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橘根

    《中藥大辭典》:橘根拼音注音Jú Gēn出處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來源

    為蕓香科植物福橘朱橘等多種橘類的。9~10月采收。

    性味

    《重慶草藥》:"味苦辛,性平,無毒。"

    功能主治

    ①《民間常用草藥匯編》:"順氣止痛,除寒濕。"

    ②《重慶草藥》:"理氣。治氣痛,氣脹,膀胱疝氣。"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橘根拼音注音Jú Gēn英文名Tangerine root出處

    出自《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變種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采收和儲藏:9-10月挖根,洗凈,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帶、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

    資源分布: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

    橘 常綠小喬木或灌木,高3-4m。枝細(xì),多有刺。葉互生;葉柄長0.5-1.5cm,有窄翼,頂端有關(guān)節(jié);葉片披針形或橢圓形,長4-llcm,寬1.5-4cm,先端漸尖微凹,基部楔形,全緣或為波狀,具不明顯的鈍鋸齒,有半透明油點(diǎn)?;▎紊驍?shù)朵叢生于枝端或葉腋;花萼杯狀,5裂;花瓣5,白色或帶淡紅色,開時向上反卷;雄蕊15-30,長短不一,花絲常3-5個連合成組;雌蕊1,子房圓形,柱頭頭狀。柑果近圓形或扁圓形,橫徑4-7cm,果皮薄而寬,容易剝離,囊瓣7-12,汁胞柔軟多汁。種子卵圓形,白色,一端尖,數(shù)粒至數(shù)十粒或無。花期3-4月,果期10-12月。

    歸經(jīng)

    脾;胃;腎經(jīng)

    性味

    苦;辛;平

    功能主治

    行氣止痛。主脾胃氣滯;脘腹脹痛;疝氣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

    1.《民間常用草藥匯編》:順氣止痛,除寒濕。

    2.《重慶草藥》:理氣。治氣痛,氣脹,膀胱疝氣。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鱉甲膠拼音注音Biē Jiǎ Jiāo別名別甲膠來源爬行綱龜鱉目鱉科中華鱉Amyda sinensis (Wiegmann),以背甲熬制成的膏入藥。生境分布主產(chǎn)山東、河北。炮制原料:鱉甲、阿膠、冰糖、黃酒、香油。先將鱉甲......
  • 《中藥大辭典》:鱉肉拼音注音Biē Ròu出處《別錄》來源為鱉科動物中華鱉的肉。化學(xué)成分食部100克含水分80克,蛋白質(zhì)16.5克,脂肪1.0克,碳水化物1.6克,灰分0.9克;鈣107毫克,磷135毫克,鐵1.4毫克,硫胺素0.62毫克,......
  • 《中藥大辭典》:鱉膽拼音注音Biē Dǎn出處《綱目》來源為鱉科動物中華鱉的膽或膽汁?;瘜W(xué)成分Amyda japonica的膽汁,含兩個內(nèi)酯:三羥基甾族膽烷酸內(nèi)酯,及其多一“CH2“的內(nèi)酯。功能主治治痔漏。復(fù)方治痔瘡痔漏:鱉膽一個,取汁磨香......
  • 《中藥大辭典》:鱉脂拼音注音Biē Zhī別名鱉膏(《本草拾遺》),鱉油(《現(xiàn)代實用中藥》)。出處《綱目》來源為鱉科動物中華鱉的脂肪。功能主治①《本草蒙筌》:“眼睫倒毛簽入,可資除害?!阿凇冬F(xiàn)代實用中藥》:“為滋養(yǎng)強(qiáng)壯藥?!罢洝吨兴幋筠o典......
  • 《全國中草藥匯編》:鱉血拼音注音Biē Xuè別名團(tuán)魚血來源爬行綱龜鱉目鱉科中華鱉Amyda sinensis (Wiegmann),以血入藥。生境分布從東北到海南島、陜西、甘肅、四川、云南。功能主治滋陰退熱。并有強(qiáng)壯作用。治肺結(jié)核潮熱: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