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烏蛇皮

    《中藥大辭典》:烏蛇皮拼音注音Wū Shé Pí出處

    《綱目》

    來源

    為游蛇科動物烏梢蛇

    原形態(tài)

    動物形態(tài)詳"烏蛇"條。

    功能主治

    《綱目》:"治風(fēng)毒氣,眼生臀,唇緊、唇瘡。"

    復(fù)方

    治小兒唇緊,脾熱唇瘡,烏蛇皮燒灰,酥和敷之。(《圣惠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烏蛇皮拼音注音Wū Shé Pí別名

    烏梢蛇

    英文名Black-snake skin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游蛇科動物烏梢蛇的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Zaocysd humnades(Cantor)

    采收和儲藏:宰殺烏梢蛇時,剝?nèi)∩咂ぃr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沿海平原、丘陵及山區(qū)或田野、林下等地。行動敏捷,以魚、蛙、蜥蜴等為食。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

    原形態(tài)

    烏梢蛇,形體較粗大,頭頸區(qū)分不明顯,全長可達(dá)2m以上。背面灰褐色或黑褐色,其上有2條黑線縱貫全身,老年個體后段色深,黑線不明顯,背脊黃褐縱線較為醒目,幼蛇背面灰綠色,其上有4條黑線縱貫全身。頰鱗1,偶有1小鱗,位于其下,眶前鱗2,眶后鱗2(3);顳鱗2(1)+2,上唇鱗3-2-3式。背鱗16-16(14)-14,中央2-4(6)行起棱。正脊兩行棱極強(qiáng),腹鱗192-205;肛鱗2分,尾下鱗95-137對。

    歸經(jīng)

    肝;腎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支翳;解毒消腫。主目翳;唇瘡;喉痹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外用:適量,燒灰存性,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綱目》:治風(fēng)毒氣,眼生翳,唇緊、唇瘡。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āo Wǎ Wéi別名藏瓦韋來源藥材基源:為水龍骨科植物棕鱗瓦韋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episorus scolopendrius(Ham.ex D.Don)Mehra et Bir[L.excavatus Bory var......
  • 拼音注音āo Liè Máo Shè Xiānɡ別名毛麝香、山薄荷來源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凹裂毛麝香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denosma re-tusilobum Tsoong et Chin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或鮮......
  • 《中藥大辭典》:埃蕾拼音注音āi Lěi出處《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來源為龍膽科植物百金花的帶花全草。開花時采集,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沙漠地區(qū)的湖盆,濕潤和鹽漬化的沙地。分布內(nèi)蒙古、新疆、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等地。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20~......
  • 拼音注音ān Huī Cì Huánɡ Bò別名黃柏、刺黃柏、三顆針英文名root of Anhwei Barberry出處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安徽小檗的莖枝。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rberis anhwe......
  • 來源小檗科安徽小檗Berberis anhweiensis Ahnendt,以樹枝、樹皮入藥。生境分布安徽、浙江。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熱燥濕,利尿殺蟲。主治黃疸,目疾,熱痢下血,淋濁帶下,瘡瘍熱毒,毒蛇咬傷,小兒疳積。用法用量3~5錢。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