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張氏醫(yī)通》 理中湯(玉函金匱名人參湯)

    作者: 張璐

    治胸痹心胸痞氣。霍亂吐瀉不渴。一切脾胃虛寒。嘔吐清水。飲食不入。完谷不化。

    干姜(炮。半錢至一錢) 人參(一錢至三錢) 白術(shù)(炒焦。一錢至二錢) 甘草(炙。半錢至一錢)

    上四味。水煎。去滓。溫服。 腸胃虛脫。完谷不化者。煉白蜜丸彈子大。沸湯研。和滓。日三夜二服。名理中丸。

    附子理中湯治下焦虛寒?;鸩簧?。泄瀉嘔逆。

    理中湯加熟附子。 按方中用參三錢。僅可用附一錢。若峻用溫補(bǔ)。用參一兩。方可加附三錢。如尋常小劑。用參一錢。止可用附三分。設(shè)不審此。而附過于參。下咽之后。壯火食氣。反招竭澤之殃。制劑不可不講。

    桂枝人參湯(玉函) 治挾熱利不止。心下痞硬。

    理中湯加桂枝。

    枳實理中湯治胃虛挾食。及結(jié)胸本虛。不能受攻者。

    理中湯加枳實、茯苓。千金加半夏、濃樸、附子。治胸中悶。亦可用陳米飲或蒸餅丸服。

    治中湯治冷食結(jié)滯。

    理中湯加青皮、陳皮。

    連理湯治胃虛挾食。痞滿發(fā)熱。

    理中湯加黃連、茯苓。

    理苓湯治胃虛食滯。喘脹浮腫。小便不利。

    理中湯合五苓散。

    金匱干姜人參半夏丸治妊娠胃寒。嘔吐不止。

    理中湯去白術(shù)、甘草。本方干姜、人參各一兩。加半夏二兩。姜汁糊丸。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

    甘草干姜湯(玉函) 治胃中陽虛。咽干煩躁吐逆。

    理中湯去人參、白術(shù)。

    金匱三物大建中湯治胸中大寒。嘔吐不能食。及少腹冷積作痛。

    理中湯去白術(shù)、甘草。本方干姜用四錢。人參用三錢。加蜀椒半合。(去閉口者。炒去汗)

    水煎。去滓。納膠飴半杯。微火再煎溫服。如炊頃。少飲稀粥一升。后更服。當(dāng)一日食糜。溫覆之。

    甘姜苓術(shù)湯(金匱。一作腎著湯) 治腰以下重著而痛。

    理中湯去人參加茯苓。 腎著者。腎受濕著而重痛。故以燥濕為務(wù)。非腎虛腰痛可渾用也。

    滲濕湯(局方) 治濕滯經(jīng)絡(luò)。腰下重著而痛。

    理中湯去人參。加蒼術(shù)、茯苓、橘紅、丁香、姜、棗。

    大順散(局方) 治暑熱引飲過多?;魜y吐瀉。

    理中湯去人參、白術(shù)。本方甘草、干姜各半兩。加肉桂、杏仁(去皮尖。)各三錢。先將甘草同白砂炒。次入干姜。卻下杏仁。炒過篩去砂。合桂為散。每服三錢。沸湯調(diào)服。

    烏梅丸(玉函) 治蛔厥。

    理中湯去白術(shù)、甘草。加烏梅、黃連、黃柏、附子、蜀椒、桂枝、細(xì)辛、當(dāng)歸。以苦酒漬烏梅一宿。蒸之五升米下。飯熟去核搗成泥。與蜜杵丸。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千金治久痢諸藥不瘥。本方去細(xì)辛、附子、人參、黃柏。桂枝換桂心。

更多中醫(yī)書籍