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發(fā)明》)茴香四神散治諸疝痛。
小茴香 南木香 穿山甲(炮) 全蝎(微炒。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酒水各半盞煎服。
(丹溪)山楂橘核丸治諸疝痛。
山楂(四兩) 橘核(炒) 茴香(炒) 山梔(炒。各二兩) 柴胡 牡丹皮 桃仁(炒)大茴香(炒。各一兩) 吳茱萸(泡,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空心鹽湯下十丸。
(丹溪)腎氣丸治前證。
小茴香(炒) 破故紙(炒) 吳茱萸(鹽炒。各半兩) 葫蘆巴(七錢半) 木香(三錢半)
上為末,蘿卜汁丸,梧桐子大,鹽湯下五十丸。
(丹溪)五葉湯治疝氣腫痛極效。
枇杷葉 野蘇葉 椒葉 蒼耳葉 葡萄葉
上以水煎熏洗。
(丹溪)積疝丸治諸疝。
山楂(炒,一兩) 茴香(炒,半兩) 牡丹皮 柴胡(各三錢)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鹽湯下。
(丹溪)蒼術附子湯治疝作痛。
蒼術(鹽水炒) 香附子(鹽水炒) 黃柏(酒炒各一錢) 青皮 玄胡索 益智 桃仁(各七分)茴香(炒) 附子(鹽炒) 甘草(各五分)
上為末,作湯,服后一痛過更不再作。
(《局方》)香殼散治小腸疝,腹 痛,筋急陰股中痛,昏悶不省人事。
舶上茴香(鹽炒) 枳殼(麩炒。各一兩) 沒藥(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不拘時并進二三服效。
(《寶鑒》)楝實丸治陰疝痛不可忍,及小腸氣痛。
川楝子(炒) 茴香(炒) 山茱萸肉 食茱萸(炒) 吳茱萸 青皮 陳皮 芫花(酷煮,減半)馬藺花(各等分)
上末,醋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
(《寶鑒》)天臺烏藥散治小腸疝氣,卒引臍腹疼痛。
烏藥 木香 茴香(炒) 青皮 良姜(炒。各半兩) 檳榔(二個) 川楝子(十個) 巴豆(七十粒)
上先以巴豆微打破,用川楝子麩炒黑,去麩及巴豆不用,其余藥同為細末。每服一錢,溫酒下,甚者姜酒下。
(《寶鑒》)川楝散治諸疝氣、小腸氣。
川楝子(一兩。用巴豆十五粒打破同炒黃去巴豆) 南木香 小茴香(鹽炒。各一兩)
上為末,空心酒下二錢。
(《集成》)薈陳紫蘇飲治小腸氣,腎核作痛。
蒼術 陳皮 紫蘇葉 川楝子(各二錢) 蔥白(五根) 甘草(五分)
上水盞半、姜五片煎八分,空心溫服。
(《局方》)聚香飲子治七疝,心腹及腰脅背脹疼痛皆效。
(《局方》)蟠蔥散治男子脾胃虛弱,氣滯不行,攻刺心腹連腰背脅痛,膀胱小腹諸疝氣,及婦人血氣刺痛。(二方并見氣門。)
(《局方》)五積散加鹽炒吳茱萸、小茴香各一錢,姜五片、蔥白五寸煎,空心熱服,治一切腸疝氣痛不可忍。(方見寒門。)
□
(《元戎》)加味五苓散治濕熱疝氣及偏墜腫痛。
本方加川楝子一分為末,空心米飲調下二錢。
(和劑)莪術丸治疝氣腹內塊痛、走痛、積氣痛。
莪術三棱 南星(各一兩) 山楂(二兩) 香附子(炒。各二錢) 黃連(同吳茱萸炒,去茱萸不用,凈連五錢) 桃仁 山梔 橘核(炒。各半兩)
上為末,姜汁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良方》)加味通心飲治諸疝脹痛,及小便不利。
木通 梔子(去殼) 黃芩 瞿麥 連翹 枳殼 川楝子 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燈心二十根、車前草五莖,煎七分溫服。
(《濟生》)葵子湯治膀胱實熱,腹脹小便不通,口舌干燥。
葵子(微炒) 豬苓 赤茯苓 枳實 瞿麥 木通 黃芩 車前子 滑石(各錢) 甘草(五分)
上水盞半,姜蔥煎空心服。
(《集成》)蒼術半夏丸治濕熱疝痛。
蒼術 半夏 南星 黃柏(炒) 山楂 白芷 神曲 昆布 滑石 吳茱萸(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守效丸治 疝之要藥,不痛。
蒼術 南星 半夏 白芷 川芎 枳實 山楂(各等分)
上為末,姜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鹽湯下。
(《集成》)參術湯治虛疝。(脈豁大者死。)
