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老鼠眼、餓螞蝗[湖南]、痰切豆
豆科鹿藿屬植物鹿藿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以根及全草入藥。夏秋采收,洗凈切片,曬干。
苦、辛,平。
消積散結(jié),消腫止痛,舒筋活絡(luò)。用于小兒疳積,牙痛,神經(jīng)性頭痛,頸淋巴結(jié)結(jié)核,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腰肌勞損;外用治癰癤腫毒,蛇咬傷。
0.5~1兩;外用適量,鮮草或鮮根搗爛敷患處。
鹿豆(《爾雅》郭璞注),荳豆、野綠豆(《綱目》),野黃豆(《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老鼠眼(《廣州植物志》),老鼠豆、野毛豆、門瘦、酒壺藤(《湖南藥物志》),鳥眼睛豆、大葉野綠豆(《浙江天日山藥植志》)。
《本經(jīng)》
為豆科植物鹿藿的莖葉。5~6月采,曬干。貯干燥處。
生長雜草中或附攀樹上。分布四川、浙江、江西、江蘇、安徽、廣西、福建、臺灣、湖南、湖北等地。
多年生纏繞草本,各部密被淡黃色柔毛。莖蔓長。3出羽狀復(fù);側(cè)生小葉斜闊卵形,或斜闊橢圓形,長2~6厘米,闊1.5~4.5厘米,先端短急尖,基部圓形:頂生小葉近于圓形,長2.5~6厘米,闊2.5~6.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小葉紙質(zhì),上面疏被短柔毛,下面密被長柔毛和淡黃色透明腺點;托葉線狀披針形,不脫落??偁罨ㄐ蛞干?,有花10余朵;花黃色,長7毫米;花萼鐘狀,5裂;花冠蝶形,龍骨瓣有長喙;雄蕊10,2體,花藥1室;子房上位,胚珠2,花柱長,基部彎曲被毛,柱頭頭狀。莢果短矩形,紅紫色,長約1.5厘米,闊約9毫米;有1~2顆黑色有光澤的種子?;ㄆ?~9月。
《本草經(jīng)疏》:"入足陽明、太陰、厥陰經(jīng)。"
①《本經(jīng)》:"味苦,平。"
②《別錄》:"無毒。";
涼血,解毒。治頭痛,腰疼腹痛,產(chǎn)褥熱,瘰疬,癰腫,流注。
①《本經(jīng)》:"主女子腰腹痛不樂,腸癰,瘰疬,瘍氣。"
②江西《草藥手冊》:"祛痰,解毒,殺蟲,祛風(fēng)濕,和血氣。治腸癰,瘰疬,頭痛,眼痛,腹痛。"
內(nèi)服:放湯,3~5錢,外用:搗敷。
①治慣發(fā)性頭痛:鮮鹿藿七錢,水煎服。
②治婦女產(chǎn)褥熱:鹿藿莖葉三至五錢,水煎服。
③治瘰疬:鹿藿五錢,豆腐適量,加水同煮服。
④治流注,癰腫:鮮鹿藿葉適量。搗爛,酌加燒酒搗勻。外敷。(選方出江西《草藥手冊》)
《本草經(jīng)疏》:"鹿藿,解毒涼血之藥也。故主腸癰瘰疬瘍氣。女人以血為主,血虛有熱,則腰腹痛不樂,得苦涼之氣,則熱退而血得所養(yǎng),故主女人腰腹痛不樂也。"
蔨、鹿豆、荳豆、野綠豆、野黃豆、老鼠眼、老鼠豆、野毛豆、門瘦、酒壺藤、烏眼睛豆、大葉野綠豆、鬼豆根、藤黃豆、烏睛珠、光眼鈴鈴藤、山黑豆、鬼眼睛、一條根。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1.《唐本草》:鹿藿,所在有之,苗似豌豆,有蔓而長大,人取以為菜,亦微有豆氣,故為鹿豆也。
2.《綱目》:鹿豆即野綠豆,多生麥地田野中,苗葉似綠豆而小,引蔓生,生熟皆可食。三月開淡粉紫花,結(jié)小莢,其子大如椒子,黑色,可煮食,或磨面作餅蒸食。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鹿藿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
采收和儲藏:5-6月采收,鮮用或曬干,貯干燥處。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1200m的山坡雜草中或附攀樹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鹿藿 多年生纏繞草本。各部密被淡黃色柔毛。莖蔓長。3出復(fù)葉,頂生小葉近于圓形,長2.5-6cm,寬2.5-5.5cm,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側(cè)生小葉斜闊卵形,或斜闊橢圓形,長2-6cm,寬1.5-2.5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葉片紙質(zhì),上面疏被短柔毛,背面密被長柔毛和橘黃色透明腺點;托葉線狀披針形,不脫落。
