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橘核

    《中國(guó)藥典》:橘核拼音注音Jú Hé英文名SEMEN CITRI RETICULATAE來源

    本品為蕓香科植物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及其栽培變種的干燥成熟種子。果實(shí)成熟后收集,洗凈,曬干。

    性狀

    本品略呈卵形,長(zhǎng)0.8~1.2cm,直徑0.4~0.6cm。表面淡黃白色或淡灰白色,光滑,一側(cè)有種脊棱線,一端鈍圓,另端漸尖成小柄狀。外種皮薄而韌,內(nèi)種皮菲薄,淡棕色,子葉2,黃綠色,有油性。氣微,味苦。

    貯藏

    置干燥處,防霉,防蛀。

    炮制

    橘核:除去雜質(zhì),洗凈,干燥。用時(shí)搗碎。

    鹽橘核:取凈橘核,照鹽水炙法(附錄Ⅱ D)炒干,用時(shí)搗碎。

    鑒別

    本品橫切面:種皮表皮細(xì)胞為黏液細(xì)胞層;其下為1 列厚壁細(xì)胞,排列成柵狀,外壁完整或上端呈尾狀突起,壁厚薄不勻,木化,具紋孔;色素層細(xì)胞含橙黃色或黃棕色物,并含草酸鈣方晶,直徑7~16μm。胚乳細(xì)胞3~4列,有的壁連珠狀增厚,含脂肪油滴。子葉細(xì)胞含細(xì)小草酸鈣簇晶或方晶,并含脂肪油滴及針簇狀橙皮苷結(jié)晶。

    歸經(jīng)

    歸肝、腎經(jīng)。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理氣,散結(jié),止痛。用于小腸疝氣,睪丸腫痛,乳癰腫痛。

    用法用量

    3~9g。

    摘錄《中國(guó)藥典》《中藥大辭典》:橘核拼音注音Jú Hé別名

    橘子仁(《婉僧坦集驗(yàn)方》),橘子核(《本草衍義》),橘米(《四川中藥志》),橘仁(《藥材學(xué)》)。

    出處

    《日華子本草》

    來源

    為蕓香科植物福橘朱橘等多種橘類的種子。一般多從食品加工廠收集,洗凈,曬干或炕干。

    生境分布

    主產(chǎn)福建、浙江、江西、四川等地。

    性狀

    干燥種子呈卵形或卵圓形,一端常成短嘴狀突起,長(zhǎng)約7~10毫米,短徑約5~7毫米。外種皮淡黃白色至淡灰白色,光滑,一側(cè)有種脊棱線,自種臍延至合點(diǎn),質(zhì)脆易剝落。內(nèi)種皮膜質(zhì),淡棕色,緊貼于外種皮之內(nèi)。種仁兩片,肥厚,富油質(zhì)。微有油氣,味苦。以色白,飽滿、子粒均勻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各種橘核都含脂肪油、蛋白質(zhì),其苦味成分為黃柏內(nèi)酯和鬧米林。

    炮制

    橘核:篩去灰屑,揀凈雜質(zhì),洗凈,曬干。鹽橘核:取凈橘核,用鹽水拌勻,稍悶,放入鍋內(nèi),文火炒至微黃色,并有香氣為度,取出曬干,用時(shí)搗碎。(每橘核100斤,用鹽2~2.5斤,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

    《綱目》:"凡用橘核,須以新瓦焙香,去殼取仁,研碎入藥。"

    歸經(jīng)

    入肝、腎經(jīng)。

    ①《品匯精要》:"行手大陰、足大陰經(jīng)。"

    ②《綱目》:"入足厥陰。"

    ③《本草經(jīng)疏》:"入腎、膀胱。"

    性味

    《綱目》:"苦,平,無毒。"

    注意

    《本經(jīng)逢原》:’惟實(shí)證為宜,虛者禁用。以其味苦,大傷胃中沖和之氣也。"

    功能主治

    理氣,止痛。治疝氣,睪丸腫痛,乳癰,腰痛,膀胱氣痛。

    ①《日華子本草》:"治腰痛,膀胱氣,腎疼。炒去殼,酒服良。"

    ②《綱目》:"治小腸疝氣及陰核腫痛。"

    ③《本草備要》:"行肝氣,消腫散毒。"

    ④《醫(yī)林纂要》:"潤(rùn)腎、堅(jiān)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復(fù)方

    ①治四種頹病,卵核腫脹,偏有大?。换驁?jiān)硬如石;或引臍腹絞痛,甚則膚囊腫脹;或成瘡毒,輕則時(shí)出黃水,甚則成癰潰爛:橘核(炒)、海藻(洗)、昆布(洗)、海帶(洗)、川楝子(去肉,炒)、桃仁(麩炒)各一兩,厚樸(去皮,姜汁炒)、木通、枳實(shí)(麩炒)、延胡索(炒、去皮)、桂心(不見火)、木香(不見火)各半兩。為細(xì)末,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酒、鹽湯任下。虛寒甚者,加炮川烏一兩;堅(jiān)脹久不消者,加硇砂二錢(醋煮),旋入。(《濟(jì)生方》橘核丸)

