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綿萆薢

    《中國藥典》:綿萆薢拼音注音Mián Bì Xiè英文名RHIZOMA DIOSCOREAE SEPTEMLOBAE來源

    本品為薯蕷科植物綿萆薢Dioscorea septemloba Thunb.或福州薯蕷Dioscorea futschauensis Uline ex R. kunth 的干燥根莖。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切片,曬干。

    性狀

    本品為不規(guī)則的斜切片,邊緣不整齊,大小不一,厚2~5mm。外皮黃棕色至黃褐色,有稀疏的須根殘基,呈圓錐狀凸起。切面灰白色至淺灰棕色,黃棕色點狀維管束散在。質(zhì)疏松,略呈海綿狀。氣微,味微苦。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

    鑒別

    本品粉末淡黃棕色。淀粉粒眾多,單粒卵圓形、橢圓形、類圓形、類三角形或不規(guī)則形,有的一端尖突,有的呈瘤狀,直徑10~70μm,臍點裂縫狀,人字狀、點狀、層紋大多不明顯。草酸鈣針晶多成束,長90~210μm。薄壁細胞多角形,橢圓形或長方形,壁略增厚,紋孔明顯。木栓細胞棕黃色,多角形,壁平直。

    歸經(jīng)

    歸腎、胃經(jīng)。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利濕去濁,祛風通痹。用于淋病白濁,白帶過多,濕熱瘡毒,腰膝痹痛。

    用法用量

    9~15g。

    摘錄《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綿萆薢拼音注音Mián Bì Xiè別名

    大萆薢、萆薢

    英文名Rhizoma Dioscoreae Septemlobae來源

    為薯蕷科植物綿萆解Dioscorea septemloba Thunb.的根莖。秋、冬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地疏林或灌叢中。主產(chǎn)浙江、福建、江西。

    原形態(tài)

    多年生纏繞草質(zhì)藤本。莖左旋,圓柱形。單葉互生,葉形變異較大,有時一株從基部至頂部全為三角狀心形,全緣或微波狀,上面被白色粗毛,有時基部為掌狀心形,邊緣5~9深裂,中裂或淺裂,至頂部為三角狀心形,不裂,葉脈多數(shù)和為9,葉干后不變黑。雄花序為圓錐花序,雌花序為下垂圓錐花序。蒴果寬倒卵形,翅長1.3~1.5cm,寬2~2.5cm,干后棕褐色?;ㄆ?~8月,果期7~10月。

    化學成分

    含薯蕷皂甙(dioscin)、纖細薯蕷皂甙(gracillin),另含有原薯蕷皂甙(protodioscin)、原纖細薯蕷皂甙(protogracillin, kikubasaponin)及甲基原纖細薯蕷皂甙。

    性味

    性平、味苦。

    功能主治

    利濕去濁,祛風通痹。

    備注

    同屬植物福州薯蕷D.futschauensis Vline的根莖同作綿萆薢入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綿萆薢拼音注音Mián Bì Xiè別名

    畚箕斗、山畚箕、山薯、狗糞棵、大萆薢

    英文名Severlobed Yam來源

    藥材基源:為薯蕷科植物綿萆薢或福州薯蕷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Dioscorea septemloba J.Q.Xi,M.Mizuno et W.L.Zhao. 2.Dioscorea futschuensis Uline ex R.Knuth

    采收和儲藏:秋、冬一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切片,曬干。置通風干燥處。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綿萆薢生于海拔450-700m的山坡路旁疏林下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1.綿萆薢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江西。

    原形態(tài)

    1.綿萆薢 多年生纏繞草質(zhì)藤本。根莖橫生,分枝,粗大,直徑2-5cm,干后質(zhì)地疏松,海棉狀,外皮灰黃色,生多數(shù)細長須根。莖左旋,圓柱形。單葉互生;葉片稍革質(zhì),形態(tài)變化較大,基部葉掌狀深心形,上部葉片卵形,邊緣波狀或全緣,下面網(wǎng)脈明顯,兩面疏被白硬毛。雄花序腋生,總狀,雄花有梗,與花被共長4-5mm;花被新鮮時橙黃色,干后褐色;雄蕊6,有時僅3枚發(fā)育。蒴果成熟時反曲下垂,翅近半圓形,先端微凹,基部圓形,長1.5-1.8cm,寬約1.2cm。種子扁卵圓形,直徑4-5mm,四周圍有薄膜狀翅。花期6-7月,果期7-10月。 2.福州薯蕷 多年生纏繞草質(zhì)藤本。根莖橫走,不規(guī)則長圓柱形,外皮黃褐色。莖左旋。單葉互生;葉片稍革質(zhì),形狀變化較大,基部葉掌狀深心形,不等,7淺裂,上部葉片卵狀三角形。邊緣波狀或近全緣,下面網(wǎng)脈明顯,兩毛疏被白硬毛。雄花序腋生,總狀,雄花有梗,與花冠共長4-5mm;花冠新鮮時橙黃色,干后褐色;雄蕊6,有時僅3枚發(fā)育。蒴果成熟時反曲下垂,翅近半圓形,先端凹,端基部圓形,長1.5-1.8cm,寬1-1.2cm。種子扁卵圓形,直徑4-5mm,四周圍有薄膜狀翅。花期6-7月,果期7-10月。

