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鹿藥

    《全國中草藥匯編》:鹿藥拼音注音Lù Yào別名

    偏頭七、山糜子、磨盤七、盤龍七、螃蟹七、土飛七、小鹿藥

    來源

    百合科鹿藥屬植物鹿藥Smilacina japonica A. Gray,以根狀莖入藥。秋季采挖,洗凈曬干。

    性味

    甘、苦,溫。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止痛,活血消腫。用于風(fēng)濕骨痛,神經(jīng)性頭痛;外用治乳腺炎,癰癤腫毒,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2~3錢,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鹿藥拼音注音Lù Yào別名

    九層樓、盤龍七(《貴州民間藥物》),偏頭七、螃蟹七、白窩兒七、獅子七(《陜西中草藥》),山糜子(《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

    出處

    《千金·食治》

    來源

    為百合科植物鹿藥根莖。春、秋季采挖,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林下及山坡陰處。分布我國西南、西北、東北和華北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達(dá)40厘米。根莖橫臥,肉質(zhì)肥厚,有多數(shù)須根。莖單生,直立,有粗毛,下部有鱗片。葉互生,著生于莖的上半部,通常5~7(9)片,卵狀橢圓形或廣橢圓形,長8~16厘米,寬6~7厘米,先端尖,基部圓形,邊緣及兩面密被粗毛;具短柄。圓錐花序頂生;花小,白色;花被片6,橢圓形;雄蕊6;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1顆。漿果球形。初綠色,有紫斑,成熟時黃色或淡黃色?;ㄆ谙募尽?/p>性味

    甘苦,溫。

    ①《開寶本草》:"甘,溫,無毒。"

    ②《陜西中草藥》:"甘微辛,溫。"

    功能主治

    補(bǔ)氣益腎,祛風(fēng)除濕,活血調(diào)經(jīng)。治癆傷,陽痿,偏、正頭痛,風(fēng)濕疼痛,跌打損傷,乳癰,月經(jīng)不調(diào)。

    ①《開寶本草》:"主風(fēng)血,去諸冷,浸酒服之。"

    ②《貴州民間藥物》:"治癆傷,癰毒。"

    ③《陜西中草藥》:"祛風(fēng)鎮(zhèn)痛,補(bǔ)氣血,壯筋骨。治頭痛,偏頭痛,風(fēng)濕疼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癆傷。"

    ④《西藏常用中草藥》:"壯陽益腎,活血祛瘀,除風(fēng)濕疼痛,治陽萎,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浸酒。外用:搗敷或燙熱熨患部。

    復(fù)方

    ①治頭痛,偏頭痛:偏頭七、當(dāng)歸、川芎、升麻、連翹各二錢。水煎,飯后服。(《陜西中草藥》)

    ②跌打損傷,無名腫毒:偏頭七,搗爛敷患處。(《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③治癆傷:盤龍七五錢至一兩。泡酒服。

    ④治瘩背:盤龍七一錢半,刺老包、紅巖百合各一錢,鮮百味連、天南星各八分,同搗絨,拌雞蛋一個,用布包在瘡上。

    ⑤治乳癰:鮮盤龍七、青菜葉各一兩,共搗細(xì),用布包好,放在開水里燙熱后,取出熨乳部。(③方以下出《貴州民間藥物》)

    ⑥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偏頭七四至五錢,水煎服。(《陜西中草藥》)

    各家論述

    《本草經(jīng)疏》:"鹿藥,甘能益血,甘能入脾,甘溫益陽氣,故能主風(fēng)血去諸冷而益老起陽也。當(dāng)與黃精、萎蕤、枸杞之類同科。氣味和平,性本無毒,補(bǔ)益之外。別無治療。"

    備注

    同屬植物鄂西鹿藥其花被結(jié)合成高腳碟形。根莖也同供藥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鹿藥拼音注音Lù Yào別名

    九層樓、盤龍七、偏頭七、螃蟹七、白窩兒七、獅子七、山糜子

    英文名Root and rhizome of Japanese False Solomonseal出處

    出自《千金.食治》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鹿藥及管花鹿藥的根莖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Smilacina japonica A. Gray [S.japonica A. Gray var.mandshurica Maxim.] 2.Smilacina henryi (Baker)Wang et Tang[Oligobotrya henryi Baker]

    采收和儲藏:春、秋季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林下蔭濕處或巖縫中。 2.生于海拔1300-4000m的林下、灌叢下、水旁濕地或林緣。

    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及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和貴州。 2.分布于西南、及山西、陜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1.鹿藥,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莖橫走,多少圓柱狀,直徑6-10mm,有時具膨大結(jié)節(jié)。莖中部以上具粗伏毛。葉互生,4-9枚;葉柄長3-15mm;葉片紙質(zhì),卵狀橢圓形、橢圓形或長圓形,長6-13cm,寬3-7cm,先端近短漸尖,基部圓形,兩面疏被粗毛或近無毛。圓錐花序長3-6cm,具粗短毛;花單生,花梗長2-6mm,花被片6,分離或僅基部稍合生 ,長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約3mm,白色;雄蕊6,花絲基部貼生于花被片上,花藥小;子房3室,花柱與子房近等長,柱頭幾不裂。漿果近球形,直徑5-6mm,熟時紅色,具1-2顆種子?;ㄆ?-6月,果期8-9月。