總狀花序腋生,花10余朵;長約7mm;花萼鐘狀,5裂;花冠黃色,龍骨瓣有長喙;雄蕊10,二體,花藥1室;子房上位,胚珠2,花柱長,基部彎曲,被毛,柱頭頭狀。莢果短,長圓形,紅紫色,長約1.5cm,闊約9mm;種子1-2粒,黑色,有光澤。花期5-9月,果期7-10月。
胃;脾;肝經(jīng)
味苦;酸;性平
祛風(fēng)除濕;活血;解毒。主風(fēng)濕痹痛;頭痛;牙痛;腰脊疼痛;瘀血腹痛;產(chǎn)褥熱;瘰疬;癰腫瘡毒;跌打損傷;燙火傷
內(nèi)服:煎湯,9-30g。外用:適量,搗敷。
①治慣發(fā)性頭痛:鮮鹿藿七錢,水煎服。②治婦女產(chǎn)褥熱:鹿藿莖葉三至五錢,水煎服。③治疾?。郝罐轿邋X,豆腐適量,加水同煮服。④治流注,癰腫:鮮鹿藿葉適量。搗爛,酌加燒酒搗勻。外敷。(選方出江西《草藥手冊》)
1.《本草經(jīng)疏》:鹿藿,解毒涼血之藥也。故主腸癰瘰疬瘍氣。女人以血為主,血虛有熱,則腰腹痛不樂,得苦涼之氣,則熱退而血得所養(yǎng),故主女人腰腹痛不樂也。
2.《本經(jīng)》:主女子腰腹痛不樂,腸癰,瘰疬,瘍氣。
3. 江西《草藥手冊》:祛痰,解毒,殺蟲,祛風(fēng)濕,和血氣。治腸癰,瘰疬,頭痛,眼痛,腹痛。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老鼠眼、餓螞蝗[湖南]、痰切豆
來源豆科鹿藿屬植物鹿藿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以根及全草入藥。夏秋采收,洗凈切片,曬干。
性味苦、辛,平。
功能主治消積散結(jié),消腫止痛,舒筋活絡(luò)。用于小兒疳積,牙痛,神經(jīng)性頭痛,頸淋巴結(jié)結(jié)核,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腰肌勞損;外用治癰癤腫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草或鮮根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鹿藿拼音注音Lù Huò別名鹿豆(《爾雅》郭璞注),荳豆、野綠豆(《綱目》),野黃豆(《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老鼠眼(《廣州植物志》),老鼠豆、野毛豆、門瘦、酒壺藤(《湖南藥物志》),鳥眼睛豆、大葉野綠豆(《浙江天日山藥植志》)。
出處《本經(jīng)》
來源為豆科植物鹿藿的莖葉。5~6月采,曬干。貯干燥處。
生境分布生長雜草中或附攀樹上。分布四川、浙江、江西、江蘇、安徽、廣西、福建、臺灣、湖南、湖北等地。
原形態(tài)多年生纏繞草本,各部密被淡黃色柔毛。莖蔓長。3出羽狀復(fù);側(cè)生小葉斜闊卵形,或斜闊橢圓形,長2~6厘米,闊1.5~4.5厘米,先端短急尖,基部圓形:頂生小葉近于圓形,長2.5~6厘米,闊2.5~6.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小葉紙質(zhì),上面疏被短柔毛,下面密被長柔毛和淡黃色透明腺點;托葉線狀披針形,不脫落??偁罨ㄐ蛞干?,有花10余朵;花黃色,長7毫米;花萼鐘狀,5裂;花冠蝶形,龍骨瓣有長喙;雄蕊10,2體,花藥1室;子房上位,胚珠2,花柱長,基部彎曲被毛,柱頭頭狀。莢果短矩形,紅紫色,長約1.5厘米,闊約9毫米;有1~2顆黑色有光澤的種子?;ㄆ?~9月。
歸經(jīng)《本草經(jīng)疏》:"入足陽明、太陰、厥陰經(jīng)。"
性味①《本經(jīng)》:"味苦,平。"
②《別錄》:"無毒。";
功能主治涼血,解毒。治頭痛,腰疼腹痛,產(chǎn)褥熱,瘰疬,癰腫,流注。
①《本經(jīng)》:"主女子腰腹痛不樂,腸癰,瘰疬,瘍氣。"
②江西《草藥手冊》:"祛痰,解毒,殺蟲,祛風(fēng)濕,和血氣。治腸癰,瘰疬,頭痛,眼痛,腹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放湯,3~5錢,外用:搗敷。