人參 蒼術 梔子 香附子 白術(各等分)
上咀,每服半兩,水盞半煎八分,空心服。
(《金匱》)烏頭桂枝湯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及身疼痛,灸刺諸藥不效者。
烏頭(大者,五枚 炮去皮尖,不 咀) 桂枝(煎湯,五合)
以蜜一斤煎減半去渣,以桂枝湯五合解之,令得一升,每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為中病,若自汗出、脈沉弦者,止用烏頭煎。
(《三因》)烏頭桂枝湯治風寒疝氣,腹中刺痛,手足不仁,身體拘急不得轉側,或致陰縮。
大烏頭(五枚,去皮尖,蜜煎過洗切) 桂心 白芍藥(各三錢) 甘草(一錢)
上咀,每服四錢,加姜棗煎服。
(《三因》)補腎湯治寒疝,大腹小腹疼痛,時復泄瀉,胸膈痞滿。
人參 黃 茯苓 白術 附子(炮。各一錢) 沉香(四分) 木瓜(一錢) 羌活(五分) 紫蘇川芎 甘草(炙。各二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加姜棗煎服。
(《百選》)十補丸治小腸寒疝。
附子(一大枚,用防風、銼墨豆一協(xié)議煮,附子去皮尖) 胡蘆巴 木香 巴戟天 川楝肉玄胡索 官桂 茄舶上 茴香 破故紙(炒。各一兩)
上末,糯米粉酒打糊丸,梧桐子大。朱砂為衣,空心酒下五十丸。
(《百選》)葫蘆巴丸治小腸氣、蟠腸氣、奔豚、疝氣、偏墜陰腫、小腹有形、卵上下來去,痛不可忍,或絞經(jīng)繞臍攻刺嘔吐者。
胡蘆巴(炒,半斤) 巴戟天(炒,三兩) 川楝子(炒,九兩) 川烏(炮,三兩) 茴香(炒,十兩)吳茱萸(炮,五兩,炒)
上為末,酒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空心酒下。
(《寶鑒》)沉香桂附丸治中氣虛弱脾胃虛寒,臟腑積冷,心腹 痛,手足厥逆,便利無度,七疝引痛不可忍,喜熱熨少緩者。
沉香 附子(炮) 官桂 干姜(炮) 良姜 川烏(炮) 茴香(炒) 吳茱萸(湯泡。各一兩)
上末,好醋糊丸,梧桐子大??招拿罪嬒挛迨?,漸加七八十丸。
(東垣)丁香楝實丸治寒疝氣血留滯。
當歸(酒洗) 附子(炮) 川楝肉 茴香(各一兩)
上銼,好酒三升同煮,酒盡焙干為末,入沒藥、丁香、木香(各五分) 全蝎(十三枚)玄胡索(半兩) 為末,酒糊丸,酒下。
(《集成》)神應散治寒疝、諸疝心腹痛不可忍,散氣開郁。
玄胡索 胡椒 小茴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
(《集成》)牡丹丸治寒疝心腹氣血刺痛。
牡丹皮(四兩,一凈) 川烏(炮去皮尖) 桃仁(同上) 桂枝 青皮(各等分)
上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
(《集成》)橘核散治同前。
橘核 桃仁 梔子仁 川烏(炮) 吳茱萸(泡。各一兩)
上水盞半煎七分,溫服。
(《集成》)硫黃丸治疝氣甚至手足厥冷,上沖心腹欲死者,二三服除根。
硫黃(熔化即投水中去毒,研為末) 陳皮 荔枝核(為粗末,炒焦黃)
上等分為末,飯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丸,酒下,立止。甚者只用六丸,不可多服。
(《集成》)桃仁湯治 疝寒氣凝結。
桃仁 吳茱萸 桂枝 白蒺藜 青皮 茯苓 檳榔(各七分) 木香(三分,磨汁) 海藻 枳殼 三棱 莪術(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煎空心服。
(《局方》)奪命丹治遠年近日小腸疝氣,偏墜搐痛,臍下撮痛,以致悶亂,及生腎硬日漸澀長,陰間濕癢成瘡。
吳茱萸(凈一斤四兩。用酒、醋、湯、童便各浸一宿,焙干用) 澤瀉(二兩)
上為細末,酒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局方》)茱萸內消丸治腎經(jīng)虛弱膀胱為邪氣所搏結,成寒疝陰 偏大。
吳茱萸 山茱萸(去核) 肉桂 馬藺花 陳皮 木香 山藥 川楝子 青皮 茴香(炒。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局方》)鹽煎散治冷疝寒氣卒痛。
草果 砂仁 檳榔 濃樸(姜制) 羌活 蒼術 陳皮 肉蔻(煨) 蓽澄茄 枳殼 良姜 茯苓 茴香 川芎 麥芽 甘草(各四分)
