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簡明醫(yī)彀》 火證

    經(jīng)曰∶諸痛癢瘡瘍,皆屬于心。諸禁鼓栗,如喪神守;諸逆沖上;諸躁狂越,皆屬于火。諸腹脹大;諸病有聲,鼓之如鼓;諸病腫,疼酸驚駭;諸轉(zhuǎn)反戾,水液混濁;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又曰∶諸熱瞀,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駭驚,嚏嘔喉痹,耳鳴及聾,嘔涌溢食不下,目不明,暴注,暴病暴死,皆屬于火。又五火者∶喜動心火,怒動肝火,思動脾火,憂動肺火,恐動腎火,兼以君、相二火,七火日熾,左腎一水,奚能勝之?;鹦办軤q,則耗損元氣,煎熬真陰,陰血既虧,則陽火愈盛,津液枯涸,諸火熱之證生焉。治火之要∶微者,涼藥清解;甚者;苦寒直折;極者,溫藥從治(調(diào)酒炒、姜制,或少加姜、桂,為寒藥之向?qū)?。)三法不已,當滋腎補血,是壯水制火,養(yǎng)陰抑陽之理。經(jīng)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脈虛浮為虛火,宜補;洪大為實火,宜瀉。見于何部,而于本經(jīng)補瀉之。細澀而急數(shù)者,乃陰虛火動,宜滋培之。治肥人火兼清痰,治瘦人火兼養(yǎng)血,熱極生風,防風通圣散(方見中風。)

    主方

    (治實火)黃連黃柏黃芩梔子(等分)水煎熱服。

    心、小腸火,倍黃連,加木通、生地、甘草、淡竹葉;肝火加柴胡、白芍,膽火加龍膽草;脾火倍梔子加滑石、防風、白芍、枳殼,胃火加石膏;肺火倍枯片芩,加桑皮、地骨皮、甘草,大腸火,條黃芩、枳殼;腎、膀胱火,黃柏、知母(鹽水炒,又退骨蒸熱。)連翹散郁火,瀉諸經(jīng)客熱。玄參去上焦浮游之火,除無根失守之火,尤能壯水制火。青黛瀉五臟郁火,又清肺、肝火。人中白瀉肝火,療勞熱。甘草緩急速之火。人中黃清陰火,理傷寒疫癘大熱。薄荷葉祛上焦風火。梔子去三焦屈曲之火,從小便出。大黃、芒硝瀉有余實火。瀉實火藥中暫加酒煮大黃數(shù)分,效速。

    補中益氣湯

    治虛火最效(方見虛損)。

    益元散

    瀉實火有功(方見暑證。)

    升陽散火湯

    治男、婦四肢筋骨肌表俱熱如火,捫之烙手。此因血虛或胃虛,食生冷之物,郁遏陽氣于脾土之中?;鹩粢税l(fā)之。

    升麻葛根獨活羌活白芍人參(各六分)柴胡防風(各三分)甘草(二分)上加生姜三片,水煎熱服。

    滋陰降火湯

    治陰虛血少,陽火妄動,為骨蒸等證。

    當歸地黃(生涼血,熱補血)麥冬(二錢)天門冬(二錢)白芍甘草(炙)白術(shù)(各一錢)知母黃柏(蜜炒)遠志陳皮川芎(各七分)上加生姜、燈心,水煎服。氣虛加參、;嗽加五味、阿膠;痰加貝母、栝蔞;吐血加丹皮、藕節(jié)汁、焦荊芥、焦蒲黃;骨蒸熱加地骨皮,甚者青蒿、鱉甲、胡黃連、銀柴胡之類;火盛者用涼藥,少兼溫散。

    麥門冬湯

    治病后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脅脹滿,上氣喘急,五心煩熱,渴而躁悶等證。

    麥冬(七分)天門冬(七分)桑白皮(七分)五味子(九粒)紫菀茸貝母(各六分)桔梗甘草(各五分)生地黃淡竹葉(各一錢)上加姜、棗,水煎服。

    涼膈散

    瀉三焦六經(jīng)諸火。加黃連,名清心湯。

    大黃樸硝甘草(各一錢)連翹(一錢五分)梔子黃芩薄荷(各五分)上水盞半煎,入蜜一匙,和勻服。

    三補丸

    瀉三焦火,令元氣安,故名。加大黃去黃連,名三黃丸。

    黃芩黃柏黃連共為末,滴水丸服(加梔子,名金花丸。每百丸茶下。)

    生姜瀉腸湯

    治大陽實熱,腹脹不通,口舌生瘡。

    生姜橘皮竹茹(各五分)生地黃(錢半)白術(shù)茯苓黃芩梔子(各一錢)樸硝(二錢)桂心(五分)上加棗(一枚),水煎服。

    黃連解毒湯

    三焦實火,五臟積熱,內(nèi)外火熾,口瘡煩渴,便赤。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柴胡芍藥連翹(等分)上加燈心二十枝,水煎服。減柏、柴、芍、翹,余各二兩,加黑丑(為末)滑石(水飛。各四兩)共為末,水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治諸經(jīng)火邪,熱毒瘡、腸癰腫,筋脈拘攣,切牙,驚悸,淋濁,痔漏。

    簡便方

    清火。

    扁柏葉泡湯飲,或、或芹,焯食皆去熱。

    又方悉尼頻食,大治火熱之病。糞清大解熱毒。

    又方童便以其出于二陰竅,故性寒治火,然而源從太陽經(jīng)來,不傷胃氣。古人猶謂便溺及乳,人有七情之火,特取驢、馬、牛、羊者。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汪讱庵
  • 作者:
    黃宮繡
  • 作者:
    張宗祥
  • (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chǎn)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 、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 10000 余。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

    學術(shù)價值:

    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作者:
  • 作者:
    李時珍
  • 作者:
    趙學敏
  • 作者:
    葉桂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七卷。原書己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基礎(chǔ)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術(shù)價值:

    首創(chuàng)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