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烏蛇膏

    《中藥大辭典》:烏蛇膏拼音注音Wū Shé Gāo出處

    《綱目》

    來源

    為游蛇科動(dòng)物烏梢蛇脂肪。

    原形態(tài)

    動(dòng)物形態(tài)詳"烏蛇"條。

    功能主治

    《圣惠方》:"耳聾,綿裹豆許塞之。"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烏蛇膏拼音注音Wū Shé Gāo別名

    烏梢蛇

    英文名Black-snake fat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游蛇科動(dòng)物烏梢蛇的脂肪。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Zaocysd humnades (Cantor)

    采收和儲(chǔ)藏:宰殺烏梢蛇時(shí),取其脂肪,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沿海平原、丘陵及山區(qū)或田野、林下等地。行動(dòng)敏捷,以魚、蛙、蜥蜴等為食。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tái)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

    原形態(tài)

    烏梢蛇,形體較粗大,頭頸區(qū)分不明顯,全長(zhǎng)可達(dá)2m以上。背面灰褐色或黑褐色,其上有2條黑線縱貫全身,老年個(gè)體后段色深,黑線不明顯,背脊黃褐縱線較為醒目,幼蛇背面灰綠色,其上有4條黑線縱貫全身。頰鱗1,偶有1小鱗,位于其下,眶前鱗2,眶后鱗2(3);顳鱗2(1)+2,上唇鱗3-2-3式。背鱗16-16(14)-14,中央2-4(6)行起棱。正脊兩行棱極強(qiáng),腹鱗192-205;肛鱗2分,尾下鱗95-137對(duì)。

    歸經(jīng)

    腎經(jīng)

    性味

    辛;咸;平;無毒

    功能主治

    補(bǔ)腎聰耳。主耳聾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塞耳。

    各家論述

    《圣惠方》:耳聾,綿裹豆許塞之。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豹肉拼音注音Bào Ròu出處《別錄》來源為貓科動(dòng)物豹的肉。性味甘酸,溫。①《別錄》:“味酸,平,無毒?!阿凇肚Ы稹な持巍罚骸八?,溫,無毒?!阿邸度杖A子本草》:“微毒。“④《醫(yī)林纂要》:“甘,溫。“功能主治①《別錄》:“主安......
  • 拼音注音Bào Yào Ténɡ別名四川白前、西川鵝絨藤英文名Deceiving Swallowwort出處始載于《中國(guó)高等植物圖鑒》。來源藥材基源:為蘿藦科植物豹藥藤的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ynanchum decipiens Sch......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豹骨拼音注音Bào Gǔ別名川四腿、金錢豹骨來源貓科動(dòng)物金錢豹Panfhera pardus L.及其他豹的骨骼。歸經(jīng)歸肝、腎經(jīng)。性味甘、辛,溫。功能主治祛風(fēng)通絡(luò),強(qiáng)筋健骨。用于風(fēng)濕痹痛,腳膝酸軟。用法用量3~6錢,入丸......
  • 拼音注音Bèi Zǐ別名貝齒(《雷公炮炙論》),白貝(《日華子本草》),白海蚆(《簡(jiǎn)便單方》),白貝齒(《藥材資料匯編》)。出處《本經(jīng)》來源為寶貝科動(dòng)物貨貝或環(huán)紋貨貝等的貝殼。5~7月間于海邊撈取,除去肉,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產(chǎn)于海南島、西沙......
  • 《中藥大辭典》:貝母蘭拼音注音Bèi Mǔ Lán別名止血果(《文山中草藥》),石巴蕉、對(duì)葉果、果上葉(《云南中草藥選》),小綠芨(《全展選編·外科》)。出處《云南中草藥選》來源為蘭科植物傘房貝母蘭的假鱗莖或全草。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雜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