上咀,作一服水煎,入鹽少許,空心服。
(《醫(yī)林》)金鈴散治疝氣,作痛時,先曲腳腰啼哭,唇干額汗,或外腎釣上,陰囊偏大。治小兒疝氣極效。
金鈴子(半兩) 砂仁(七錢半) 蓽澄茄 木香(各半兩)
上為末,鹽湯或酒調下二錢。
(《醫(yī)林》)四神丸治疝氣脹痛不已。
吳茱萸(凈一兩半,酒浸、拌醋浸) 香附子(凈,一兩) 蓽澄茄 木香(各半兩)
上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乳香、蔥湯任下。
(《醫(yī)林》)金鈴丸治膀胱腫痛,并小腸陰囊腫,毛間出水。
金鈴子(五兩) 馬藺花(炒) 茴香(炒) 海蛤( ) 破故紙 菟絲子(制) 海帶(各二兩)
木香 丁香(各一兩)
上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酒下。
(《醫(yī)林》)香蝎散治疝膀胱小腸氣痛不可忍。
乳香 蝎梢(各一錢) 川烏(去皮尖生用,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鹽湯少許,空心調下。
(《三因》)蔥白散治一切寒疝作痛。
當歸 川芎 枳殼(炒) 濃樸(制) 官桂 青皮 干姜(炮) 茴香(炒) 茯苓 川楝肉 麥芽(炒) 神曲(炒) 三棱(炮) 莪術(煨) 熟地黃 白芍藥 木香 人參(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蔥白三莖、鹽少許水煎,空心溫服。
(《良方》)蜀椒散治寒疝心痛如刺,繞臍腹中痛,自汗出,氣欲絕。
川椒(一錢,去目及合口者,微炒出汗) 附子(制) 干姜(炒) 半夏(制) 桂心 甘草(炙。各半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粳米半合、姜三片、棗三枚煎六分,溫服。
(《良方》)吳茱萸丸治寒疝心腹痛,面目青黃,不思飲食,縱食嘔逆,肌體羸瘦。
吳茱萸(湯泡) 當歸 赤茯苓 甘草(炙。各半兩) 白術 干姜(炮) 半夏(制)赤芍藥 前胡 桂心 陳皮 川椒(去目炒) 附子(制) 人參 木香(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湯送下,日三服。
(《良方》)三增茴香丸治腎與膀胱俱虛,為邪氣搏結,遂成寒疝。伏留不散,臍腹痛,陰核偏大,膚囊壅腫重墜瘡瘍時出黃水,或長怪肉,累治不痊。致令腎經(jīng)閉結,陰陽不通,外腎腫脹,冷硬如石漸大,皆由頻服熱藥內攻,或因兜取以致如此。用藥溫導陽氣,漸退寒邪,補虛消散疝氣,能使復元。一應寒疝之疾,久新不過三料。
第一料藥∶用舶上茴香(用鹽半兩同炒焦黃和鹽) 川楝肉(炒) 沙參(洗) 木香(各一兩)
上為細末,米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下,日三服。小病此一料可安,才盡便可服第二料藥。
第二料藥∶加下項藥∶蓽茇(一兩) 檳榔(五錢)
又加入前藥內,通共六味,重五兩半,為細末,如前丸服。若病未愈便服第三料藥。
第三料藥∶又加下項藥∶白茯苓(四兩) 黑附子(半兩。泡去皮臍)
上共前藥重十兩,如前丸服,加至三十丸,新久大病三料愈。小腸氣發(fā)頻三十年者,寒疝氣至如栲栳大者皆可消散,神效。
(《良方》)木香導氣丸治一切小腸疝氣,腹下痛,氣積下元冷。脾胃不和并宜服之,神效。
木香 乳香 丁香 川楝子 大茴香 香附子 破故紙(炒) 葫蘆巴(炒) 三棱 杜仲(姜炒去絲) 甘草(各一兩)
上為細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日進三服。
(《良方》)芫花丸治寒疝積聚動搖,大者如鱉,小者如杯,乍來乍去,在于小腹及腸胃間,或大腑不通,腸鳴,寒氣上搶,胸脅滿悶。
芫花(二兩,醋炒) 川椒(炒) 川大黃(炒) 川烏頭(制) 細辛 赤芍藥 桂心 赤茯苓 木香(各一兩) 吳茱萸(湯泡微炒) 半夏(泡) 桔梗(半兩)
上末,楝蜜丸,梧桐子大。酒送下七丸,日進三服,下物如泥。
(《良方》)茴香楝實丸治諸疝痛。
小茴香 川楝子(各兩半) 吳茱萸(二兩) 海藻(酒洗) 青皮(各一兩) 木香 澤瀉(各半兩) 青鹽(三錢) 三棱(醋炒) 莪術(酷炒。各七錢半) 黑牽牛(七錢,半生半炒)