    性狀

    (1)綿革薢 根莖多為縱切或 切的圓片,大小不等,厚2-5mm;外皮黃棕色,較厚,周邊多卷曲,切面淺黃白色,粗糙。有黃棕色點狀維管束散在。質(zhì)疏松,略呈海棉狀。氣微,味微苦辛。 (2)福州薯蕷 根莖呈不規(guī)則長圓柱形,長6-16cm,直徑1-4.5cm。表面凹凸不平,黃褐色,具不規(guī)則皺縮鉤紋及分散瘤狀突起的莖痕。質(zhì)堅硬,難折斷。商品多切成薄片,厚2-3mm,斷面灰白色或黃白色,粉性,散有點狀維管束。質(zhì)較疏松,略呈海綿狀。氣微,味微苦辛。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1)綿革薢 外層為數(shù)列木栓細胞。皮層中散有粘液細胞,長 100-140μm,直徑約 100μm,內(nèi)含草酸鈣針晶束,維管束散在,外韌型,皮層和中柱的薄壁細胞間有明顯的間隙,細胞中含淀粉粒,圓形或卵圓形,長17-25μm,臍點點狀。 (2)福州薯蕷 與綿萆薢相似。唯木栓細胞層下方的皮層細胞木質(zhì)化,具壁孔。淀粉粒較大,長徑40-58μm,短徑17-27μm,臍點橫裂縫狀。 粉末特征:淡黃棕色。淀粉粒多,單粒卵圓形、橢圓形。類圓形、類三角形或不規(guī)則形,有的一端尖,有的圣瘤狀,直徑 10-70μm,臍點裂縫狀、人字狀、點狀,層紋大多不明顯。草酸鈣針晶多成束,長90-210μm。薄壁細胞多角形,橢圓形或長方形,壁略增厚,紋孔明顯。木柱細胞棕黃色,多角形,壁平直。

    化學成分

    福州薯蕷根莖含甾體皂甙,白花延齡草甙(trillin),薯蕷皂甙(dioscin),纖細薯蕷皂甙(gracillin)。從其酸水解物中分離得到:薯蕷皂甙元(diosgen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薯蕷皂甙元棕櫚酸酯(diosgenin palmitate),△3.5-脫氧替告皂甙元(△3.5-deoxytigogenin)。

    鑒別

    理化鑒別(1)取粉末2g,加水30ml,水溶加熱10min,濾過。取濾液2ml置具塞試管中,振搖1min。產(chǎn)生大量的蜂窩狀泡沫,放置10min,泡沫未有明顯的消失。(檢查皂式)(2)取上述濾液,加入2%紅細胞混懸液5-10滴,放置數(shù)分鐘,血細胞逐漸被溶解而使溶液呈淡紅色透明狀。(檢查皂甙)。

    (3)取本品粉末2g,加80%乙醇加熱浸提,濾過。濾液蒸去乙醇,放冷,殘渣溶于少量醋酸中,加醋酐和濃硫酸,應顯紫紅色。(檢查皂式) (4)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1g,2mol/L鹽酸約10ml,加熱水解4h,濾過。殘渣用水洗至中性,60℃真空干燥2h,加石油醚(60-90℃)回流提取4h,提取液蒸干后加氯仿2ml溶解作供試液;另取薯蕷皂甙元和25一異螺甾-3.5-二烯對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含lmg作對照。各取10μl點于同一硅膠-10%CMC板上,用氯仿-丙酮(93:7)展開,噴霧3%磷鉬酸醇試液,加熱顯色。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色斑點。

    性味

    苦;辛;平

    功能主治

    祛風濕;利濕濁;消腫毒。主風濕痹痛;腰膝酸痛;小便混濁;淋瀝;白帶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20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臨床應用

    用于淋病白濁,白帶過多,濕熱瘡毒,腰膝痹痛。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Lè Yuǎn別名白茨葉(《分類草藥性》),白竻花葉(《福建中草藥》)。出處《生草藥性備要》來源為五加科植物白竻的嫩枝葉。全年可采。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刺三甲“條。性味《本草求原》:“苦辛,微寒?!肮δ苤髦沃伟b腫,療瘡,疥癩,......
  • 拼音注音Bái Lè Zhī Yè別名白茨葉、白勒遠英文名Acanthopanox trifoliatus (L.)Merr.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白簕的嫩枝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L......
  • 拼音注音Bái Fěn Jué別名小蕨萁來源蕨類中國蕨科華北粉背蕨Aleuritopteris kuhnii (Milde)Ching,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東北、內(nèi)蒙古、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河南、四川、貴州、云南。性味苦,寒。功能......
  • 拼音注音Bái Fěn Ténɡ別名獨腳烏桕、夜牽牛、白面水雞、青龍跌打、山葫蘆、山雞蛋、飛龍接骨來源為葡萄科白粉藤屬植物白粉藤Cissus modecoides Planch. var. subintegra Gagnep.,以根、藤、葉......
  • 拼音注音Bái Fěn Dié別名白蝴蝶、粉蝶、菜白蝶英文名White butterfly出處始載于《中國藥用動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粉蝶科動物白粉蝶成蟲的全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eris rapae (Linnaeus )采收和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