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熱經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張仲景等之說為經,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煩躁病有陰有陽,有虛有實。若峻藥治之,則恐助其邪;若遽瀉之,則反虛其本。所以宜乎清平淡滲,如五苓散、竹葉湯之類,則無顛覆之兇,而有中行之吉。用此而不奏效者,又當察其始病與既病先后之虛實而治之,效斯得矣。
□
治煩躁病,用清藥不效,必究其未病者,多是邪氣相干,要分表里汗下。若病后心煩,多是虛證,宜人參竹茹湯、酸棗仁湯之屬。已兼吐汗下者,有補陽益陰,退陰復陽之法,當于傷寒門煩躁證內求之,萬無一失。
發(fā)熱下利,手足厥逆,躁而不得臥者,五苓散治之。不效者,必死。
□
虛煩之證,雖屬于腎水竭,而心火盛?;蛞蚝皳w,或因誤治無端,或因煩勞過損,或因久病不愈,其類不一。要皆耗傷真元,而虛火炎上。故煩熱發(fā)于心,而躁熱根于腎;煩者躁所起,躁者煩所生。
厥冷脈沉,反生煩渴者何也?內傷元氣,外感寒邪。故寒邪入臟,伏于至陰,邪氣相持,從善所化,津液枯涸,故六脈沉遲,口苦舌干,反生煩渴,治宜干姜、附子之劑,復陰回陽。茍榮衛(wèi)失調,亢煩復起,有癥相似,而脈沉數,大便秘結,治宜三承氣湯下之。如大患之后,厥冷煩躁過甚,六脈無應,醫(yī)難治之。有表邪失治,變生虛煩何也?先因寒邪所折,汗未能周,妄行攻治,致其蓄熱上升,而成煩渴之證,宜以沖和湯和肌開表,次用消煩之劑,隨證治之。有汗下后大煩渴何也?表虛為寒所折,本當和解,反過汗下,故六脈洪數,表里俱熱,而不惡寒,腠理開疏,汗泄不已,津液衰少,煩渴過甚,宜以竹葉石膏湯,或梔子升麻湯、人參白虎湯,選而用之。
有大熱反惡寒,煩渴不已,發(fā)汗無效,治熱無功何也?寒邪入臟,陰不達陽,寒蓄于內,熱邪在腑,陽不和陰,熱郁于外,故陽元則生熱。甚則生煩,宜以陰旦湯通和表里,次用消渴之劑,隨證治之。
虛勞者,寒邪達入,誤治諸經,真元耗散,氣血俱虛、身熱煩躁,神舍失安,不能眠臥,以梔子豉湯治之。寒邪蓄滯于陰;陰不越陽,上盛下虛,身涼無熱,手足微溫,大便自利而煩渴,以竹葉石膏湯去石膏加附子治。寒邪發(fā)散未盡,肺浮身熱,欲喜飲水,而成積滯,故濕熱上升,而反見煩渴,以豬苓湯先疏導之,以止煩渴而和之。虛勞者,素多飲酒,或傷寒邪,積熱膀胱,謬為汗利,亡其津液,小便短少,大熱煩躁,以青龍湯去半夏重加天花粉,通和表里,而解煩躁,不可投用五苓散之劑。
治虛煩證,有用寒涼之劑,治熱愈熱、治煩愈煩何也?體弱之人內損元氣,外感風寒,或由汗下過傷,則元氣多虛,寒邪內鼓,虛火上炎,六脈洪數,浮而無力,舉之有余,按之不足,是為陽虛。若復用寒涼之藥,則脾胃受傷,而虛者益虛矣。宜以獨參湯和平益氣,次用人參黃 湯調下,五苓散清利之,熱退陽生虛煩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