復(fù)方①治慣發(fā)性頭痛:鮮鹿藿七錢,水煎服。
②治婦女產(chǎn)褥熱:鹿藿莖葉三至五錢,水煎服。
③治瘰疬:鹿藿五錢,豆腐適量,加水同煮服。
④治流注,癰腫:鮮鹿藿葉適量。搗爛,酌加燒酒搗勻。外敷。(選方出江西《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本草經(jīng)疏》:"鹿藿,解毒涼血之藥也。故主腸癰瘰疬瘍氣。女人以血為主,血虛有熱,則腰腹痛不樂,得苦涼之氣,則熱退而血得所養(yǎng),故主女人腰腹痛不樂也。"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鹿藿拼音注音Lù Huò別名蔨、鹿豆、荳豆、野綠豆、野黃豆、老鼠眼、老鼠豆、野毛豆、門瘦、酒壺藤、烏眼睛豆、大葉野綠豆、鬼豆根、藤黃豆、烏睛珠、光眼鈴鈴藤、山黑豆、鬼眼睛、一條根。
英文名Herb of Twining Rhynchosia出處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1.《唐本草》:鹿藿,所在有之,苗似豌豆,有蔓而長大,人取以為菜,亦微有豆氣,故為鹿豆也。
2.《綱目》:鹿豆即野綠豆,多生麥地田野中,苗葉似綠豆而小,引蔓生,生熟皆可食。三月開淡粉紫花,結(jié)小莢,其子大如椒子,黑色,可煮食,或磨面作餅蒸食。
來源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鹿藿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
采收和儲藏:5-6月采收,鮮用或曬干,貯干燥處。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1200m的山坡雜草中或附攀樹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鹿藿 多年生纏繞草本。各部密被淡黃色柔毛。莖蔓長。3出復(fù)葉,頂生小葉近于圓形,長2.5-6cm,寬2.5-5.5cm,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側(cè)生小葉斜闊卵形,或斜闊橢圓形,長2-6cm,寬1.5-2.5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葉片紙質(zhì),上面疏被短柔毛,背面密被長柔毛和橘黃色透明腺點;托葉線狀披針形,不脫落。
總狀花序腋生,花10余朵;長約7mm;花萼鐘狀,5裂;花冠黃色,龍骨瓣有長喙;雄蕊10,二體,花藥1室;子房上位,胚珠2,花柱長,基部彎曲,被毛,柱頭頭狀。莢果短,長圓形,紅紫色,長約1.5cm,闊約9mm;種子1-2粒,黑色,有光澤。花期5-9月,果期7-10月。
歸經(jīng)胃;脾;肝經(jīng)
性味味苦;酸;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活血;解毒。主風(fēng)濕痹痛;頭痛;牙痛;腰脊疼痛;瘀血腹痛;產(chǎn)褥熱;瘰疬;癰腫瘡毒;跌打損傷;燙火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30g。外用:適量,搗敷。
復(fù)方①治慣發(fā)性頭痛:鮮鹿藿七錢,水煎服。②治婦女產(chǎn)褥熱:鹿藿莖葉三至五錢,水煎服。③治疾?。郝罐轿邋X,豆腐適量,加水同煮服。④治流注,癰腫:鮮鹿藿葉適量。搗爛,酌加燒酒搗勻。外敷。(選方出江西《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1.《本草經(jīng)疏》:鹿藿,解毒涼血之藥也。故主腸癰瘰疬瘍氣。女人以血為主,血虛有熱,則腰腹痛不樂,得苦涼之氣,則熱退而血得所養(yǎng),故主女人腰腹痛不樂也。
2.《本經(jīng)》:主女子腰腹痛不樂,腸癰,瘰疬,瘍氣。
3. 江西《草藥手冊》:祛痰,解毒,殺蟲,祛風(fēng)濕,和血氣。治腸癰,瘰疬,頭痛,眼痛,腹痛。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