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陽桃

    《全國中草藥匯編》:陽桃拼音注音Yánɡ Táo別名

    五斂子、楊桃、三斂、三廉子

    來源

    酢漿草科五斂屬植物陽桃Averrhoa carambola L.,以根、枝、葉、花果實(shí)入藥。根、枝、葉全年可采;春末夏初采花;秋季采果。鮮用或曬干。

    性味

    根:酸、澀,平。

    枝、葉:酸、澀,涼。

    花:甘、平。

    果:酸、甘,平。

    功能主治

    根:澀精,止血,止痛。用于遺精,鼻衄,慢性頭痛,關(guān)節(jié)疼痛。

    枝、葉:祛風(fēng)利濕,消腫止痛。用于風(fēng)熱感冒,急性胃腸炎,小便不利,產(chǎn)后浮腫,跌打腫痛,癰疽腫毒。

    花:清熱。用于寒熱往來。

    果:生津止咳。用于風(fēng)熱咳嗽,咽喉痛,瘧母。

    用法用量

    均為0.5~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陽桃拼音注音Yánɡ Táo別名

    三簾(楊孚《異物志》),五斂子(《南方草木狀》),羊桃、五梭子(《桂海虞衡志》),楊桃、三菍(《生草藥性備要》),山斂、三斂子(《廣東新語》),酸五棱(《南寧市藥物志》),三棱子,木踏子(《廣西中藥志》),風(fēng)鼓,鬼桃(《泉州本草》)。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酢漿草科植物陽桃果實(shí)。

    生境分布

    分布我國東南部及云南。多栽培于園林或村旁。

    原形態(tài)

    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dá)8米。羽狀復(fù)葉長10~15厘米,有小葉5~9枚,葉柄及總軸被柔毛;小葉卵形至橢圓形,長3~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偏斜,下面近無毛或薄被柔毛,具短柄??偁罨ㄐ蛐?,腋生,長約3厘米;花長5~6毫米,近鐘形;萼紅紫色,長約為花瓣之半;花瓣白色至淡紫色;雄蕊10,其中5枚較短的無藥;子房5裂,5室,每室有胚珠多顆,花柱5。漿果卵狀或橢四狀,長5~8厘米,3~5棱,綠色或綠黃色?;ㄆ诖耗┲燎?。

    本植物的根(陽桃根)、花(陽桃花)、葉(陽桃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xué)成分

    鮮果肉含水分約91%,含有草酸、檸檬酸、蘋果酸、蔗糖、果糖、葡萄糖和痕跡量脂肪。種子含水分25%,油37%。

    性味

    甘酸,寒。

    ①《綱目》:"酸甘澀,平,無毒。"

    ②《陸川本草》:"性寒,甘酸。"

    ③《廣西中藥志》:"味甘酸,性涼,無毒。"

    注意

    《藥性考》:"多食冷脾胃,動(dòng)泄?jié)荨?

    功能主治

    清熱,生津,利水,解毒。治風(fēng)熱咳嗽,煩渴,口糜,牙痛,石淋。

    ①《綱目》:"主治風(fēng)熱,生津止渴。"

    ②《嶺南雜記》:"能解肉食之毒。又能解嵐瘴。"

    ③《綱目拾遺》:"脯之或白蜜潰之,不服水土與瘧者皆可治。"

    ④《嶺南采藥錄》:"止渴解煩,除熱,利小便,除小兒口爛,治蛇咬傷癥。"

    ⑤《陸川本草》:"疏滯,解毒,涼血。治口爛,牙痛。"

    ⑥《廣西中藥志》:"解酒毒,消積滯。"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生食、煎湯或搗汁。

    復(fù)方

    ①治風(fēng)熱咳嗽:陽桃鮮食。(《泉州本草》)

    ②通石淋:陽桃三至五枚,和蜜煎湯服。(《泉州本草》)

    ③治瘧母痞塊:陽桃五至八枚,搗爛絞汁。每服一杯,日服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陽桃拼音注音Yánɡ Táo別名

