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和劑》)五苓散治煩熱而渴。(方見傷寒門。)
(《和劑》)辰砂妙香散治心氣不足,精神恍惚,虛煩少睡。(方見健忘門。)
(《三因》)淡竹茹湯治心虛煩悶,頭痛氣短,內(nèi)熱不解,心中擾擾,及婦人產(chǎn)后心虛,驚悸煩悶。
麥門年(去心) 小麥(炒,二錢七分半) 甘草(炙,一錢) 人參 白茯苓(各二錢半) 半夏(制,二錢)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竹茹一塊,煎八分,食遠(yuǎn)服。
(《濟(jì)生》)小草湯治虛勞憂思過度,遺精白濁,虛煩不安。
小草 黃 當(dāng)歸(酒浸) 麥門冬(去心) 酸棗仁 石斛(各一兩) 人參 甘草(炙,五錢)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五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三因》)橘皮湯治動氣在下,不可發(fā)汗,發(fā)之反無汗,心中煩,骨節(jié)疼痛,目眩惡寒,會反嘔逆,谷不得入,宜服此。
橘皮(一兩半) 甘草 人參(二錢半) 竹茹(半兩)
上咀,每服四錢,姜三片、棗一枚,水鐘半,煎七分,空心服。
(《三因》)人參竹茹湯治胃口有熱,嘔吐逆,虛煩不安。
人參 半夏 竹茹(各一兩)
上咀,作六劑,每劑水一盞半,姜三片,煎八分,溫服。
(《醫(yī)林》)酸棗仁湯治霍亂吐下增劇,虛勞煩擾,奔?xì)庠谛刂胁坏妹?,或發(fā)寒熱,頭痛暈悶。
酸棗仁(一兩,炒) 人參 桂心(各一錢) 知母 茯苓(各三錢) 石膏( ,半兩) 甘草(炙,二錢)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人參竹葉湯治汗下后表里虛煩不可攻者。
竹葉 人參 甘草(各一兩) 半夏(二兩) 石膏 麥門冬(各五兩)
上咀,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五片、粳米一撮,煎七分,空心服。
竹葉麥門冬湯治大病后,表里俱虛,內(nèi)無津液,煩渴心躁,及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痛。不可汗宜此。
淡竹茹 麥門冬(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鐘,煎八分,不枸時服。
竹葉石膏湯治前證。(方見傷寒門。)
溫膽湯(方見驚悸門) 治大病后,虛煩不得臥,直心經(jīng)虛怯,觸事易驚。短氣時悸,或復(fù)自汗,并服之。
竹葉湯治大病后,及霍亂吐瀉后虛煩悶,內(nèi)熱不解。
竹葉 人參 麥門冬(去心) 半夏(制。各二錢半) 甘草(炙,五分)
上咀,每服四錢,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食遠(yuǎn)服。
地仙散治諸病后,煩熱不安,乃虛勞煩躁。
地骨皮(一兩) 防風(fēng)(五錢) 甘草(二錢)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鐘,姜五片,煎八分,食遠(yuǎn)服。
清心蓮子飲治心中蘊(yùn)熱虛煩。(方見遺精門。)
黃連阿膠湯治陰虛邪盛,熱煩于內(nèi),不得眠者。
扶陰散(方見傷寒門。)
干姜附子甘草湯治煩躁、脈沉微而不渴者。(方見傷寒門。)
□
《圣惠方》∶治夜不得眠。酸棗仁(半兩),炒黃為末,酒三合浸汁,先以粳米二合煮作粥,臨熟下棗仁汁,更煮三五沸,空心食之效。
一方∶治膽虛,睡臥不安,心中驚悸。用棗仁(一兩)炒香熟,搗細(xì)為末,每服二錢,竹葉湯調(diào)下,不枸時服。
一方∶治發(fā)汗不得,心中大煩,骨節(jié)疼痛,嘔逆,谷不入,用人參(少許),陳皮(二錢半),甘草、竹茹(各一錢),加姜棗,水煎,空心服。
一方∶治男婦虛煩不眠。用竹瀝一升,水四升,茯苓三兩同煎,取二升,分三服。
一方∶治大病后,晝夜虛煩不睡,心中多驚,用酸棗仁、榆白皮等分為末,煎汁溫服。
一方∶治心煩,用白術(shù)末,水調(diào)五分七服。
一方∶治煩不睡,用榆白皮陰干為末,每日朝夜用水五合,末三錢煎如膏服。兼治 、五淋。
《肘后方》∶從早夜連時不得眠,暮以新布火灸,以熨目,并蒸大豆更番囊盛枕,枕冷后,更易熱,終夜常枕熱立愈。
《食醫(yī)心鏡》∶治心中煩悶,此能益氣力,止渴??喙S熟煮,任意食之。又苦竹筍煮食,治消渴利水道下氣,理風(fēng)熱香港腳,取蒸熟食之。
