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餓螞蝗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餓螞蝗拼音注音è Mǎ Huánɡ別名

    山豆根[貴州]、粘身草、胃痛草、紅掌草

    來(lái)源

    豆科山綠豆屬植物餓螞蝗Desmodium sambuense (D. Don) DC.,以全株種子入藥。全年可采,洗凈曬干。

    性味

    甘,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食,止痛。用于胃痛,小兒疳積,腮腺炎,淋巴結(jié)炎,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0.3~1兩。

    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餓螞蝗拼音注音è Mǎ Huánɡ別名

    紅掌草(《峨嵋藥植》),山豆根、爛玉樹、大紅袍(《貴州草藥》),山螞蝗、粘身草(《廣西中草藥》)。

    出處

    《中國(guó)藥植提要》

    來(lái)源

    為豆科植物餓螞蝗全株。

    生境分布

    生長(zhǎng)在山坡草地或林邊。分布廣西、貴州、云南、福建、臺(tái)灣等地。

    原形態(tài)

    灌木。莖高1~2米,具棱角,疏被柔毛。3出復(fù)葉,小葉橢圓狀倒卵形,頂端小葉長(zhǎng)5.5~9厘米,闊3.5~5.4厘米,兩側(cè)較小,先端鈍或急尖,具硬尖,基部楔形,鈍,上面幾無(wú)毛,下面脈網(wǎng)上被緊貼的柔毛;葉柄長(zhǎng)1.5~4厘米;托葉小,鉆形。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長(zhǎng)達(dá)16厘米;苞片披針形,被緣毛,脫落,長(zhǎng)1厘米;花梗長(zhǎng)約5毫米;花紫色,長(zhǎng)10毫米;萼長(zhǎng)約4.5毫米,萼齒5,三角形,急尖,與萼筒等長(zhǎng):花冠蝶形,旗瓣圓形至長(zhǎng)橢圓形,翼瓣貼生于龍骨瓣上;雄蕊10;子房線形。腹背縫線被絹狀毛。莢果長(zhǎng)15~24毫米,密被褐色緊貼的絹狀毛,腹縫線縊縮,背縫線圓牙齒狀;節(jié)4~7,長(zhǎng)3毫米,闊2.5毫米?;ㄆ?~9月。

    性味

    ①《貴州草藥》:"性涼,味苦。"

    ②《廣西中草藥》:"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補(bǔ)虛,活血,止痛。治胃痛,小兒疳積,婦女干血癆。

    ①《峨嵋藥植》:"清熱發(fā)表。"

    ②《貴州草藥》:"補(bǔ)虛弱,活血,截瘧,鎮(zhèn)痛。"

    ③《廣西中草藥》:"消食止痛,解蛇毒。治胃痛,小兒疳積,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

    復(fù)方

    ①治腹痛:山豆根種子一分,研末服;或用根五錢,煎水服。(《貴州草藥》)

    ②治婦女干血癆:山豆根的根一兩。第一劑煎酒服,第二劑燉肉吃。(《貴州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餓螞蝗拼音注音è Mǎ Huánɡ別名

    細(xì)風(fēng)帶、山角豆、紅掌草、山豆根、爛豆樹、大紅袍、山螞蟥、粘身草、胃痛草、吊馬花、紫藤小槐花、野黃豆

    英文名Herb of Manyflower Tickclover出處

    出自《中國(guó)藥植提要》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餓螞蝗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Desmodium multiflorum DC.[D.sambuense (D.Don)DC.;D.floribundum(G.Don)Sweet.]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00-2300m的山坡草地或林緣。