上將川楝、茴香、茱萸用酒、醋、童便各浸半日,又用巴豆去皮、斑蝥去翅足各二十五個,以川楝、茴香、青皮同炒得所,去豆、蝥不用,余為細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十五丸,鹽湯下。
(《良方》)海藻丸治奔豚、疝氣、膀胱小腸氣、 疝、木腎、小兒偏墜。
海藻(洗焙) 木香 檳榔 川椒(去目炒) 甘遂(各半兩) 川烏(半兩,炮。小兒不用,老人用一錢) 吳茱萸(四錢,炒) 茴香(炒) 澤瀉(各二錢) 豬苓(去皮,三錢) 白牽牛 黑牽牛(各取頭末,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空心溫酒或鹽湯下五十丸加至百丸,利下黃涎為效。十五歲以下者服二十五丸至五十丸。此藥不特利大便,亦利小便。服藥后忌甘草,相反。
(《局方》)三白散治膀胱濕熱相乘,陰囊腫大,小便不利。
白牽牛(二兩) 桑白皮(炒) 白術(炒) 陳皮(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姜湯調下。
(《局方》)復元通氣散治前證。
舶上茴香 穿山甲 蛤粉(炒。各二兩) 牽牛頭末 玄胡索 陳皮 木香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前熱酒調下。
(子和)禹功散治同前。
黑牽牛(頭末,四兩) 茴香(炒一兩)
為末,姜汁點湯,臨睡調服二錢。
(《本事》)立效散治同前。
川芎 川楝子 青皮 舶上茴香 牽牛(炒) 桃仁(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無灰酒一盞煎,食前溫服。
(《良方》)宣胞丸治外腎腫痛。
黑牽牛(頭末,半生半熟) 青木香(一兩。斑蝥七個同炒,去蝥不用) 川木通(炒。各一兩)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或鹽湯送下。
(《良方》)神效丸治腎囊腫大。
黑牽牛(一兩,炒黃色 香熟為度) 舶上硫黃(研為末,拌牽牛,五錢)
上二味和極勻,將牽牛紙襯于地上一宿研末用,蒸餅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下。
(《良方》)川楝子丸治諸疝氣,一切下部之疾,腫痛悉皆治之。
川楝子肉(凈,一斤,分作四分制。一分用麩一合、斑蝥四十九個同炒,麩黃色去麩、蝥不用。
一分用麩一合、巴豆四十九粒同炒,麩黃色去麩,巴不用。一分用鹽一兩、茴香一協(xié)議炒,黃色為度,去鹽、茴香不用。一分用麩一合、巴戟一兩同炒,麩黃色去麩,戟不用。) 青木香 破故紙(炒香。各一兩)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甚者日進三次,食前服。
(《醫(yī)林》)青木香丸治寒濕疝氣,結硬如石,或控睪丸而痛。得于坐臥濕地,房勞過度,宜此溫利,極效。
黑牽牛(頭末,一錢二分) 破故紙(炒香。各一兩) 蓽澄茄 木香(各三錢) 檳榔(酸粟米飯裹之,紙包煨,令紙焦去飯。四錢)
上共為細末,滴水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水下。
(《醫(yī)林》)蕩疝丹治疝氣痛,外腎腫墜。
川楝肉(炒) 小茴香(炒) 破故紙(炒) 牽牛(頭末各一兩) 青皮 陳皮(各三錢) 廣術 木香(各四錢)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
(《醫(yī)林》)當歸散治疝氣大便秘,或因血氣凝滯引小腹撮痛。唇青者不治。
官桂 牽牛(頭末,各半兩) 當歸 大黃 桃仁(去皮尖焙。各二錢半) 全蝎(錢半)
上咀,每服二錢,用蜜二匙煎,溫服。以后藥煎服,調和胃氣。
陳皮 青皮 木香 砂仁 茯苓 甘草 生姜
上等分,水煎服。
(《百選》)桃仁膏治氣血凝滯,疝氣、膀胱、小腸氣,痛不可忍。
桃仁(炒,去皮尖研) 茴香(炒。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蔥白二寸煨熟,蘸藥細嚼,空心熱酒下。
(《局方》)玉燭散治血疝。
四物湯加大黃、樸硝、枳實、濃樸煎服。
2007年07月10日 發(fā)布
《藥品注冊管理辦法》于2007年6月18日經(jīng)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局務會審議通過,現(xiàn)予公布,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局長:邵明立