《重樓玉鑰》(公元 1838 年)清.鄭梅澗(樞扶)撰。四卷。一、二卷論喉病的證冶方藥,三、四卷論喉病的針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和劑》)五苓散治煩熱而渴。(方見傷寒門。)
(《和劑》)辰砂妙香散治心氣不足,精神恍惚,虛煩少睡。(方見健忘門。)
(《三因》)淡竹茹湯治心虛煩悶,頭痛氣短,內(nèi)熱不解,心中擾擾,及婦人產(chǎn)后心虛,驚悸煩悶。
麥門年(去心) 小麥(炒,二錢七分半) 甘草(炙,一錢) 人參 白茯苓(各二錢半) 半夏(制,二錢)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竹茹一塊,煎八分,食遠(yuǎn)服。
(《濟(jì)生》)小草湯治虛勞憂思過度,遺精白濁,虛煩不安。
小草 黃 當(dāng)歸(酒浸) 麥門冬(去心) 酸棗仁 石斛(各一兩) 人參 甘草(炙,五錢)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五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三因》)橘皮湯治動氣在下,不可發(fā)汗,發(fā)之反無汗,心中煩,骨節(jié)疼痛,目眩惡寒,會反嘔逆,谷不得入,宜服此。
橘皮(一兩半) 甘草 人參(二錢半) 竹茹(半兩)
上咀,每服四錢,姜三片、棗一枚,水鐘半,煎七分,空心服。
(《三因》)人參竹茹湯治胃口有熱,嘔吐逆,虛煩不安。
人參 半夏 竹茹(各一兩)
上咀,作六劑,每劑水一盞半,姜三片,煎八分,溫服。
(《醫(yī)林》)酸棗仁湯治霍亂吐下增劇,虛勞煩擾,奔?xì)庠谛刂胁坏妹?,或發(fā)寒熱,頭痛暈悶。
酸棗仁(一兩,炒) 人參 桂心(各一錢) 知母 茯苓(各三錢) 石膏( ,半兩) 甘草(炙,二錢)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人參竹葉湯治汗下后表里虛煩不可攻者。
竹葉 人參 甘草(各一兩) 半夏(二兩) 石膏 麥門冬(各五兩)
上咀,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五片、粳米一撮,煎七分,空心服。
竹葉麥門冬湯治大病后,表里俱虛,內(nèi)無津液,煩渴心躁,及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痛。不可汗宜此。
淡竹茹 麥門冬(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鐘,煎八分,不枸時服。
竹葉石膏湯治前證。(方見傷寒門。)
溫膽湯(方見驚悸門) 治大病后,虛煩不得臥,直心經(jīng)虛怯,觸事易驚。短氣時悸,或復(fù)自汗,并服之。
竹葉湯治大病后,及霍亂吐瀉后虛煩悶,內(nèi)熱不解。
竹葉 人參 麥門冬(去心) 半夏(制。各二錢半) 甘草(炙,五分)
上咀,每服四錢,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食遠(yuǎn)服。
地仙散治諸病后,煩熱不安,乃虛勞煩躁。
地骨皮(一兩) 防風(fēng)(五錢) 甘草(二錢)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鐘,姜五片,煎八分,食遠(yuǎn)服。
清心蓮子飲治心中蘊(yùn)熱虛煩。(方見遺精門。)
黃連阿膠湯治陰虛邪盛,熱煩于內(nèi),不得眠者。
扶陰散(方見傷寒門。)
干姜附子甘草湯治煩躁、脈沉微而不渴者。(方見傷寒門。)
□
《圣惠方》∶治夜不得眠。酸棗仁(半兩),炒黃為末,酒三合浸汁,先以粳米二合煮作粥,臨熟下棗仁汁,更煮三五沸,空心食之效。
一方∶治膽虛,睡臥不安,心中驚悸。用棗仁(一兩)炒香熟,搗細(xì)為末,每服二錢,竹葉湯調(diào)下,不枸時服。
一方∶治發(fā)汗不得,心中大煩,骨節(jié)疼痛,嘔逆,谷不入,用人參(少許),陳皮(二錢半),甘草、竹茹(各一錢),加姜棗,水煎,空心服。
一方∶治男婦虛煩不眠。用竹瀝一升,水四升,茯苓三兩同煎,取二升,分三服。
一方∶治大病后,晝夜虛煩不睡,心中多驚,用酸棗仁、榆白皮等分為末,煎汁溫服。
一方∶治心煩,用白術(shù)末,水調(diào)五分七服。
一方∶治煩不睡,用榆白皮陰干為末,每日朝夜用水五合,末三錢煎如膏服。兼治 、五淋。
《肘后方》∶從早夜連時不得眠,暮以新布火灸,以熨目,并蒸大豆更番囊盛枕,枕冷后,更易熱,終夜常枕熱立愈。
《食醫(yī)心鏡》∶治心中煩悶,此能益氣力,止渴??喙S熟煮,任意食之。又苦竹筍煮食,治消渴利水道下氣,理風(fēng)熱香港腳,取蒸熟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