    三廉、楊桃、五斂子、五棱子、山斂、三斂子、羊桃、澤挑、五斂、酸五棱、三棱子、木踏子、風(fēng)鼓、鬼桃、楊梅桃、酸桃、蜜桃。

    英文名Fruit of Carambola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1.《南方草木狀》:五斂子,大如木瓜,黃色,皮肉脆軟,味極酸,上有五棱,如刻出。南人呼棱為斂,故以為名。以蜜漬之,甘酢而美。出南海。

    2.《綱目》:五斂子,出嶺南及閩中。其大如拳。其色青黃潤綠,形甚詭異,狀如田家碌碡。上有五棱如刻,起作劍脊形,皮肉脆軟,其味初酸久甘,其核如柰,五月熟,一樹可得數(shù)石,十月再熟。以蜜漬之,甘酢而美,俗亦曬干以充果食。又有三廉子,蓋亦此類也。

    來源

    藥材基源:為酢漿草科植物陽桃的果實(shí)。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verrhoa carambola L.

    采收和儲(chǔ)藏:8-9月果呈黃綠色時(shí)采摘,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多栽培于園林或村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tái)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

    原形態(tài)

    陽桃 喬木,高5-12m。幼枝被柔毛及小皮孔。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總?cè)~柄及葉軸被毛,具小葉5-11枚,長約13cm;小葉卵形至橢圓形,長3-6cm,寬約3cm,先端漸尖,基部偏斜。圓錐花序生于葉腋或老枝上,長約3cm;花萼5,紅紫色,覆瓦狀排列,長約3mm;花冠近鐘形,白色至淡紫色,長約5mm,花瓣倒卵形,旋轉(zhuǎn)狀排列;雄蕊10,其中5枚較短且無花藥,花絲基部合生;子房5室,具5棱槽,每室胚珠多數(shù)。漿果卵狀或橢圓狀,長5-8cm,淡黃綠色,光滑,具3-5翅狀棱?;ㄆ?-8月,果期8-9月。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高溫濕潤氣候,不耐寒。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zhì)的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shù) 栽培種有甜楊桃和酸楊挑兩種。用嫁接繁殖,砧木用酸楊桃,選甜楊桃的健壯枝條作接穗,切接或芽接法。嫁接南定植按行株距4m×5m或5m×5m開穴栽種。

    田間管理 定植后經(jīng)常除草松土。遇旱及時(shí)澆水。楊桃因每年從5-10月間要開花結(jié)果多次,故宜施追肥4-5次,每次要適當(dāng)增施過磷酸鈣。定植3年后要整枝修剪,去除弱枝、密枝、病蟲枝等。結(jié)果后要設(shè)立支架防風(fēng)。冬季要防凍。