    2.管花鹿藥,多年生草本,植株高50-80cm。根莖直徑1-2cm。莖中部以上具短硬毛或微硬毛,少有無毛。葉互生,具短柄或幾無柄;葉片橢圓形、卵形或長圓形,長9-22cm,寬3.5-11cm,先端漸尖或具短尖,兩面具伏毛或近無毛?;ǘ嗌倨谳S的一側(cè),通常排成總狀花序,有時基部具1-2個分枝或具多個分枝而成圓錐花序,花序長3-7cm,具毛;花梗長1.5-5mm,具毛;花被高腳碟狀,筒部長6-10mm,裂片6,開展,長2-3mm;雄蕊6,生于花被筒喉部,花絲極短,花藥長約0.7mm;子房3室,花柱稍長于子房,柱頭3裂。漿果球形,直徑7-9mm,熟時紅色,具2-4顆種子?;ㄆ?-6月,果期8-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 干燥根莖略呈結(jié)節(jié)狀,稍扁,長6-15cm,直徑0.5-1c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具皺紋,先端有一至數(shù)個莖基或芽基,周圍密生多數(shù)須根。質(zhì)較硬,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甜、微辛。以根莖粗壯、斷面白色、粉性足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鹿藥含異鼠李素-3-O-半乳糖甙(isorhamnetin-3-O-galactoside)。

    歸經(jīng)

    肝;腎經(jīng)

    性味

    甘苦;溫

    功能主治

    補(bǔ)腎壯陽;活血祛瘀;祛風(fēng)止痛。主腎虛陽痿;月經(jīng)不調(diào);偏、正頭痛;風(fēng)濕痹痛;癰腫瘡毒;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燙熱熨。

    復(fù)方

    ①治頭痛,偏頭痛:偏頭七、當(dāng)歸、川芎、升麻、連翹各二錢。水煎,飯后服。(《陜西中草藥》)②跌打損傷,無名腫毒:偏頭七,搗爛敷患處。(《陜甘寧青中草藥選》)③治痔傷:盤龍七五錢至一兩,泡酒服。④治瘩背:盤龍七一錢半,刺老包,紅巖百合各一錢,鮮百味連、天南星各八分,同搗絨,拌雞蛋一,個,用布包在瘡上。⑤治乳癰:鮮盤龍七、青菜葉各一兩,共搗細(xì),用布包好,放在開水里燙熱后,取出熨乳部。(③方以下出《貴州民間藥物》)⑥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偏頭七四至五錢,水煎服。(《陜西中草藥》)

    各家論述

    1.《本草經(jīng)疏》:鹿藥,甘能益血,甘能入脾,甘溫益陽氣,故能主風(fēng)血去諸冷而益老起陽也。當(dāng)與黃精、萎蕤、枸杞之類同科。氣味和平,性本無毒,補(bǔ)益之外,別無治療。

    2.《開寶本草》:主風(fēng)血,去諸冷,浸酒服之。

    3.《貴卅民間藥物》:治癆傷,癰毒。

    4.《陜西中草藥》:祛風(fēng)鎮(zhèn)痛,補(bǔ)氣血,壯筋骨。洽頭痛,偏頭痛,風(fēng)濕疼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癆傷。

    5.《西藏常用中草藥》:壯陽益腎,活血法瘀,除風(fēng)濕疼痛,洽陽萎,跌打損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ān Mó Lè別名余甘子(《臨海異物志》),余甘(《唐本草》),庵摩落迦果(《綱目》),望果(《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油甘子(《廣州植物志》),牛甘子(《南寧市藥物春》),橄攬子(《四川中藥志》),喉甘子、魚木果(《廣西藥植名錄》)......
  • 拼音注音ān Lǘ別名庵蘆(《本草經(jīng)集注》),庵閭草(《千金翼方》),庵閭蒿(《廣利方》),淹茼(《履巉巖本草》),覆閭(《綱目》),臭蒿(《藥材資料匯編》)。出處《本經(jīng)》來源為菊科植物庵閭的全草。8~9月割取全草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山......
  • 拼音注音ān Lǘ Zǐ出處《本經(jīng)》來源為菊科植物庵閭的果實。植物形態(tài)詳“庵閭“條。冬季采收。歸經(jīng)《綱目》:“入足厥陰經(jīng)。“性味苦辛,溫。①《本經(jīng)》:“味苦,微寒。“②《吳普本草》:“苦,小溫,無毒。“③李當(dāng)之《藥錄》:“溫?!阿堋侗静萁?jīng)疏......
  • 《全國中草藥匯編》:昂天蓮別名仰天盅、水麻、假芙蓉來源梧桐科昂天蓮Abroma angusta (L.) L. f.,以根、葉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貴州、云南。性味微苦,平。功能主治行氣散瘀,消腫。瘡癤紅腫:鮮根皮或鮮葉搗爛調(diào)紅糖外敷。......
  • 拼音注音àn Zǐ Bèi Mǔ別名烏花貝母、松貝母英文名Unibract Fritillary Bulb來源為百合科植物暗紫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的鱗莖。7~9月苗未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