二○○七年七月十日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發(fā)明》)茴香四神散治諸疝痛。
小茴香 南木香 穿山甲(炮) 全蝎(微炒。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酒水各半盞煎服。
(丹溪)山楂橘核丸治諸疝痛。
山楂(四兩) 橘核(炒) 茴香(炒) 山梔(炒。各二兩) 柴胡 牡丹皮 桃仁(炒)大茴香(炒。各一兩) 吳茱萸(泡,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空心鹽湯下十丸。
(丹溪)腎氣丸治前證。
小茴香(炒) 破故紙(炒) 吳茱萸(鹽炒。各半兩) 葫蘆巴(七錢半) 木香(三錢半)
上為末,蘿卜汁丸,梧桐子大,鹽湯下五十丸。
(丹溪)五葉湯治疝氣腫痛極效。
枇杷葉 野蘇葉 椒葉 蒼耳葉 葡萄葉
上以水煎熏洗。
(丹溪)積疝丸治諸疝。
山楂(炒,一兩) 茴香(炒,半兩) 牡丹皮 柴胡(各三錢)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鹽湯下。
(丹溪)蒼術附子湯治疝作痛。
蒼術(鹽水炒) 香附子(鹽水炒) 黃柏(酒炒各一錢) 青皮 玄胡索 益智 桃仁(各七分)茴香(炒) 附子(鹽炒) 甘草(各五分)
上為末,作湯,服后一痛過更不再作。
(《局方》)香殼散治小腸疝,腹 痛,筋急陰股中痛,昏悶不省人事。
舶上茴香(鹽炒) 枳殼(麩炒。各一兩) 沒藥(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不拘時并進二三服效。
(《寶鑒》)楝實丸治陰疝痛不可忍,及小腸氣痛。
川楝子(炒) 茴香(炒) 山茱萸肉 食茱萸(炒) 吳茱萸 青皮 陳皮 芫花(酷煮,減半)馬藺花(各等分)
上末,醋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
(《寶鑒》)天臺烏藥散治小腸疝氣,卒引臍腹疼痛。
烏藥 木香 茴香(炒) 青皮 良姜(炒。各半兩) 檳榔(二個) 川楝子(十個) 巴豆(七十粒)
上先以巴豆微打破,用川楝子麩炒黑,去麩及巴豆不用,其余藥同為細末。每服一錢,溫酒下,甚者姜酒下。
(《寶鑒》)川楝散治諸疝氣、小腸氣。
川楝子(一兩。用巴豆十五粒打破同炒黃去巴豆) 南木香 小茴香(鹽炒。各一兩)
上為末,空心酒下二錢。
(《集成》)薈陳紫蘇飲治小腸氣,腎核作痛。
蒼術 陳皮 紫蘇葉 川楝子(各二錢) 蔥白(五根) 甘草(五分)
上水盞半、姜五片煎八分,空心溫服。
(《局方》)聚香飲子治七疝,心腹及腰脅背脹疼痛皆效。
(《局方》)蟠蔥散治男子脾胃虛弱,氣滯不行,攻刺心腹連腰背脅痛,膀胱小腹諸疝氣,及婦人血氣刺痛。(二方并見氣門。)
(《局方》)五積散加鹽炒吳茱萸、小茴香各一錢,姜五片、蔥白五寸煎,空心熱服,治一切腸疝氣痛不可忍。(方見寒門。)
□
(《元戎》)加味五苓散治濕熱疝氣及偏墜腫痛。
本方加川楝子一分為末,空心米飲調下二錢。
(和劑)莪術丸治疝氣腹內塊痛、走痛、積氣痛。
莪術三棱 南星(各一兩) 山楂(二兩) 香附子(炒。各二錢) 黃連(同吳茱萸炒,去茱萸不用,凈連五錢) 桃仁 山梔 橘核(炒。各半兩)
上為末,姜汁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良方》)加味通心飲治諸疝脹痛,及小便不利。
木通 梔子(去殼) 黃芩 瞿麥 連翹 枳殼 川楝子 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燈心二十根、車前草五莖,煎七分溫服。
(《濟生》)葵子湯治膀胱實熱,腹脹小便不通,口舌干燥。
葵子(微炒) 豬苓 赤茯苓 枳實 瞿麥 木通 黃芩 車前子 滑石(各錢) 甘草(五分)
上水盞半,姜蔥煎空心服。
(《集成》)蒼術半夏丸治濕熱疝痛。
蒼術 半夏 南星 黃柏(炒) 山楂 白芷 神曲 昆布 滑石 吳茱萸(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守效丸治 疝之要藥,不痛。
蒼術 南星 半夏 白芷 川芎 枳實 山楂(各等分)