    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tái)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餓螞蝗 小灌木 高0.5-2m。枝有疏生長(zhǎng)柔毛。葉柄具淡黃色柔毛;托葉卵狀披針形;三出復(fù)葉,頂生小葉寬橢圓形,長(zhǎng)4.5-8.5cm,寬2.5-5cm,先端鈍,具硬尖,基部楔形,上面無(wú)毛,下面脈上有黃色長(zhǎng)柔毛,側(cè)生小葉小,略斜??偁罨ㄐ蛞干?yàn)轫斏膱A錐花序,長(zhǎng)達(dá)16cm,花多數(shù),密生;苞片卵狀披針形,脫落;花萼鐘狀,萼齒披針形,有長(zhǎng)柔毛;花冠粉紅色,旗瓣長(zhǎng)約1cm,無(wú)爪,翼瓣與旗瓣等長(zhǎng),龍骨瓣較短;子房線形,腹背縫線被絹狀毛。莢果長(zhǎng)1.5-2.5cm,密被黑褐色絹毛,有4-7莢節(jié),腹縫線縊縮,背縫線稍成波狀?;ㄆ?-9月,果期9-11月。

    性狀

    莖枝圓柱形,直徑約3mm,表面具縱棱??梢?jiàn)三出復(fù)葉,頂端小葉較大,長(zhǎng)5.5-9cm,寬3.5-5cm,橢圓狀倒卵形,先端鈍或急尖,具硬尖,基部楔形,全緣,枯綠色,下表面具柔毛,質(zhì)脆。有時(shí)可見(jiàn)總狀花序或莢果,莢果長(zhǎng)1.5-2.4cm,腹縫線具縊縮,背縫線深波狀,有4-7節(jié),表面密被褐色絹狀毛。氣微,具豆腥氣。

    歸經(jīng)

    肺;胃;肝;膽經(jīng)

    性味

    甘;苦;涼;苦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解毒消腫。主脘腹疼痛,小兒疳積,婦女干血癆,腰扭傷,創(chuàng)傷,尿道炎,腮腺炎,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取汁涂。

    復(fù)方

    ①治腹痛:山豆根種子一分,研末服;或用根五錢,煎水服。(《貴州草藥》②治婦女干血癆:山豆根的根一兩。第一劑煎酒服,第二劑燉肉吃。(《貴州草藥》)

    各家論述

    1.《峨嵋藥植》:清熱發(fā)表。

    2.《貴州草藥》:補(bǔ)虛弱,活血,截瘧,鎮(zhèn)痛。

    3.《廣西中草藥》:消食止痛,解蛇毒。治胃病,小兒疳積,毒蛇咬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扁藤葉拼音注音Biǎn Ténɡ Yè出處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來(lái)源為葡萄科植物扁擔(dān)藤的葉。功能主治治下肢潰瘍。用法用量外用:搗敷。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扁藤葉拼音注音Biǎn Ténɡ Yè英文名leaf o......
  • 拼音注音Biǎn Dòu別名藊豆(《唐本草》),南扁豆(《滇南本草》),沿籬豆、蛾眉豆(《綱目》),涼衍豆(《本草乘雅半偈》),羊眼豆(《藥品化義》),膨皮豆(《廣州植物志》),茶豆(《江蘇植藥志》),南豆(《陸川本草》),小刀豆、樹豆(《......
  • 《中藥大辭典》:扁豆葉拼音注音Biǎn Dòu Yè出處《別錄》來(lái)源為豆科植物扁豆的葉?;瘜W(xué)成分含胡蘿卜素和葉黃素等。胡蘿卜素含量豐富,可在10毫克%以上。性味《生草藥性備要》:“味辛甜,性平,有小毒?!肮δ苤髦沃瓮聻a轉(zhuǎn)筋,瘡毒,跌打創(chuàng)傷。......
  • 《中藥大辭典》:扁豆根拼音注音Biǎn Dòu Gēn出處《生草藥性備要》來(lái)源為豆科植物扁豆的根。化學(xué)成分根含天門冬素酶。根瘤中含多種游離的氨基酸。功能主治治便血,痔漏,淋濁。①《滇南本草》:“治大腸下血,痔漏,冷淋?!阿凇渡菟幮詡湟罚?.....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扁豆花拼音注音Biǎn Dòu Huā來(lái)源豆科扁豆屬植物扁豆Dolichos lablab L. 的花。7~8月間采摘未完全開(kāi)發(fā)的花,迅速曬干或烘干,曬時(shí)要經(jīng)常翻動(dòng),至干足為止。鮮用時(shí)隨用隨采。性味甘,平。功能主治解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