    ②治乳癰初起來潰:橘核(略炒、五錢,黃酒煎,去滓溫服,不能飲酒者,用水煎,少加黃酒。(《光華醫(yī)藥雜志》(3)6:53,1935)

    ③治腰痛:橘核、杜仲各二兩。炒研末,每服二錢,鹽酒下。(《簡(jiǎn)便單方》)

    ④治酒齄風(fēng),鼻上赤:橘子核(微妙)為末,每用一錢匕,研胡桃肉一個(gè),同以溫酒調(diào)服,以知為度。(《本草衍義》)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急性乳腺炎:將橘子仁碾成細(xì)末,以25%酒精或一般甜酒、白酒(適當(dāng)稀釋)調(diào)濕,均勻鋪于紗布上,敷于炎癥處。干燥后即須更換。嚴(yán)重病例可另用橘子仁1兩,加白酒或甜酒1兩,水200毫升,文火煎至100毫升,每天3次,每次口服20毫升。對(duì)已有明顯膿腫形成的病例,除使用上述方法外必須切開引流。共治療49例,均獲滿意療效。在15例住院病人中,除5例已有膿腫形成外,其余10例早期患者用藥后1~3天炎癥即消失。

    各家論述

    ①《本草經(jīng)疏》:"橘核,出《日華子》,其味苦溫而下氣,所以能入腎與膀胱,除因寒所生之病也,疝氣方中多用之。"

    ②《本草匯言》:"橘核,疏肝、散逆氣、下寒疝之藥也?!度杖A子》主膀胱浮氣,陰疝腫疼,或囊子冷如冰、硬如石,下墜如數(shù)十斤之重,取橘核數(shù)兩作末,每早、午、晚各服一次,每次用藥末一錢,食前沿調(diào)下?!謰D人瘕疝,小腹攻疼,腰胯重滯,氣逆淋帶等疾,以一兩,白水煎服立定,蓋取苦溫入肝而疏逆氣之功也。"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橘核拼音注音Jú Hé別名

    橘子仁、橘子核、橘米、橘仁。

    英文名Tangerine Seed出處

    出自《日華子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變種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采收和儲(chǔ)藏:秋、冬季食用果肉時(shí),收集種子,一般我從食品加工廠收集,洗凈,曬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帶、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

    資源分布: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臺(tái)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

    橘 常綠小喬木或灌木,高3-4m。枝細(xì),多有刺。葉互生;葉柄長(zhǎng)0.5-1.5cm,有窄翼,頂端有關(guān)節(jié);葉片披針形或橢圓形,長(zhǎng)4-llcm,寬1.5-4cm,先端漸尖微凹,基部楔形,全緣或?yàn)椴?,具不明顯的鈍鋸齒,有半透明油點(diǎn)?;▎紊驍?shù)朵叢生于枝端或葉腋;花萼杯狀,5裂;花瓣5,白色或帶淡紅色,開時(shí)向上反卷;雄蕊15-30,長(zhǎng)短不一,花絲常3-5個(gè)連合成組;雌蕊1,子房圓形,柱頭頭狀。柑果近圓形或扁圓形,橫徑4-7cm,果皮薄而寬,容易剝離,囊瓣7-12,汁胞柔軟多汁。種子卵圓形,白色,一端尖,數(shù)粒至數(shù)十?;驘o?;ㄆ?-4月,果期10-12月。

    性狀

    性狀鑒別 種子略呈卵形,長(zhǎng)0.8-1.2cm,直徑0.4-0.6cm。表面淡黃白色或淡灰白色,光滑,一側(cè)有種脊棱線,一端鈍圓,另端漸尖成小柄狀。外種皮薄而韌,內(nèi)種皮菲薄,淡棕色,子葉2,黃綠色,有油性。氣微,味苦。以色黃白、子粒飽滿、大小均勻者為佳。

    顯微鑒別 種子縱切面:表皮細(xì)胞為粘液細(xì)胞層,其下為1列厚壁細(xì)胞,排列成柵狀,外壁完整或上端呈尾狀突起,壁厚薄不勻,木化,具紋孔。色素層細(xì)胞含橙黃色或黃棕色物,并含草酸鈣方晶,直徑7-16μm。胚乳細(xì)胞3-4列,有的壁連珠狀增厚,含脂肪油滴。子葉細(xì)胞含細(xì)小草酸鈣簇晶或方晶,并含脂肪油滴及針簇狀橙皮甙結(jié)晶。

    化學(xué)成分

    各種橘核都含脂肪油、蛋白質(zhì),其苦味成分為黃柏內(nèi)酯(Limonin,Obaculactone)和鬧米林(Nomilin)。

    炮制

    橘核:篩去灰屑,揀凈雜質(zhì),洗凈,曬干。鹽橘核:取凈橘核,用鹽水拌勻,稍悶,放入鍋內(nèi),文火炒至微黃色,并有香氣為度,取出曬干,用時(shí)搗碎。(每橘核100斤,用鹽2-2.5斤,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綱目》:凡用橘核,須以新瓦焙香,去殼取仁,研碎入藥。

    歸經(jīng)

    肝;腎;膀胱經(jīng)