上為末,姜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鹽湯下。
(《集成》)參術湯治虛疝。(脈豁大者死。)
人參 蒼術 梔子 香附子 白術(各等分)
上咀,每服半兩,水盞半煎八分,空心服。
□
(《金匱》)烏頭桂枝湯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及身疼痛,灸刺諸藥不效者。
烏頭(大者,五枚 炮去皮尖,不 咀) 桂枝(煎湯,五合)
以蜜一斤煎減半去渣,以桂枝湯五合解之,令得一升,每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為中病,若自汗出、脈沉弦者,止用烏頭煎。
(《三因》)烏頭桂枝湯治風寒疝氣,腹中刺痛,手足不仁,身體拘急不得轉側,或致陰縮。
大烏頭(五枚,去皮尖,蜜煎過洗切) 桂心 白芍藥(各三錢) 甘草(一錢)
上咀,每服四錢,加姜棗煎服。
(《三因》)補腎湯治寒疝,大腹小腹疼痛,時復泄瀉,胸膈痞滿。
人參 黃 茯苓 白術 附子(炮。各一錢) 沉香(四分) 木瓜(一錢) 羌活(五分) 紫蘇川芎 甘草(炙。各二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加姜棗煎服。
(《百選》)十補丸治小腸寒疝。
附子(一大枚,用防風、銼墨豆一協(xié)議煮,附子去皮尖) 胡蘆巴 木香 巴戟天 川楝肉玄胡索 官桂 茄舶上 茴香 破故紙(炒。各一兩)
上末,糯米粉酒打糊丸,梧桐子大。朱砂為衣,空心酒下五十丸。
(《百選》)葫蘆巴丸治小腸氣、蟠腸氣、奔豚、疝氣、偏墜陰腫、小腹有形、卵上下來去,痛不可忍,或絞經(jīng)繞臍攻刺嘔吐者。
胡蘆巴(炒,半斤) 巴戟天(炒,三兩) 川楝子(炒,九兩) 川烏(炮,三兩) 茴香(炒,十兩)吳茱萸(炮,五兩,炒)
上為末,酒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空心酒下。
(《寶鑒》)沉香桂附丸治中氣虛弱脾胃虛寒,臟腑積冷,心腹 痛,手足厥逆,便利無度,七疝引痛不可忍,喜熱熨少緩者。
沉香 附子(炮) 官桂 干姜(炮) 良姜 川烏(炮) 茴香(炒) 吳茱萸(湯泡。各一兩)
上末,好醋糊丸,梧桐子大??招拿罪嬒挛迨?,漸加七八十丸。
(東垣)丁香楝實丸治寒疝氣血留滯。
當歸(酒洗) 附子(炮) 川楝肉 茴香(各一兩)
上銼,好酒三升同煮,酒盡焙干為末,入沒藥、丁香、木香(各五分) 全蝎(十三枚)玄胡索(半兩) 為末,酒糊丸,酒下。
(《集成》)神應散治寒疝、諸疝心腹痛不可忍,散氣開郁。
玄胡索 胡椒 小茴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
(《集成》)牡丹丸治寒疝心腹氣血刺痛。
牡丹皮(四兩,一凈) 川烏(炮去皮尖) 桃仁(同上) 桂枝 青皮(各等分)
上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
(《集成》)橘核散治同前。
橘核 桃仁 梔子仁 川烏(炮) 吳茱萸(泡。各一兩)
上水盞半煎七分,溫服。
(《集成》)硫黃丸治疝氣甚至手足厥冷,上沖心腹欲死者,二三服除根。
硫黃(熔化即投水中去毒,研為末) 陳皮 荔枝核(為粗末,炒焦黃)
上等分為末,飯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丸,酒下,立止。甚者只用六丸,不可多服。
(《集成》)桃仁湯治 疝寒氣凝結。
桃仁 吳茱萸 桂枝 白蒺藜 青皮 茯苓 檳榔(各七分) 木香(三分,磨汁) 海藻 枳殼 三棱 莪術(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煎空心服。
(《局方》)奪命丹治遠年近日小腸疝氣,偏墜搐痛,臍下撮痛,以致悶亂,及生腎硬日漸澀長,陰間濕癢成瘡。
吳茱萸(凈一斤四兩。用酒、醋、湯、童便各浸一宿,焙干用) 澤瀉(二兩)
上為細末,酒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局方》)茱萸內消丸治腎經(jīng)虛弱膀胱為邪氣所搏結,成寒疝陰 偏大。
吳茱萸 山茱萸(去核) 肉桂 馬藺花 陳皮 木香 山藥 川楝子 青皮 茴香(炒。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局方》)鹽煎散治冷疝寒氣卒痛。
