馬云。身漯漯然而無所拘束。言吸吸然而無所接續(xù)。張云。身漯漯、寒栗也。言吸吸、氣怯也。此皆精虛不能化氣。故當補足少陰腎經(jīng)。志云氣不則體重。
短氣
(止)
去血絡也
志云。短氣者。氣上而短。故息短而不能連屬。若有動作。則氣更消索矣。張云。
此亦氣虛也。故宜補腎。但察有血絡。則當去之。按此二節(jié)。皆屬氣虛。不補手太陰而補足少陰者。陽根于陰。
氣化于精也。治必求本。于此可見。用針用藥。其道皆然。簡案、以上六節(jié)。馬志并為指癲狂而言。非也。風逆以下三節(jié)。張以為厥逆之兼證。然以甲乙推之。各章異義。亦不必癲狂厥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