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備急千金要方》 中軍候黑丸

    作者: 孫思邈。

    治膽玄水先從頭面至腳腫,頭眩痛,身虛熱,名曰玄水。體腫大小便澀?

    第十八卷大腸腑門)。

    治小腸水,小腹?jié)M,暴腫,口苦干燥方

    用巴豆三十枚和皮碎,以水五升,煮取三升,綿納汁中,拭腫上,隨手可減,日五六拭,莫近目及陰(《集驗》治身暴腫如吹)。

    治大腸水乍虛乍實,上下來去方∶赤小豆(五升) 桑白皮(切二升) 鯉魚(四斤) 白術(shù)(八兩)

    上四味 咀,以水三斗,煮取魚爛,勿用鹽,去魚盡食,并取汁四升許,細細飲下。

    又方羊肉(一斤) 商陸(切,一升)

    上二味以水二斗,先煮商陸令爛,去滓后納羊肉及蔥、豉、醋如 法。(《肘后》云∶

    治卒腫滿身面洪大)。

    治膀胱石水,四肢瘦,腹腫方

    桑白皮 白皮 澤漆葉(各三升) 大豆(五升) 防己 射干 白術(shù)(各四兩)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六升,去滓,納好酒三升,更煮取五升,日二夜一。余者,次日更服。(《集驗方》無澤漆、防己、射干、只四味。)

    又方桑白皮(六兩) 射干 黃芩 茯苓 白術(shù)(各四兩) 澤瀉(三兩) 防己(二升)

    大豆上九味 咀,以水五斗煮大豆,取三斗,去豆澄清,取一斗下藥,煮取三升,空腹分三服。

    治胃水四肢腫,腹?jié)M方

    豬腎(一具) 茯苓(四兩) 防己 橘皮 元參 黃芩 杏仁 澤瀉(一作澤漆) 桑白皮(各一兩) 豬苓 白術(shù)(各三兩) 大豆(三升)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八升煮豬腎,大豆、澤瀉、桑白皮取一斗共煮,澄清去滓,納余藥,煮取三升,分三服。若咳加五味子三兩。凡服三劑,間五日,服一劑,常用有效。

    有人患氣急積久不瘥,遂成水腫,如此者眾,諸皮中浮水攻面目,身體從腰以上腫,以此發(fā)汗方∶

    麻黃(四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 咀,以水五升煮麻黃,再沸去沫,納甘草,煮取三升,分三服。重覆取汗,愈。

    慎風(fēng)冷等。

    治面目手足有微腫,常不能消者方

    以楮葉切二升,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納米,煮作粥食,如常食勿絕。冬則預(yù)取葉干之,準(zhǔn)法作粥,周年永瘥,慎生冷一切食物。

    治面腫小便澀,心腹脹滿方

    茯苓 杏仁(各八分) 橘皮 防己 葶藶(各五分) 蘇子(三合)

    上六味為末,蜜丸如小豆,服十丸,以桑白皮湯送下。日二服,加至三十丸。

    治大腹水腫,氣息不通,命在旦夕者方

    牛黃(二分) 椒目(三分) 昆布 海藻 牽牛子 桂心(各八分) 葶藶(六分)

    上七味為末,另搗葶藶如膏,蜜和丸如梧子,飲服十丸,日二,稍加。小便利為度,大良。貞觀九年漢陽王患水,醫(yī)所不治,余處此方,日夜尿一二斗,五六日即瘥。

    有人患水腫腹大,其堅如石,四肢細小,勞苦足脛腫,小飲食便氣急,此終身之疾。服利下藥不瘥者,宜服此藥,微除風(fēng)濕,利小便,消水谷,歲久服之乃可得力,瘥后可常服方?

    鬼箭羽 丹參 白術(shù) 獨活(各五兩) 秦艽 豬苓(各三兩) 知母 海藻 茯苓 桂心(各 ?

    上十味 咀,以酒三斗,浸五日,服五合,日三。任性量力漸加之。

    治水腫利小便,酒客,虛熱當(dāng)風(fēng),飲冷水,腹腫,陰脹滿方

    當(dāng)歸(四兩) 甘遂(一兩) 芒硝 芫花(各二兩) 吳茱萸(三兩)

    上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

    (一方有大黃蕘花各二兩,無茱萸,加豬苓、麝香各一兩。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