草果 砂仁 檳榔 濃樸(姜制) 羌活 蒼術 陳皮 肉蔻(煨) 蓽澄茄 枳殼 良姜 茯苓 茴香 川芎 麥芽 甘草(各四分)
上咀,作一服水煎,入鹽少許,空心服。
(《醫(yī)林》)金鈴散治疝氣,作痛時,先曲腳腰啼哭,唇干額汗,或外腎釣上,陰囊偏大。治小兒疝氣極效。
金鈴子(半兩) 砂仁(七錢半) 蓽澄茄 木香(各半兩)
上為末,鹽湯或酒調下二錢。
(《醫(yī)林》)四神丸治疝氣脹痛不已。
吳茱萸(凈一兩半,酒浸、拌醋浸) 香附子(凈,一兩) 蓽澄茄 木香(各半兩)
上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乳香、蔥湯任下。
(《醫(yī)林》)金鈴丸治膀胱腫痛,并小腸陰囊腫,毛間出水。
金鈴子(五兩) 馬藺花(炒) 茴香(炒) 海蛤( ) 破故紙 菟絲子(制) 海帶(各二兩)
木香 丁香(各一兩)
上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酒下。
(《醫(yī)林》)香蝎散治疝膀胱小腸氣痛不可忍。
乳香 蝎梢(各一錢) 川烏(去皮尖生用,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鹽湯少許,空心調下。
(《三因》)蔥白散治一切寒疝作痛。
當歸 川芎 枳殼(炒) 濃樸(制) 官桂 青皮 干姜(炮) 茴香(炒) 茯苓 川楝肉 麥芽(炒) 神曲(炒) 三棱(炮) 莪術(煨) 熟地黃 白芍藥 木香 人參(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蔥白三莖、鹽少許水煎,空心溫服。
(《良方》)蜀椒散治寒疝心痛如刺,繞臍腹中痛,自汗出,氣欲絕。
川椒(一錢,去目及合口者,微炒出汗) 附子(制) 干姜(炒) 半夏(制) 桂心 甘草(炙。各半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粳米半合、姜三片、棗三枚煎六分,溫服。
(《良方》)吳茱萸丸治寒疝心腹痛,面目青黃,不思飲食,縱食嘔逆,肌體羸瘦。
吳茱萸(湯泡) 當歸 赤茯苓 甘草(炙。各半兩) 白術 干姜(炮) 半夏(制)赤芍藥 前胡 桂心 陳皮 川椒(去目炒) 附子(制) 人參 木香(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湯送下,日三服。
(《良方》)三增茴香丸治腎與膀胱俱虛,為邪氣搏結,遂成寒疝。伏留不散,臍腹痛,陰核偏大,膚囊壅腫重墜瘡瘍時出黃水,或長怪肉,累治不痊。致令腎經(jīng)閉結,陰陽不通,外腎腫脹,冷硬如石漸大,皆由頻服熱藥內攻,或因兜取以致如此。用藥溫導陽氣,漸退寒邪,補虛消散疝氣,能使復元。一應寒疝之疾,久新不過三料。
第一料藥∶用舶上茴香(用鹽半兩同炒焦黃和鹽) 川楝肉(炒) 沙參(洗) 木香(各一兩)
上為細末,米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下,日三服。小病此一料可安,才盡便可服第二料藥。
第二料藥∶加下項藥∶蓽茇(一兩) 檳榔(五錢)
又加入前藥內,通共六味,重五兩半,為細末,如前丸服。若病未愈便服第三料藥。
第三料藥∶又加下項藥∶白茯苓(四兩) 黑附子(半兩。泡去皮臍)
上共前藥重十兩,如前丸服,加至三十丸,新久大病三料愈。小腸氣發(fā)頻三十年者,寒疝氣至如栲栳大者皆可消散,神效。
(《良方》)木香導氣丸治一切小腸疝氣,腹下痛,氣積下元冷。脾胃不和并宜服之,神效。
木香 乳香 丁香 川楝子 大茴香 香附子 破故紙(炒) 葫蘆巴(炒) 三棱 杜仲(姜炒去絲) 甘草(各一兩)
上為細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日進三服。
□
(《良方》)芫花丸治寒疝積聚動搖,大者如鱉,小者如杯,乍來乍去,在于小腹及腸胃間,或大腑不通,腸鳴,寒氣上搶,胸脅滿悶。
芫花(二兩,醋炒) 川椒(炒) 川大黃(炒) 川烏頭(制) 細辛 赤芍藥 桂心 赤茯苓 木香(各一兩) 吳茱萸(湯泡微炒) 半夏(泡) 桔梗(半兩)
上末,楝蜜丸,梧桐子大。酒送下七丸,日進三服,下物如泥。
(《良方》)茴香楝實丸治諸疝痛。
小茴香 川楝子(各兩半) 吳茱萸(二兩) 海藻(酒洗) 青皮(各一兩) 木香 澤瀉(各半兩) 青鹽(三錢) 三棱(醋炒) 莪術(酷炒。各七錢半) 黑牽牛(七錢,半生半炒)