    病蟲害防治 蟲害有鳥羽蛾、黑點(diǎn)揭卷葉蛾為害。

    化學(xué)成分

    果實(shí)含揮發(fā)性成分,從中已檢出178種化合物,其中含量大于l%的有:l-二十三碳烯(tricos-1-ene)21.40%,亞油酸(linoleic acid)15.50%,十六碳酸(hexadecanoic acid)12.30%,1-二十五碳烯(pentacos-1-ene)10.30 %,γ-十二碳內(nèi)酯(γ-dodecalactone)1.80%,3,7,11,15-四甲基十六碳-l,3,6,10,14-五烯(3,7,11,15-tetramethyhlexadeca-1,3,6,10,14-pentaene)1.40%,十四碳酸(tetradecanoic acid)1.20%,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2,6-diterbutyl-4-methylphenol)1.20%;起主要芳香作用的是57種酯類、9種內(nèi)酯和一些類胡蘿卜素前體化合物,有1,1,5-三甲基-6-亞丁烯基-4-環(huán)乙烯(megastigma-4,6,8-triene)的4個(gè)異構(gòu)體,順式和反式1,1,5-三甲基-6-(2-丁烯基)-5-環(huán)己烯-4酮(megastigma-5,8-[E]and[Z]-diene-4-one),1,1,5-三甲基-6-亞丁烯基-4-環(huán)己烯-3-酮(megastigma-4,6,8-triene-3-one),1,1,5-三甲基-6-亞丁烯基-4-己烯-3-醉(megastigma-4,6,8-triene-3-ol),2,2,6,7-四甲基二環(huán)[4,3,O]壬-1(9),4,7-三烯[2,2,6,7-teramethylbicyclo[4,3,O]nona-l(9),4,7-triene]及其異構(gòu)體,順式和反式茶螺烷(-theaspiranes),倒紫羅酮(retro-a-ionone)等;另含胡蘿卜素類化合物:六氫番茄烴(phytofluene),β-胡蘿卜素(β-carotene),ζ-胡蘿卜素,β-隱黃素(β-cryptoflavin),玉米黃素(mutaoxanthin),β-阿樸-8’-胡蘿卜醛(β-apo-8'-carotenal),β-隱黃質(zhì)(β-cryptoxanthin),葉黃素(lutein)和隱色素(β-crptochrome)等。尚含(1’S, 4E)-2,3-二氫止杈醇[(1’S,4E)-2,3-dihydroabscisic alcohol)]。果汁中含4-(1’,4'-二羥基-2’,2’,6’-三甲基環(huán)己基)3-丁烯-2-醉-2-O-β-D-吡喃葡萄糖甙[4-(1’,4'-dihydroxy-2’,2’,6’-trimethylcyclohexyl) but-3-en-2-ol-2-O-β-D-glucopyranoside],維生素(vitamin)C 22.2-27.2mg/100g,并含草酸(oxalic acid),枸櫞酸(citric acid),蘋果酸(malic acid),蔗糖,果糖,葡萄糖等。

    歸經(jīng)

    肺;胃經(jīng)

    性味

    味酸、甘;性寒

    注意

    《藥性考》:多食冷脾胃,動(dòng)泄?jié)荨?/p>功能主治

    清熱;生津;利水;解毒。主風(fēng)熱咳嗽;咽痛;煩渴;石淋;口糜;牙痛;瘧母;酒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0-60g;鮮果生食,或飲。外用:適量,絞汁滴耳。

    各家論述

    1.《綱目》:主治風(fēng)熱,生津止渴。

    2.《嶺南雜記》:能解肉食之毒。又能解嵐瘴。

    3.《綱目拾遺》:脯之或白蜜漬之,不服水土與瘧者皆可治。

    4.《嶺南采藥錄》:止渴解煩,除熱,利小便,除小兒口爛,治蛇咬傷癥。

    5.《陸川本草》:疏滯,解毒,涼血。治口爛,牙痛。

    6.《廣西中藥志》:解酒毒,消積滯。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o Yè Jí Dòu來源豆科薄葉棘豆Oxytropis leptophylla (Pall.)DC.,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吉林、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性味苦,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治禿瘡,瘰疬。用法用量搗爛敷患處。摘錄《全國中草......
  • 拼音注音Báo Yè Huánɡ Qín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薄葉黃芩的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cutellaria regeliana Nakai var.ikonnikovii(Juz.)G.Y.Wu et H.W.Li[S.ik......
  • 拼音注音Báo Zhù Cǎo別名水澤蘭、冷水草來源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薄柱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Nertera sinensis HemsL采收和儲(chǔ)藏:秋季采收全草,洗凈,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溪邊或河旁巖石上。資源......
  • 《中國藥典》:薄荷拼音注音Bò He英文名HERBA MENTHAE來源本品為唇形科薄荷屬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三輪時(shí),選晴天,分次采割,曬干或陰干。性狀本品莖呈方柱......
  • 《中藥大辭典》:薄荷油拼音注音Bò He Yóu出處《重慶堂隨筆》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鮮莖葉經(jīng)蒸餾而得的芳香油。性狀為無色至淡黃色或綠黃色的油狀液體,具有純馥的薄荷香氣,帶辛辣而清涼,有強(qiáng)烈的竄透性。在溫度較低時(shí)有大量的無色晶體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