    性味

    苦;平

    注意

    《本草逢原》:惟實(shí)證為宜,虛者禁用。以其味苦,大傷胃中沖和之氣也。

    功能主治

    理氣;散結(jié);止痛。主疝氣;睪丸腫痛;乳癰;腰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9g;或入丸、散。

    復(fù)方

    ①治四種頹病,卵核腫脹,偏有大小;或堅(jiān)硬如石;或引臍腹絞痛,甚則膚囊腫脹;或成瘡毒,輕則時(shí)出黃水,甚則成癰潰爛:橘核(炒)、海藻(洗)、昆布(洗)、海帶(洗)、川楝子(去肉,炒)、桃仁(麩炒)各一兩,厚樸(去皮,姜汁炒)、木通、枳實(shí)(麩炒)、延胡索(炒、去皮)、桂心(不見火)、木香(不見火)各半兩。為細(xì)末,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酒、鹽湯任下。虛寒甚者,加炮川烏一兩;堅(jiān)脹久不消者,加鹵砂二錢(醋煮),旋入。(《濟(jì)生方》橘核丸)②治乳癰初起未潰:橘核(略炒)五錢,黃酒煎,去滓溫服,不能飲酒者,用水煎,少加黃酒[《光華醫(yī)藥雜志》(3)6:53,1935]③治腰痛:橘核、杜仲各二兩。炒研未,每服二錢,鹽酒下。(《簡(jiǎn)便單方》)④治酒渣鼻,鼻上赤:橘子核(微炒)為末,每用一錢匕,研胡桃肉一個(gè),同以溫酒調(diào)服,以知為度。(《本草衍義》)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急性乳腺炎。將橘子仁碾成細(xì)末,以25%酒精或一般甜酒、白酒(適當(dāng)稀釋)調(diào)濕,均勻鋪于紗布上,敷于炎癥處。干燥后即須更換。嚴(yán)重病例可另用橘子仁1兩,加白酒或甜酒1兩,水200ml,文火煎至100ml,每天3次,每次口服20ml。對(duì)已有明顯膿腫形成的病例,除使用上述方法外必須切開引流。共治療49例,均獲滿意療效。在15例住院病人中,除5例已有膿腫形成外,其余10例早期患者用藥后1-3天炎癥即消失。

    各家論述

    1.《本草疏經(jīng)》:橘核,出《日華子》,其味苦溫而下氣,所以能入腎與膀胱,除陰寒所生之病也,疝氣方中多用之。

    2.《本草匯言》:橘核,疏肝、散逆氣、下寒疝之藥也?!度杖A子》主膀胱浮氣,陰疝腫疼,或囊子冷如冰、硬如石,下墜如數(shù)十斤之重,取橘核數(shù)兩作末,每早、中、晚各服一次,每次用藥末一兩,食前酒調(diào)下。又婦人瘕疝,小腹攻疼,腰胯重滯,氣逆淋帶等疾,以一兩,白水煎服立定,蓋取苦溫入肝而疏逆氣之功也。

    3.《日華子本草》:治腰痛,膀胱氣,腎疼。炒去殼,酒服良。

    4.《綱目》:治小腸疝氣及陰核腫痛。

    5.《本草備要》:行肝氣,消腫散毒。

    6.《醫(yī)林纂要》:潤(rùn)腎、堅(jiān)腎。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別名口蘑來源真菌類擔(dān)子菌綱傘菌目傘菌科白蘑Tricholoma mongolicum Imai,以子實(shí)體入藥。生境分布夏秋兩季雨后,尤其在立秋前后大量地產(chǎn)生在草原上,形成“蘑菇圈”。分布于河北、內(nèi)蒙古。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宣腸益氣,散血熱,......
  • 拼音注音Bái Là Shù Yè出處《貴州植藥調(diào)查》來源木犀種植物白蠟樹的樹葉,詳“白蠟樹皮“條。性味辛,溫。功能主治調(diào)經(jīng),止血生肌。復(fù)方①治經(jīng)閉:白蠟樹葉研末,用酒、水各半吞服,早晚各服一次,每次一錢,連服三天。②治刀傷:白蠟樹葉搗爛外......
  • 拼音注音Bái Là Shù Pí出處李承祜《藥用植物學(xué)》來源為木犀科植物白蠟樹的樹皮。春、秋采收,剝?nèi)淦?,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谷、山溝、林下。分布河北、山西、河南、陜西、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四川、貴州、廣東、云南等地。原......
  • 拼音注音Bái Là Huā出處貴州來源為木犀科植物白蠟樹的花。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蠟樹皮“條。功能主治止咳,定喘。治咳嗽,哮喘。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2~5錢。復(fù)方治哮喘咳嗽:白蠟花二錢,枇杷花三錢。米湯泡冰糖煎服。摘錄《中藥大辭典》......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白蝶花拼音注音Bái Dié Huā別名和氣草、兔耳草、龍頭蘭來源蘭科白蝶花Pecteilis susannae (L.)Rafin.,以根入藥。生境分布江西、四川、貴州、廣西、廣東、云南。性味甘,微溫。功能主治補(bǔ)腎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