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痂既落,有因中氣暴虛而不能食者,宜人參白術散調養(yǎng)之。如素不能食而痂后倍食者,是因津液暴亡,邪火殺谷,其人必便難,口渴煩燥不寧,治宜利之,否則,胃熱不去,郁為口臭齒爛,或流散四肢,為癰疽腫毒矣。惟脾胃素壯能食者,縱有便難之后,不可概論,即倍食而安靜,無他苦者,慎勿輕為利下。每見大病之后,腸胃脂膏消耗,是以多食,亦饑虛者,此其常也。倘慮變而利之,是速其變矣。
痘后邪氣盡退,正氣將復,則脾胃應舒,飲食宜進。若原不食,近因喜食太過而不食者,或原能食,近因驟加,以致惡食不食者,此皆內傷有余癥也,并宜木香大安丸主之。如向未食,今猶不喜食者,此脾胃中氣不足,宜人參白術散主之。更有脾胃大困,惡食惡藥,今忽逢食恣吞,逢藥便飲而不知苦味者,是不可以能食,肯藥喜之,蓋脾主味,開竅于口,《經》曰∶口和則知五味。今不知者,是脾敗而邪火殺谷也。多致變癥不治,宜邪脈候未之。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編。原六十卷。經王孟英新增重編為三十六卷。 分 345 門,集錄清以前歷代名醫(yī)的驗案,包括臨床各科,尤以溫熱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語。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痂既落,有因中氣暴虛而不能食者,宜人參白術散調養(yǎng)之。如素不能食而痂后倍食者,是因津液暴亡,邪火殺谷,其人必便難,口渴煩燥不寧,治宜利之,否則,胃熱不去,郁為口臭齒爛,或流散四肢,為癰疽腫毒矣。惟脾胃素壯能食者,縱有便難之后,不可概論,即倍食而安靜,無他苦者,慎勿輕為利下。每見大病之后,腸胃脂膏消耗,是以多食,亦饑虛者,此其常也。倘慮變而利之,是速其變矣。
痘后邪氣盡退,正氣將復,則脾胃應舒,飲食宜進。若原不食,近因喜食太過而不食者,或原能食,近因驟加,以致惡食不食者,此皆內傷有余癥也,并宜木香大安丸主之。如向未食,今猶不喜食者,此脾胃中氣不足,宜人參白術散主之。更有脾胃大困,惡食惡藥,今忽逢食恣吞,逢藥便飲而不知苦味者,是不可以能食,肯藥喜之,蓋脾主味,開竅于口,《經》曰∶口和則知五味。今不知者,是脾敗而邪火殺谷也。多致變癥不治,宜邪脈候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