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婦科心鏡(上)/ 婦人嘔吐候

    作者: 徐春甫

    夫嘔吐之證,由脾胃有邪冷,谷氣不理所為也。胃氣水谷之海,其氣不調(diào)而有風(fēng)冷乘之,冷搏于胃,胃氣逆則令嘔吐也。按《良方》嘔吐之疾,非特脾胃虛冷而嘔吐也,亦有胃熱而嘔者,亦有胃中冷、胃口熱而吐者,亦有痰盛而嘔者,亦有血弱而嘔者。經(jīng)云∶無陰則嘔是也,不可一概用藥,非徒無益,而反害之。

    胃冷而嘔吐者,宜用人參丁香散、理中丸、半夏丸、人參七味丸。胃熱而嘔吐者,小柴胡湯、蘆根湯、竹茹湯之屬。胃中冷,胃口熱而嘔吐者,霍香正氣散加姜棗煎,沉冷服即止。

    痰盛嘔吐者,二陳湯、半夏茯苓湯。

    妊娠惡阻者,茯苓丸,更詳本門施治。血不歸原而嘔吐者,十全大補(bǔ)湯加陳皮、半夏、藿香、姜、棗煎服。有香港腳而嘔吐者,宜審本門。

    人參丁香散治婦人臟腑虛冷,脾胃氣弱,食即嘔吐,水谷不消。

    人參(一錢) 白術(shù) 丁香 砂仁 草果(各三分) 當(dāng)歸 白豆蔻 藿香葉 甘草(各五分)橘皮 神曲 訶子(各三分)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姜棗煎湯調(diào)下。

    (仁齋)半夏丸治胃冷積,嘔逆不下食。

    半夏(一升,皮硝水泡七次,為末,姜汁搜,和干) 白面(一升)

    上羅半夏為細(xì)末,以水搜面丸,如彈子大,以白水煮,令浮起則熟。初吃四丸,日二服。

    漸加至十五丸,旋煮旋服,似覺病漸減,又重合一料尤佳,忌羊肉。服二料之后,若病根未盡除去,再不可合半夏丸,宜服人參七味丸,與半夏相間服亦可。

    人參七味丸與半夏相間服亦可。

    人參 白術(shù)(各五兩) 濃樸(姜汁炒) 細(xì)辛(各四兩) 生姜(八兩,末) 陳皮(三兩)桂心(二兩)

    上為細(xì)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飲湯下十五丸,漸加二十丸,忌桃、李、雀肉、生冷。

    理中丸治胃寒嘔吐。(方見脾胃門。)

    五苓散治男子、婦人一切嘔吐。除桂,加半夏制,每服一錢,以生姜自然汁調(diào)和如面,候半時(shí)久,再以白湯一小盞,調(diào)開溫服。

    竹茹湯治胃熱嘔吐。

    干葛(三兩) 半夏(湯泡七次,姜汁半盞,水半盞,煮干用一兩) 甘草(三錢)

    上咀,每服半兩,水盞半,姜三片、竹茹一丸、棗一枚,煎一盞,溫服。

    一人傷寒,得汗后身涼數(shù)日,忽嘔吐,藥與飲食俱不能下。醫(yī)進(jìn)丁香、藿香、滑石等藥,下咽即吐。許學(xué)士云∶此正汗后余熱留胃院,竹茹湯相當(dāng),亟治,與之,實(shí)時(shí)愈。

更多中醫(yī)書籍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yàn)脈證,辨析透徹,對(duì)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 作者:
    李用粹
  • 作者:
    唐慎微
  • 作者:
    張璐
  •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作者:
    滑壽
  • 作者:
    李中梓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