上將川楝、茴香、茱萸用酒、醋、童便各浸半日,又用巴豆去皮、斑蝥去翅足各二十五個,以川楝、茴香、青皮同炒得所,去豆、蝥不用,余為細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十五丸,鹽湯下。
(《良方》)海藻丸治奔豚、疝氣、膀胱小腸氣、 疝、木腎、小兒偏墜。
海藻(洗焙) 木香 檳榔 川椒(去目炒) 甘遂(各半兩) 川烏(半兩,炮。小兒不用,老人用一錢) 吳茱萸(四錢,炒) 茴香(炒) 澤瀉(各二錢) 豬苓(去皮,三錢) 白牽牛 黑牽牛(各取頭末,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空心溫酒或鹽湯下五十丸加至百丸,利下黃涎為效。十五歲以下者服二十五丸至五十丸。此藥不特利大便,亦利小便。服藥后忌甘草,相反。
(《局方》)三白散治膀胱濕熱相乘,陰囊腫大,小便不利。
白牽牛(二兩) 桑白皮(炒) 白術(炒) 陳皮(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姜湯調下。
(《局方》)復元通氣散治前證。
舶上茴香 穿山甲 蛤粉(炒。各二兩) 牽牛頭末 玄胡索 陳皮 木香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前熱酒調下。
(子和)禹功散治同前。
黑牽牛(頭末,四兩) 茴香(炒一兩)
為末,姜汁點湯,臨睡調服二錢。
(《本事》)立效散治同前。
川芎 川楝子 青皮 舶上茴香 牽牛(炒) 桃仁(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無灰酒一盞煎,食前溫服。
(《良方》)宣胞丸治外腎腫痛。
黑牽牛(頭末,半生半熟) 青木香(一兩。斑蝥七個同炒,去蝥不用) 川木通(炒。各一兩)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或鹽湯送下。
(《良方》)神效丸治腎囊腫大。
黑牽牛(一兩,炒黃色 香熟為度) 舶上硫黃(研為末,拌牽牛,五錢)
上二味和極勻,將牽牛紙襯于地上一宿研末用,蒸餅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下。
(《良方》)川楝子丸治諸疝氣,一切下部之疾,腫痛悉皆治之。
川楝子肉(凈,一斤,分作四分制。一分用麩一合、斑蝥四十九個同炒,麩黃色去麩、蝥不用。
一分用麩一合、巴豆四十九粒同炒,麩黃色去麩,巴不用。一分用鹽一兩、茴香一協(xié)議炒,黃色為度,去鹽、茴香不用。一分用麩一合、巴戟一兩同炒,麩黃色去麩,戟不用。) 青木香 破故紙(炒香。各一兩)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甚者日進三次,食前服。
(《醫(yī)林》)青木香丸治寒濕疝氣,結硬如石,或控睪丸而痛。得于坐臥濕地,房勞過度,宜此溫利,極效。
黑牽牛(頭末,一錢二分) 破故紙(炒香。各一兩) 蓽澄茄 木香(各三錢) 檳榔(酸粟米飯裹之,紙包煨,令紙焦去飯。四錢)
上共為細末,滴水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水下。
(《醫(yī)林》)蕩疝丹治疝氣痛,外腎腫墜。
川楝肉(炒) 小茴香(炒) 破故紙(炒) 牽牛(頭末各一兩) 青皮 陳皮(各三錢) 廣術 木香(各四錢)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
(《醫(yī)林》)當歸散治疝氣大便秘,或因血氣凝滯引小腹撮痛。唇青者不治。
官桂 牽牛(頭末,各半兩) 當歸 大黃 桃仁(去皮尖焙。各二錢半) 全蝎(錢半)
上咀,每服二錢,用蜜二匙煎,溫服。以后藥煎服,調和胃氣。
陳皮 青皮 木香 砂仁 茯苓 甘草 生姜
上等分,水煎服。
(《百選》)桃仁膏治氣血凝滯,疝氣、膀胱、小腸氣,痛不可忍。
桃仁(炒,去皮尖研) 茴香(炒。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蔥白二寸煨熟,蘸藥細嚼,空心熱酒下。
(《局方》)玉燭散治血疝。
四物湯加大黃、樸硝、枳實、濃樸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